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風雨中撐起一方晴空

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洪峰迭起,多地告急!農作物被淹,受災群眾需要緊急轉移……7月16日以來,發生在河南的這場雨,牽動了億萬國人的心。

轉移群眾在安置點過得怎麼樣?能否吃飽穿暖?患有疾病、意外受傷的人如何接受治療?一個個問題接連丟擲,考驗著各地政府的執政能力和應急處理水平。

“我聞到了家的味道”

搭乘一輛剷車,記者前往衛輝市最大的臨時安置點——新鄉職業技術學院,這裡最多時可安置近5000人,如同一個大型社群;因為四周被1米多深的積水圍困,彷彿一座“孤島”。

以校園中心的國旗杆為標識點,群眾被安置在東西兩側的教學樓內,以村為單位,兩戶家庭自由組合,十幾個人合住一個教室。

在5樓的一間教室,前後黑板上還留著學生們創作的黑板報。安置群眾使用的床鋪都收拾起來了,3個孩子正趴在桌子上玩遊戲。

安置點的醫生、衛輝市衛健委派駐汲水鎮的馬連芳,每天都要巡視一遍這裡的每個房間。唯獨這個房間給她留下了特別的印象:“收拾得很乾淨,讓我聞到了家的味道。”

走在教室過道,幾個老人正坐門口聊天。一名村民見到記者,還連打招呼,心態很樂觀。“發愁有什麼用,已經這樣了啊。”他望了一眼遠處的鐵路線,“俺村就在鐵路北頭,不知道現在咋樣了。”

最困難的時候,村民們成立了“困難協會”,把老支書選出來當協會會長,誰家有啥困難就聚到一塊兒商量,你一言我一語,總會商量出解決的辦法。

“吃上熱乎飯,睡上安穩覺”

“我今年73歲了,說實話真不捨得家。不過這兒也挺好的,有吃有住還有專人打掃衛生,鄰居們也能見面聊天。”7月27日,在鶴壁市浚縣科達中學集中安置點,浚縣新鎮鎮牛村村民張永貴說。

浚縣新鎮鎮彭村段北側衛河大堤於7月23日決口後,洪水波及牛村等多個村莊,當地村民被快速轉移。轉移出的部分村民,目前居住在浚縣科達中學集中安置點。

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浚縣科達中學是浚縣啟用的9個集中安置點中最大的一個,目前共接納新鎮鎮牛村、侯村、前枋城村、蘭莊村等村莊2000餘名村民。

記者在安置點看到,村民們住進了學生宿舍,8人一間,水電空調配備齊全,生活井然有序。

“在家我們都不捨得開空調,這裡空調24小時開放,能吃上熱乎飯,睡上安穩覺,還能去閱覽室裡看電影、聽戲曲,真好!”看到記者前來採訪,村民們說。

自7月17日鶴壁市出現大範圍連續暴雨、特大暴雨天氣以來,受災群眾的吃、住等基本生活保障,便成為該市防汛救災工作的重點。

午飯時分,淇縣職業中專集中安置點內,西崗鎮閆村村民介文波一邊吃飯一邊給記者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21日凌晨村幹部挨家挨戶敲門通知讓撤離,我們出來的時候慌慌張張、啥也沒帶,現在在這兒一日三餐不僅能吃上熱乎飯,還能睡上安穩覺,心裡別提多溫暖。”

“作為志願者,我們必須出一份力”

7月24日,凌晨時分,夜闌人靜。忙碌了一整天的尹子文確定一切正常後,返回寢室準備休息。在西華縣青華中英文學校這個2000多人的安置點,除了縣鄉村三級幹部,他的擔子最重。安置點內的50多名志願者,現在都是他的“兵”。

“2000多人的吃喝拉撒睡還有心理輔導,不能全推給村鎮幹部,因為一旦有需要他們還要衝到防汛抗洪前線去。作為志願者,我們必須出一份力。”尹子文說。

“俺們之前就認識尹老師,他是江西人,長期在信陽做志願服務。今年6月前後,他帶隊來我們村裡待了1個多月,幫我們打掃衛生,講傳統文化、紅色故事,可有學問哩,沒想到他辦事也這麼厲害。”村民王平告訴記者。

7月21日,連日暴雨導致賈魯河上游區域出現嚴重超能力洪水險情,在市、縣兩級政府的組織下,賈魯河沿岸的西華縣10多萬名村民按要求轉移到指定安置點避險。

轉移前一天,尹子文恰好來到了杜崗村。他跟著村民一起來到安置點,成為管理志願者隊伍的負責人。

7月26日,尉氏縣莊頭鎮阮家村小學操場上,一家理髮店的員工正在為村民義務理髮。

“昨天晚上在群裡看到有人說需要志願者,我們一早就開車趕來了!”莊頭鎮發如玉理髮店的龐秋娟上午很忙碌。這幾天理髮店因受災暫停營業,他們就專門為附近安置點群眾義務理髮。“老人和孩子現在不能回家,我想讓他們在這裡也精精神神、乾乾淨淨的。”龐秋娟說。

在安置點忙碌的身影中,有兩名年輕的志願者正在搬運物資。阮雙龍和範成龍是高中同學,今年剛滿18歲。

“我們村受災情況比較輕,但附近村子嚴重,這個安置點是我的母校,我想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說到動情處,年輕的阮雙龍眼圈泛紅。

“防疫,是另一場戰鬥”

在積水退去前後,安置點的消毒殺菌、飲食衛生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新鄉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樓門口,堆放著84消毒液等各種消殺物資。馬連芳介紹,這幾天隨著消殺物資不斷運到,能夠做到每天早、晚室內消殺一次,廁所消毒三次。

安置點這麼多人,垃圾怎麼處理?衛輝市孫杏村鎮文衛健中心主任陳朋想到了一個“獎勵”辦法。他把各村幹部叫到一起:“哪個村先把垃圾運出去,哪個村就可以去挑選一定數額的物資。想要什麼隨便挑,只要能把垃圾及時清走。”結果只用了一個上午,大家就把垃圾打包抬到了統一堆放點。“我幹了十幾年基層工作,我知道群眾心裡怎麼想的。”陳朋說。

目前更緊缺的是藥品物資,尤其是面板外用藥膏。“長期浸泡在水中,村民身體、腿腳潰爛發炎現象比較普遍。”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鄉醫療隊隊長王雙雙說,7月27日下午,醫療隊在這個安置點診治了100多名患者,大多是與面板外傷感染有關的。

青華中英文學校是西華縣最大的安置點。“轉移群眾大部分來自鄰近的紅花集鎮。”黃橋鄉衛生院院長張樹彬介紹,為支援安置點,院裡抽調了12名醫生、護士,帶上常見藥品24小時輪崗駐守,為轉移群眾健康保駕護航。

“在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安置點的物資保障較為充足,飲用水、食品、衣物等物資不斷運來,衛生防疫狀況也不錯。”安置點志願者尹子文說。

“生活還要繼續,太陽照常升起”

7月27日晚,新鄉市第九中學校園內,隨著音樂響起,安置在這裡的群眾跳起了廣場舞。在接到上級通知該校將作為安置點時,該校不僅整理出教室,作為男女宿舍、餐廳、學習娛樂休息室,還安排洗漱點,為每名受災群眾提供個人餐具、洗漱用品等,同時提供無線Wi-Fi,豐富受災群眾的娛樂生活。得知一名受災群眾輪椅損壞,教師志願者又主動為其購買了一輛新的輪椅。

在新鄉、在鶴壁、在開封、在周口,記者不僅看到陸續有志願者前來,主動承擔受災群眾集中安置點生活服務、社會秩序維護、心理情緒疏導、人員疏散轉移等外圍服務保障任務,也看到許多捐贈救災物資的車輛接連駛來。

在承受了重大的苦難之後,河南這片古老的大地,正在浴火重生。

(本報記者 方化禕 柯楊 陳晨 李倩 代娟 李昊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培君 蔣曉芳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