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方孝孺:為了氣節,牽連800條人命,他的堅守到底有沒有意義?

歷史上,因為犯下彌天大罪而慘遭滅門的名人數不勝數,其中人數最多的,恐怕要屬於明朝地方孝孺,1402年,明成祖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最終勝利,進入了南京皇城,然而他奪得皇位的位置依然有所不正,急需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來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因此成為了朱棣心目中的首選。

《明史》記載了這一段往事,當方孝孺被召集到朝廷之後,悲慟聲徹殿陛,朱棣安撫他說:“先生不必悲痛,我只不過是想效仿周公輔佐周成王罷了。”然而方孝孺卻反問:“周成王在哪?”“他自焚而死。”“為何不立他的兒子?”“他兒子太小。”“為何不立他的弟弟?”朱棣的耐心快要消磨乾淨,忍著怒氣回答說:“這是朕家事”,結果方孝孺拿到了紙筆,卻依然邊哭邊罵:“死即死耳,詔不可草。”隨即被憤怒的朱棣車裂於市場。

而在祝枝山的《野記》。崇禎年間的《寧海縣誌·方孝孺傳》、《明史記錄本末》當中還提到,當朱棣以誅滅九族之事相威脅的時候,方孝孺依然嘴硬說:“誅滅我十族又如何?”朱棣乾脆將方孝孺的學生子弟,算作一族,全部屠戮,最終導致了873條人命的喪失。

這難免引發人們的爭議,方孝孺的死亡,為了儲存自己的氣節,而牽連800條人命,他的堅守是否有意義呢?

實際上,在儒家的忠貞學說裡面,帶著自己的家眷一起殉國的故事,並不少見,南宋時期的末代丞相陸秀夫,在局勢無法挽回之後,逼迫自己的妻子兒女趕下海去,然後才抱著衛王赴海而死。

而到了明末,隨著崇禎上吊在煤山,屍首被農民軍帶回,陳列在北京城門,一時間主動殉死大臣無數,大學士範景文以及妻妾、戶部尚書倪元璐全家13口,刑部右侍郎孟兆祥與兒子孟章明,兒媳萬氏、左中允劉理順並其妻奴僕婢女滿門共十八人全部選擇自盡。

這種節烈論的態度,其實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末期的靖康之恥,因為中原經歷了後宮嬪妃、宗室婦女全部被擄往北方為奴為娼的經歷,從此過去重生存而輕貞節的觀念也被儒家所摒棄,轉而開始大力提倡以捨棄生命來保全名節的做法。

方孝孺顯然也是以這種目的出發,當然,從如今的角度來看,他為了全名節而牽涉到更多的生命,顯然也是有所不妥的。

不過方孝孺在歷史上究竟乾沒幹這個事情,依然還有所爭議。因為首先是最具有說服力的《明史》,並沒有提到方孝孺被滅十族的故事,只是說因為他的緣故,家人被牽連(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而剩下的文獻資料,最早也是誕生在方孝孺死後50年,其真假性因此得到了很大懷疑。

與此類似的,還包括了了建文朝忠臣鐵鉉,他也是因為拒絕投降,而被朱棣車裂於市,但是《明史演義》當中,鐵鉉卻是被朱棣下令在大殿上,用油鍋活活烹死的,其骨架甚至被宦官支撐強迫向朱棣參拜。這樣的情節顯然太過於離奇。

朱棣雖然是藩王奪位,狼子野心,然而他在位期間的政績還是值得肯定的,也絕對不會是一名靠著殺人取樂的暴君,更何況誅殺方孝孺以及鐵鉉的時候,其皇位還不穩固,廣泛的牽連和誅殺,對他的皇位本來就是一種衝擊,誅十族的說法,因此並不是太靠譜。

但是古人向來喜歡這樣的故事,尤其在忠義儒家學說的影響下,來位不正的朱棣也被視為暴君的形象加以抨擊。關於十族的真假性,還是得交給後人來討論評說了。

方孝孺:為了氣節,牽連800條人命,他的堅守到底有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