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蜀吳兩國在關羽被殺前已早有嫌隙,簽訂聯盟條約時就當面翻臉過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一直處於紛爭戰亂,但是在群雄割據的兵馬戰場之外,還有一個外交戰場的存在。大部分人對外交的概念,都停留在現在的報紙雜、志上與網路新聞上,外交官們在聯合國會議上侃侃而談,國家之間的領導人頻繁會面以及簽訂盟約的外交活動。

實際上古代也早就存在有外交的概念,而三國外交的概念也早已被人提出,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教授就認為三國外交,是特指三國形成時期的外交,它在208年的劉備與孫權結盟的時候開始。

漢室王朝剛剛倒塌,而各個興起的國家又是如何在這塵埃飄散的亂世之中處理外交的呢?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個國家都對彼此的身份進行了認同,他們互相確定各國是一個獨立國家的存在。

隨著時間的推移,魏蜀吳三國在理論上都成了割據中原的三個國家。這三國的政治比的就是誰治理的有條理,誰就能贏得民眾的支援,誰的軍隊強大誰就能最終擊敗對方。而東吳與蜀漢簽署的平分天下的盟約,就可以看作是割據政權互相平等的承認證據。

當時蜀漢的使臣陳震來到東吳祝賀孫權上位,他們正式簽訂了一個條約,那就是吳國和蜀國結盟,共同打擊曹操這個逆賊,隨後兩國平分天下。孫權越到晚年是越重視這份曾經簽署的根本性檔案,可以說中分天下的盟約是歷史上非常少數的,一直嚴格遵守到底的條約之一。

其次,雖然每個國家都明確的承認對方的地位,但是各國都還是以統一全國,最終稱霸為終極目標。

秦漢以來大一統的制度已經成為了明確的形式,統一中原也成了人民心中的心理常態。特別是經歷了非常嚴重的戰亂之後,人民們都迫切的希望出現一個能夠統一中原的勢力出現,好讓他們能過上安定的生活。

上面說過,平分天下的盟約簽訂,難道這就意味著放棄了統一天下的目標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當年在盟約簽訂之後孫權說,二主共治,不亦樂乎。而蜀漢的使臣鄧芝聽了東吳孫權的這個話,卻當著他的面說,天無二日,土無二主,在擊敗魏國之後,恐怕兩國之間的戰爭才剛剛開始呢。孫權笑著對鄧芝說,你竟坦誠到這地步。

其實如果以現在的眼光看鄧芝這個外交官,他的回答是非常沒有禮貌的,但是孫權給了他高度的讚賞,因為統一天下確實是吳蜀兩國心照不宣的最終戰略,而蜀國的這個外交官顯得如此坦誠與真誠,因此才得到了吳國孫權的稱讚。

最後,各個國家並沒有因為亂世而停止對中原以外的地區進行外交。

《三國志》中把中原與周邊的國家民族的關係專門列為了一小卷,其中詳細寫到了三國時期中原對中原之外地區的認識以及外交的歷史。在動盪的環境中,魏蜀吳並沒有放棄對周邊國家的外交交往。

曹操方面,他們加強了對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的管理,恢復了對西域的影響力;蜀漢這便則對西北的少數民族進行了討伐,對南中地區的治理也達到了新的高度;東吳則對南方少數民族產生了影響,同時利用高度的航海技術,東渡臺灣,進行了外交活動。

雖然三國的主要戰爭主要是以兵戎相見的方式發生,但是在另一方面,外交的戰爭實際上也是在默默的進行著,這從另一個方面展現出了三國時期的特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