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是怎麼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七雄中的魏國在戰國初期非常強大,強大的令人驚訝。但為什麼沒能走到最後呢?一起來看一下原因。

一、統治者方面:自魏文侯、魏武侯之後,魏統治者忌才妒能、猜忌骨肉、剛愎驕盛、刻薄寡恩、輕視賢才,致使人和漸失,霸業逐廢。

吳起、犀首是魏國的良將,屢建奇勳,卻受到魏主猜忌,一個南逃到了楚國,一個向西進入秦國;公孫座臨死舉薦商鞅,而惠王不以為然;孫臏向魏王獻兵書反遭刖刑;范雎出使齊國有功不賞,遭陷害下獄受刑,差一點慘死獄中。信陵君無忌乃魏安釐王之弟,是戰國末期優秀的貴族軍事家,素有威望德才,曾率魏楚聯軍解邯鄲之圍兩敗秦軍,反受魏王疑忌,數次被罷兵權憂憤而死。

魏國開國於中原腹地,四面強敵環司。其勢猶如圍棋裡的“草肚皮”,立足中原而爭霸天下者,非仗人謀,得人和不可。魏中原上國,人傑地靈,人才濟濟,可為人才大國也。吳起、犀首、商鞅、孫臏、范雎、信陵、尉繚皆魏之賢才,魏輕視之、猜忌之、排斥之、迫害之、致使賢才奔他國而建功立業,骨肉受猜忌後含恨而亡。魏之所作所為足令天下有識之士寒心矣!“得人才者,得天下。”這句話與魏國盛衰興亡相始終。

二、地理位置方面:魏在最強時的疆域態勢在其他諸侯國中也算絕無僅有的,可謂怪異。為何如此說,魏國之形勢可比為啞鈴型或扁擔型,一根扁擔挑兩頭,兩頭重中間輕。魏國西部是晉西南的河西之地,東部則是以大梁為中心的中原腹地,北部地區則是以鄴為首的河內之地;另外還有隔著趙國的飛地中山。而東部的中原地區與西部的河西地區,受韓國所阻,僅憑上黨的崎嶇狹窄的戰略走廊相連,且遷都大梁後,東重西輕之勢以成,一旦河西有警,魏國從中原地區調兵經上黨山地馳援河西,道路崎嶇,既遠且慢,難以應急。尤其是秦強大以後,對河西之地誌在必得,以河西之軍難抗秦傾國之師,且中原為魏之根本又是四戰之地,魏之精兵多被他國牽制,難以赴援,即使魏軍千里赴援,秦軍佔地利之近,以逸待勞,魏軍遠來未必能佔上風。此反客為主之道也。後魏惠王割河西七百里之地於秦,並非其智力不濟,乃鞭長莫及耳。

再看孤懸於魏國本土之外的魏之中山地區,原為中山國,前406年為魏大將樂羊所滅,魏在此地設將駐兵以守禦。此地南聯趙境,北接燕國,孤懸於外,與魏聯絡必越趙境,陸路交通受制於人,一旦有變,難以控制。(按:後中山趁魏國馬陵之敗,無暇北顧之際殺魏守將復國)可見魏國是舉國三分,沒有一塊完整的國土,東西南北不得兼顧,正所謂張儀所言的四分五裂之道也!

魏國地理大勢之所以造成如此不利局面,主要是因為魏初盲目擴張,素無方略、貪利受地所造成的。魏國強大之時,正是六國不強之際,魏可謂是得其時也。魏國在奪取了秦河西之地後,對秦國已構成側翼包圍與高屋建甌之勢,如能趁秦國內部政理不修,國窮民弱之際,安撫各國,審時度勢、鼓行向西,一舉滅秦不是沒有可能,即使不能滅秦,也可盡奪秦之涇渭平原,獨霸秦川,之後魏對韓可造成四面合圍之優勢,韓國四面受敵,雖有三川之險,然其境不過千里豈能長久。韓與魏同趙與魏不同,趙與魏互為聲援,唇齒相依。韓國對魏國而言則是將魏國一分為二,阻其東西相顧的腹心之禍。魏和韓勢難長久,從長遠來看,韓不滅則魏不強,其勢然也。魏國如能削秦滅韓,使其國土東西相連成為一體。擁山河之險,控天下之樞,盡地利之饒、東向以爭諸侯,既無西顧之憂,又可避免兩線作戰,魏國霸業可成。魏國計不出此,是為喪天時也。

三、戰略方面:魏強盛時,蠶食天下,兼併中原但主要戰略方向不明,忽東忽西,忽南忽北,甚至於越境滅國,盲目擴張毫無方略可言三晉勢分後,魏國輕外交伐謀,又地處中原驕橫於世,樹敵過多。魏自持強大,攻趙、伐韓、防秦、迫齊、逼楚。魏雖稱雄一時,但無地利之險可為屏障,且四面受敵,一直未能擺脫內線作戰的不利態勢,魏國為維護霸主地位,兩個拳頭欲擊天下之人,魏是四戰之地、四戰之國,豈能長久。尤其是齊秦兩國相繼崛起,對魏國已構成東西夾擊之時,魏不合與齊,齊攻其東,魏不合與秦,秦攻其西。以魏國一國之力而與二強爭衡,魏軍窮於奔命,故此失彼,併力於西則東虛,併力與東則西虛,幾個回合下來,魏國就招架不住,一敗塗地了。這一點,倒有點同二戰中的德國有些相似。

?一個國家統治集團的野心往往同這個國家的實力增長成正比。有吞併天下的實力才能有吞併天下的野心。戰國初年魏國雖說強大,但似乎還不具備整合天下的實力。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無論向那一方向擴張,都將面臨強大的阻力,弄不好將使自身成為天下眾矢之的,促成各國合縱之勢。魏是典型的內線作戰的態勢。魏國地處中原腹地,無險可憑,地理大勢是非常不利的。那麼,怎樣才能擺脫這種不利的局面呢?魏國要想擺脫內線作戰的局面,必須要審視度勢,正確的確定自己的主要戰略方向。從後來的歷史來看,趙楚兩國不會對魏國構成太大的威脅。魏國無南北之優,卻有東西之患,齊秦兩國的強大對魏國已造成東西夾擊之勢。魏國的主要對手應是秦齊兩國,主要的戰略問題應是向東用兵(攻齊),還是向西用兵(攻秦)的問題?

四、由於戰國初年,魏軍縱橫中原50餘年無對手已成驕兵,魏統治者和領兵大將目光短淺,驕傲輕敵,在具體戰役指導上,顧前不顧後,只知螳螂捕蟬不知黃雀在後。魏處四戰之地、無險可守而傾其精兵銳卒伐韓攻趙,虛國遠征,以犯兵家大忌,以至於孫臏伐魏引兵疾走大梁,攻其所必救。成功的調動了敵人,圍魏救趙,敗魏軍於桂陵;退軍設伏,斬龐涓於馬陵。致使魏喪師辱國,霸業中衰。

其實齊魏兩國軍力對比,仍是魏強齊弱,魏國處置得當,並不見得非敗於齊不可,如若,魏國把形勢估計的複雜一些,在攻趙伐韓之時,保留一部分精兵於國內,作為戰略預備隊以防不測。齊軍來攻,則閉城自守以敝齊軍,齊軍遠來其意在於偷襲救趙,並無攻堅之意。大梁暫時無危險。魏軍回援主力可兵分兩路,一路循循漸進救援大梁以誘齊軍,一路迅速直插齊軍之後,斷其歸路,阻其糧道,齊軍遠來、勢難長久,聞歸路將被斷,必引軍自退,齊軍若退,魏軍前堵後追三路擊之可獲全勝。而魏軍主將龐涓驕傲輕敵,戰役指導上呆板機械,只知尋找齊軍主力硬碰硬地進行決戰,魏軍將驕兵悍一味窮追猛打,不鑽到孫臏的伏擊圈裡誓不罷休,怎能不敗?

綜上所述,戰國中後期的魏國,失人和、喪天時、無地利、輕外交、少伐謀、在具體戰役指揮上,簡單機械。原先稱霸的有利條件均已不復存在了。對魏統治者而言,昔日的榮耀已化為一場中原殘夢,留下的只有一段無可奈何的回憶。魏國霸業被他國所取代,終是在所難免之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