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趙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國力強盛,在當時有沒有可能統一天下?

眾所周知,趙國是戰國時期的“戰國七雄”之一,實力與影響力遠勝於大部分的諸侯列國,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強國。那麼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在當時有沒有可能統一天下呢?

即便沒有長平之戰,即使在趙國鼎盛時期,趙國依然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先簡單分析一下(後文詳細解答),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趙國和秦國在經歷長平之戰後,此後的趙國幾乎再也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對於長平之戰的結果,稍微瞭解歷史的朋友也知道,最終是以秦國獲勝,趙國慘敗結束。

長平之戰中,趙國和秦國為此戰先後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物力、財力等,雙方參戰兵力約上百萬之眾。如此大規模的戰爭,可以說是兩國的舉國之戰,也是兩國的角逐之戰,為此,此戰也成為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戰爭。兩國不計成本地為此戰幾乎投入了舉國之力,只要一著不慎,可能面臨的就是滿盤皆輸。

兩國無論哪一方失敗,面臨的結果就可能是亡國之危,從此退出角逐天下的舞臺。就如長平之戰以趙國戰敗告終,如果秦國不給趙國任何喘息之機,秦昭襄王沒有下令阻止白起乘勝追擊,趙國很可能就亡國了。再或者之後的邯鄲之戰,如果趙國沒有魏楚聯軍的支援,趙國也只有城破國亡的結局。

雖然長平之戰後,趙國在幾經周旋下,保住了國家,但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損失已經讓趙國元氣大傷,秦軍幾乎將趙國參戰的軍民斬首坑殺殆盡,只留200多個“娃娃兵”回國覆命,戰果之慘讓趙國舉國震驚。此戰後,也使趙國很長時間內無法再與秦國單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對抗。

長平之戰後的趙國,能在“群狼環伺”的形勢格局下活下去就算是不錯的結果了,還何談統一天下呢!那麼在長平之戰前,趙國是否具有統一天下的能力?

我們將趙國曆史追溯到其鼎盛時期,趙國在趙武靈王在位時,趙國迎來了高光時刻,因為趙武靈王為了國家強大,在趙國推行了一項重大的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在經歷了胡服騎射後的趙國成為當時除秦國外,國力最強的諸侯國。趙國建立起一支以騎兵為主體的軍隊,並且在戰爭中驗證了這支騎兵部隊的強大。

趙國為此成為戰國中後期的軍事強國(北方),趙武靈王去世後,趙國又在趙惠文王的經營下,趙國逐漸成為山東六國中國力最強的國家(秦國在中原西邊,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六國為此也稱為“山東六國”),國勢大盛後的趙國,在軍事上可以和強秦“掰手腕”,是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趙國在經過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後,國力確實提升了很多,軍事上也能和商鞅變法後,發展壯大起來的秦國抗衡一二,也是山東六國中唯一一個能和秦國單獨對抗的國家。那麼這個時期的趙國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嗎?

結果依然是沒有可能的。雖然趙國在鼎盛時期擁有強大的國力,也一度成為山東六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但不要忘了,在崤山以西還有一個強大的秦國。趙國雖然成為諸侯列國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國家,但也僅僅是抗衡,而不是能戰勝秦國。趙國如果不能打敗秦國,趙國就不可能統一天下。

雖然趙國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後,發展成為當時的軍事強國,也成為山東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但趙國的“強”,也只是在對比東方六國中的“強”。而反觀秦國,秦國在秦孝公時期推行商鞅變法後,秦國經過發展,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需要注意的是,秦國是“最強大”,而趙國只是六國中的“最強大”。

趙國的強大,是除秦國外的最強,可見趙國是不如秦國的。在秦趙之間的長平對決也驗證了這一結果,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參戰的數十萬兵力損失殆盡,趙國元氣大傷,無法在和秦國爭霸,而作為長平之戰的獲勝方秦國,此戰後,統一六國只成為時間問題。

反觀趙國,在面對秦國時,從最初抗衡、爭霸的狀態,隨著發展,淪落到求援他國來保護自己的地步,到最終被秦國滅亡。可見趙國,無論是經歷長平之戰後被大大削弱的狀態,還是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後發展鼎盛時的狀態,都無法消滅強大的秦國,只要強大的秦國依然屹立,趙國就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從根本上解析趙國和秦國之間的差距,以至於趙國無法統一天下

趙國原先只是侍奉於“春秋四強國”之一,晉國的一個卿大夫家族,逐漸發展成為晉國的望族——趙氏(晉國六卿之一,還未成為諸侯)。而反觀秦國,此時的秦國已經位列“春秋四強國”之一。之後三家分晉(韓趙魏三氏族),晉國的趙氏逐漸演變成趙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趙國的諸侯地位)。

三家分晉後(田氏伐其後),正式形成戰國七雄的格局。趙國開始緩步發展,在諸侯中屬於不瘟不火的狀態,已經被同時期的魏國超越,魏國是七國中率先實行變法改革的,後經過發展成為戰國初期的中原霸主。所以在戰國初期,趙國仍然不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並且開始逐漸衰敗,以至於相鄰的小國中山國都經常侵擾趙國。

同時期的秦國也已處於衰敗狀態,秦國自秦厲共公(公元前443年)去世後,秦國就開始內亂,從此導致一蹶不振,直到秦獻公時期才稍見起色。同時期的秦國和趙國基本在同一起跑線,但趙國也輸在了起跑線上,趙武靈王是公元前307年下令推行“胡服騎射”,而反觀秦國,商鞅在公元前359年,便頒佈《墾草令》,拉開了變法序幕。

秦國比趙國早發展了50多年,此前,還不算秦獻公在位時期,在秦國內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為商鞅變法奠定基礎(公元前384年廢除人殉制度起),如果以此算,秦國比趙國更要早發展75年。商鞅在秦國內的第二次變法改革在公元前350年就已經開始,而此時趙武靈王還未出生(公元前340年出生)。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年僅15歲的趙雍(趙武靈王)即位,為父親舉行葬禮還要面對:魏、楚、秦、燕、齊五國會葬的危機,稍有不慎,趙國就會被五國聯軍沒掉。而此時秦國,商鞅變法已經完成,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在位,秦國已經在“品嚐”商鞅變法帶來了紅利,秦國不僅收復了河西失地,還迫使魏國割讓15城給秦。

趙武靈王還未推行胡服騎射時,秦惠文王已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讓秦國的實力不斷壯大,秦國已經成為諸侯列國中版圖最大的國家。此時的秦國已經遠遠超過趙國。秦武王在東周王畿之地舉鼎時,趙武靈王才開始推行胡服騎射,而秦國已經在商鞅變法後,經歷了三代君主。

趙國已經比秦國慢了三代才推行軍事改革,如何能追得上秦國。並且趙國推行的胡服騎射,只是軍事上的改革,是單一的;而秦國推行的商鞅變法,是一次全面、徹底的改革,不僅提升了軍隊戰鬥力,也使秦國變得富足起來,是真正的富國強兵,而趙國只是強兵,並沒有提升生產力。

《戰國策·齊策二》記載:“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

趙國的糧食產量卻沒有秦國的一半,在秦趙持續三年的上黨爭奪之戰中,趙國二十萬大軍的鉅額消耗已經讓趙國吃不消,趙國經濟實力不足的弱點已經顯露,為此趙國更急於結束戰爭,而廉頗採取的是防禦戰略,但為此就需要大量的糧食進行持久戰。雖然趙軍換將是因秦國的反間計,但如果趙國糧食充足,也不會著急換將。

在戰爭常有這麼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趙國如果沒有充足的生產力,就不能儲存更多的糧食,也就無法支援大規模長久的戰爭。而在商鞅變法中,多次改革都有提升、鼓勵生產,商鞅變法已經推行到秦國的每一個百姓身上,在長久戰爭中,秦國比趙國更具有優勢。

秦國最終能統一天下,也歸於商鞅變法中的“耕戰”策略,一個國家除了種地就是打仗,這樣的國家,誰不害怕呢!趙國推行的胡服騎射只是區域性改革,並且也不徹底,和秦國推行的商鞅變法存有質的區別。趙國不僅比秦國發展得晚,改革也不足,趙國談何打敗戰國後期最強大的秦國呢!

即便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和趙國沒有換帥(秦國:白起換王齕,趙國:趙括換廉頗),趙國也戰勝不了秦國,兩方都有優秀的將領時,比拼的就不是軍事戰術戰略,而是綜合國力,趙國的綜合國力不如秦國,最終結果只能是失敗,只不過結果沒有那麼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