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昔日北京城內的商業街,品味商人的智慧

【大柵欄名字的由來】

大柵欄這條大街幾乎是和北京城一起建起來的。說它是北京城最古老的一條商業街一點都不誇張。明朝皇帝朱棣將大明的都城由南京遷到北京,從那時起就有了這條大柵欄商業街。當然那時這條大街還不叫大柵欄,而是叫“廊房四條”。 大柵欄是後來改的名字。

現在去大柵欄應該是從前門大街走,在前門大街西側有一個鐵質的柵欄,上面還有三個大字,大柵欄。從這個大門進去就是大柵欄大街。

這個辦法確實是十分有效的,後來明朝滅亡,清朝建立後這個辦法一直留了下來。直到雍正當皇帝的時候北京仍舊有2000個左右的柵欄。這些柵欄為明清兩朝北京城的繁榮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現在安裝在大柵欄路口的這個柵欄卻不是明清的遺物,而是近幾年北京市為了恢復老北京大柵欄的原貌而製作的。

【狹窄的大街和民國的建築】

走進大柵欄商業街,您就能看到在相對狹窄的街道里路兩側店鋪一家挨著一家。不過看久了您可能會有一個問題,這大柵欄不是明朝就有的商業街嗎?為什麼這大街兩側都是民國風格呢?雖說大柵欄是從明朝就有的商業街,但這條大街上卻找不到明朝建築,所有這些房子都是1900年以後新建的。

明清時期的大柵欄大街已經被義和團放的一場大火燒燬,當年義和團一把大火把大柵欄燒了一個乾乾淨淨,一座建築也沒留下。大柵欄這條大街的房子基本都是1900年以後才蓋起來的。所以大柵欄的房子以民國時期的建築為主。

如果您走進大柵欄大街會發現一個問題,這裡的街道很窄。尤其是當您剛從寬闊的前門大街走進大柵欄大街時這一點感受會尤為明顯。為什麼這條大街會這麼窄。其實這裡面是有故事的,1900年大柵欄大街被義和團燒燬後北京城的商人們重建大柵欄大街。當時就有人提出這條大街要窄一點。這個建議竟然被很多商家同意。這一點很奇怪。按照現在人的思維方式,這商業街應該寬闊,你看看前門大街就知道了,前門大街十分寬闊,盡顯大國首都的氣度。在那麼寬闊的大街上修建商鋪也一定很氣派。不過這是現在人的想法,1900年重修大柵欄大街的商人們卻不這麼認為。為什麼呢?我先不說,咱們先看下面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是我在2018年9月28日分別在大柵欄大街和前門大街拍攝的照片,前門大街和大柵欄大街相鄰,要想去大柵欄先要從前門大街走過,按理說前門大街和大柵欄大街的客流量應該相差無幾。但您看看這張圖,右邊的是前門大街,左邊的是大柵欄大街。前門大街街道寬闊卻略顯冷清,大柵欄大街街道狹窄卻人流如潮。

現在您明白了嗎?同樣的人流量放在寬闊的大街上就顯得人流少,在狹窄的大街上就人氣高。商家一定是希望自己所在的商鋪門前人流攢動這本身就給人一種人氣旺的感覺。所以商人在一片瓦礫上重建大柵欄大街的時候選擇了儘量減小大街的寬度。這一點確實應該佩服老北京商家的智慧。

不過話說回來哈,其實前門大街當時也被義和團燒燬了,但重修後仍舊寬闊。為什麼?因為那是北京的中軸線主幹道,無論是大清朝還是後來的北洋政府都不可能像商人那樣修建北京的主幹道。您說是不是?

【大柵欄的北京老字號】

大柵欄大街不算太長只有三百米左右,卻凝聚了北京很多很有實力的老字號。在曉軒小的時候,就常聽大人說北京人很喜歡去大柵欄買東西,因為那裡有許多北京的老字號。這些老字號產品每一個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

至今我還記得逢年過節父母帶我到大柵欄購物的場景。現在人都已經習慣了網上購物,北京人很少去大柵欄了。大柵欄也從一個北京人經常光顧的購物場所,變成了外地遊客的旅遊景點。雖然現在北京人不去大柵欄了但大柵欄的那些北京老字號北京人還是經常掛在嘴邊的。

同仁堂就不用說了,那是著名的藥鋪,在明清時期同仁堂是有坐堂大夫的,其實現在北京很多的知名老中醫也會到同仁堂坐診。

在清朝時期北京有些錢人都會在內聯升買鞋,現在內聯升製作的千層底布鞋也仍舊是招牌產品。

這些老字號能經營百年屹立不倒的原因無非靠的是質量和聲譽。同仁堂店內就掛著一副對聯,正體現了老北京的老字號是如何注重品質和信譽的。這副對聯上聯是“炮製雖煩必不敢省人工”,下聯是“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您看從這副對聯就能看出這裡是良心藥店,絕對不會為經濟利益生產假藥賺黑心錢,這一點可是比現在某些藥廠強多了。

北京的老字號是很注重自己的品牌和聲譽的所以在明清時期,這裡幾乎不賣假貨。即使是現在您只要您認準了這些老字號品牌,也絕對是貨真價實。

當然現在大柵欄大街上除了老字號也新加入了一些新的店鋪,比如德雲社。郭德綱的德雲社在大柵欄大街上有兩個演出點,一個在大柵欄大街西口的廣德樓,另一個是大柵欄大街中部的三慶園。德雲社在這兩個演出點每天演出兩場。如果您有時間一定要聽一下德雲社的相聲。價錢不貴,最便宜的票只有60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