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司馬懿為後人創立王朝,卻因臨終前說的9個字,子孫無人去拜祭

司馬懿,子仲達,在三國時期、亂世英雄輩出的年代中,司馬懿都算得上是最傑出的人。他的胸中暗藏著一顆磅礴的野心,鷹視狼顧、胸懷大志,極其擅長隱忍。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便是司馬懿的性格寫照。但是在隱忍之下暗藏著的卻是一顆叵測之心,作為曹操時期就已經入朝的大臣,身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朝。

深受四朝皇恩的司馬懿並沒有報效之心,反而時刻懷揣著野心、伺機待發,終於在曹爽外出狩獵的時候一舉兵變,成功將自己轉變成了像曹操那樣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梟雄”。

作為晉朝開國始祖的司馬懿,為自己的子孫後代鋪平了篡位之路的他,可他卻不得後人的祭拜。在古代,孝之一字可謂是重中之重,更別提身為天下主人的君王。

司馬懿為後世子孫的路可謂是居功至偉,為何卻落得無香火可享這般落寞的身後結局?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

司馬懿的偽裝

公元239年,曹叡也步了其父曹丕短壽的後塵,英年早逝。在他去世之前,曹叡指定宗室大臣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佐自己的幼子曹芳料理朝廷事宜。

交代完身後事後,曹叡撒手人寰,在其遺詔囑咐下,曹爽和司馬懿共同將曹芳扶持為君主。曹芳即位後,曹爽開始了對司馬懿的打壓,先是將司馬懿升任太傅,透過明升暗降的手段奪取了司馬懿的兵權。

之後,他又命令自己的兄弟接掌了宮廷禁軍,將宮廷牢牢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做完這一切之後,曹爽更加膨脹,在朝堂之上廣植黨羽親信,將朝堂也控制在了自己手中,引得朝中重臣對此頗為不滿。

但礙於曹爽權勢熏天,無人敢怒,司馬懿將曹爽的所作所為看在眼裡、記在心中,他雖然對曹爽架空自己奪權的行為也大為窩火,但鑑於曹爽權勢過大根本不是對手。

深諳韜晦之道的司馬懿選擇了稱病不朝,以此來保全自己,順便積攢力量準備向曹爽發難。曹爽得知後,也心有顧忌,便派馬上前往荊州就任刺史的李勝,以探病辭行為名去探聽虛實。

司馬懿得知李勝來訪辭行,登時便明白了其中的計策,更是在李勝面前裝出了一副中風癱瘓已久的樣子來。見到司馬懿如此的“病態”李勝也在心中嗟嘆不已。

出來後,他向曹爽回覆,曹爽得知回報後大喜不已,放鬆了對司馬懿的警惕,帶著曹芳前去高平陵掃墓遊獵。但殊不知,司馬懿正在等待著曹爽放鬆警惕,準備趁此機會一舉將曹爽置於死地。

高平陵之變

果不其然,在曹爽攜少帝曹芳和親信拜謁高平陵時,司馬懿一改往日的病態開始行動了。他聯合自己原先的舊部佔領了洛陽城,控制了魏國國都、宮廷以及軍隊朝政等事務。

作為曹爽幕僚的桓範,選擇立刻逃離宮中,去向曹爽稟報這件事情,而得知桓範的逃離司馬懿卻不甚為意,他向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說道:

“桓範素有智謀這點沒錯,但是曹爽就像是一匹劣馬,根本沒有宏圖大志。只會貪圖馬廄中的草料,根本不會採納桓範的意見,就放他去吧。”

桓範見到了曹爽,將洛陽城中的事緊急向曹爽彙報,並給出了“挾持天子號令天下兵馬為己用、奪回洛陽”的意見。此計雖然狠,但卻是曹爽唯一能逆轉局面的方法,只要曹爽能按照這條計策而行。

但很可惜,曹爽胸無大志,就活生生像一匹馴鈍的劣馬一般,只會貪圖眼前的利益,面對妻兒舉在司馬懿之手的情況曹爽猶豫不決,整整一夜。

一夜之後,曹爽選擇了最愚蠢的那條路:拱手認輸,向司馬懿交出權力投降,認為這樣做自己也能作為一個富貴人家度過餘生。桓範得知自己計謀終不得行,不由得搖頭哭嘆到:“曹子丹素以智謀自矜,今觀其子,真豚犬耳!”

回到洛陽後,他向司馬懿拱手認輸,不得不說,曹爽實在是愚蠢,他高估了司馬懿,高估了司馬懿的人品。作為野心家的司馬懿,豈能不懂得斬草除根的道理?

就在曹爽回到洛陽沒過多久,司馬懿便找到了藉口,給曹爽安上了謀反的罪名,可憐曹爽富家翁沒能當成,還被司馬懿將全家三百餘口全部送上了斷頭臺。

曹爽被夷滅三族後,曹爽的親信也被司馬懿盡數清洗,只有夏侯霸深感不妙連忙逃遁,最終投靠蜀國,靠著張飛妻子夏侯氏的幫助,在蜀國獲得地位得以保全自身家族。

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自此之後,魏國軍政大權便落到了司馬家族手中,司馬懿也為日後子孫的篡權鋪平了道路。高平陵之變,使得年已七旬的司馬懿,成功利用了曹爽曹芳外出祭祖的空擋時期,一舉拿下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可謂辦的是乾淨利落。

然而,俗語說得好,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就像曹操組織摸金校尉籌集軍費一樣,為防止後世有人效仿自己的所作所為,他而設立七十二疑冢一樣。

另外,司馬懿在臨終之時也留下遺囑:“子弟群官,均不得謁陵”。很顯然,他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害怕高平陵之變會在司馬懿的身上重演,司馬一族的子弟也只得遵守祖訓,不去為司馬懿掃墓。

可惜,因果輪迴,報應不爽。公元264年,司馬炎受所謂的“禪讓”篡奪了曹魏江山,自立為君、改國號為晉。司馬炎一統華夏大地才不過數十載,子孫後代便為了權力爭權奪利,甚至不惜兵戎相見。

最後,他們還引發了八王之亂。開啟了一個更加混亂的時代。估計司馬懿也不曾想到,子孫後代會如此不成器,連“何不食肉糜”的子孫都能成為君王。

臨了,司馬懿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也難逃史書罵名,一個留下了鷹視狼顧的成語,一個留下野心家之名,更是留下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歇後語。

司馬懿若是泉下有知,會不會為自己高平陵一事反思呢?與之形成對比的則是諸葛亮,白帝城託孤後,劉備曾經向他說過,為了蜀中基業,如果劉禪不成器,諸葛亮可以自為成都之主。

可是,諸葛亮卻為了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最終積勞成疾累死在了五丈原。就連死前諸葛亮都放心不下,還設計將蜀軍全部退回了漢中,二者的人品立現高低。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