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曹丕為何要廢除唯才是舉,而重啟九品中正制?這不是自取滅亡嗎?

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選官制度有過三次重要的沿革,分別是漢代建立的察舉制,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時期開始的科舉制。

在漢代以前,為官不是靠選的,而是世襲,不僅僅是王公貴族,一般的官吏也可以這樣搞,隨著社會的進步,到西漢時期全國就缺少有能力有真才實學的官吏了,這很大程度上不能讓統治階級維護既得利益,所以從國家和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漢高祖時期就頒佈了求賢令,這也是察舉制最早的前身。

可以說這一改革讓大量的人才唯朝廷使用,不拘一格極大的促進了兩漢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發展。然而在魏代漢後,卻改察舉製為九品中正制,這是很多人沒想到的。

既然察舉制能夠唯才是舉,曹魏的這個做法不是回到以前的老路,意味著自取滅亡嗎?

1、察舉制的特點

從漢高祖開始,漢代的歷任皇帝都積極的推出求賢令,上面也說到了這是察舉制的原型,不過漢高祖時期這還遠不是一個定型的制度,只能算是一個創新方法,漢武帝是把這件事定為制度並且補充發揚光大的。

所謂制度,可以分成兩個方面去理解,第一,這是一種國家高度的既定戰略規範,是根據當時的國情、制度和未來的發展而制定的,也必須按照法律的要求來確保遵守和實施。

第二,切實的把攻略演變成一個操作“說明”。在此之前攻略都是要依靠執行人能力去完成的,而成為操作“說明”之後,執行人就類似於機器,只需要按部就班依照流程去做就可以了。

察舉制經過制度化演變,逐漸就成為了先秦時代世卿世祿制度一樣的東西了,其特點就是操作性強,效率高。

2、制度的興衰

察舉制對歷史的影響很大,不過到漢朝末期的時候就形同虛設了,原因有三個方面。第一,豪族門閥的形成,導致了察舉制的異化。通俗點說,就是你只要有錢,有關係就能夠入選,而不是僅僅憑藉才幹勝出,喪失了該制度原有的意義。

第二,漢末時期朝廷內憂外患,財政緊張,哪怕是萬人之上的天子也十分缺錢,怎麼辦呢?那就賣官賣爵吧!慢慢地,皇帝和各級公卿賣出去的官比舉薦上來的人才都多,察舉制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最早對漢代察舉制進行適當改革的是曹丕的老爹曹操,他掌控中原政權的時候一度提出了唯才是舉,頗有漢初的意思。這裡有個標誌,就是分別在公元210年、214年和217年頒佈的求賢令。

曹操的這個求賢令在當時的士大夫階級看來完全是不能接受的,簡單的總結一下,曹操的意思就是不管你是君子還是小人,是孝順的還是不仁不義的,只要你有一技之長,那就大膽的來吧,我一定重用你。

1、九品中正制的實質

曹操去世後兒子曹丕上臺,他沒有延續老爹的這個做法,而是和陳群等人混在一起搞了個九品中正制,但是大家不要以為這是和他爹對著幹,這裡有一個前提。

曹操之前的改革是一種戰略,但是戰略想要落到實處,就得有指導攻略,也就是我的地盤我說了就得算,我手下的官員就得我來選。之前曹操只是忽略了士大夫和豪族門閥的態度,直接讓手下給自己推薦官員,而九品中正制的到來就改變了一切。

根據這個制度,州一級有大中正,郡一級有小中正,這兩都得皇帝直接說了算,剩下的就是靠這兩個級別的人去篩選人才,那大家可能會說大小中正一聯手,不就掌控大局了?事實上曹魏還有一個調查表,也可以看做是實際操作手冊,必須得按這上面的要求去挑選人才。

2、意料之外

九品中正制的出眾是好的,但沒想到的是在當時很難落地,因為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歸晉,除了政治和軍事上的驟變之外,社會層面還是門閥豪族的天下。各地豪族擁有龐大的社會基礎,可以將漢代的察舉制異化,那麼自然也能這樣對付九品中正制。

慢慢的,在察舉制和後世科舉制中作為過度的這一制度,也成為豪族門閥手中的特權之一。那麼曹丕活著的時候看不出這一點嗎?當然不是!

大慧總結了一下曹丕實施九品中正制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必須要這麼做,豪族和官僚階層首先會確保當下的制度符合自身的利益需求,在三國時代豪族門閥才是真正的統治階級,而身份為皇帝的曹丕不過是這個階級的對外代言人。

也就是說曹操是在豪族之中尋找人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司馬懿,曹丕稱帝后也只是透過推行九品中正制確保人才選拔上朝廷有一定的主動性,至於制度是否會在豪族手中異化,政權會如何興衰,這都不是他能把控住的。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