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吳越國的最後一代君王,雷峰塔的建造人,死後葬在此地

他枕戈待旦,卻只想守住有限的國土;他秣馬厲兵,卻幫助他國消滅自己的鄰邦;他使國力蒸蒸日上,卻甘願舉國納降,他生前為生養他的土地修了兩座塔:保俶塔與雷峰塔,死後百姓還他一座祠,他就是吳越王錢俶。

錢俶之所以會這麼做,答案其實很簡單,他的祖父在遺訓中提到的“真君主”不是別人,正是宋太宗,應該向他臣服。結合當時複雜政治環境,這就要求接班人是位君子,既能掌控局勢又不貪戀權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際非常難,對於一個在位三十年的君王來說,突然放棄到手的權利,多少有些心有不甘,關鍵時刻他靠佛家信仰打敗了心魔。

陪伴君王,就像站在懸崖邊上,更何況錢俶曾經貴為一國之君,宋太宗是位有手段的政治家,不會因為這個舉動,而放過他,他想的最多的問題,就是讓自己地位穩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製造了很多歷史謎團,他的兄弟子侄跟詞帝李煜的遭遇就是前車之鑑,他所經歷最大的考驗就是能不計個人榮辱委曲求全。

錢俶在亡國後又多活了十年,僅憑這點,就說明他比李煜識大體,期間宋太宗五次封他王爵,前三次都委以國王的稱謂,其用意很明顯,就是試探他當初的動機是不是真誠的,錢俶堅決辭掉國號作為迴應,最後他被打發到鄧州,做一名閒散的王,趙光義還不放心,就派人以祝壽為名監視他,結果到了第二天,他就去世了,遺體被安葬在洛陽邙山,這個做法由於違背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而被人懷疑。

出於對宋太宗的不信任,加上多地出土錢氏古墓,錢俶墓的位置成為爭議的物件,如果是他本人的墓葬,實際上不太可能,趙光義之所以這麼安排,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洛陽是兩京之一,既能看護亡國君主的墓,又能和開封一同保護皇陵的安全,再說錢俶的墓地是他指定的,當然會有專人看管,如果錢俶墓移葬的話,會削弱北宋對吳越地區的向心力,況且這個地區還是北宋的主要經濟來源,所以錢俶墓對宋朝來說很重要。

有關文獻不僅記載了錢俶墓的位置,還記載了南宋時錢氏後人為他修建衣冠冢的史實,而從洛陽出土的墓誌,直接證明了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