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敗走麥城、身死人手的關羽為何被人神化成武聖,成為半神半人的人物

我們都知道,關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在《三國演義》中,與劉備、張飛結為兄弟。可是關羽死後,在民間逐漸演變成了廟裡的關聖帝君,被稱為武聖,拔高到了與孔老夫子相提並論的地位。

而與關羽結拜的劉備、張飛就沒有這麼好的命運了,張飛成了莽漢的象徵,被屠宰行業領認為祖師爺,劉備則成了編制業、鞋匠的祖師爺。為什麼敗走麥城、身死人手的關羽被人神化成了武聖,成為半神半人的人物?

關羽被神化工作是一個長期性的工程,從唐朝中期開始,荊州一帶的民眾開始自發興建廟宇奉祀關羽,並有了一個武聖人的封號。北宋徽宗趙佶在位期間,先後四次追封關羽,由侯進公,由公進君,由君進王。

在明朝,隨著小說《三國演義》的盛行,關羽形象正是忠義思想的化身,它因投合封建統治者便於加強思想控制,而大走紅運,萬曆二十二年(1594),應道士張通元的請求,神宗朱翊鈞進封關羽為帝,關廟的稱謂亦由“忠武”改為“英烈”。萬曆四十二年(1614)十月,朱翊鈞封羽為“三界伏魔大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清代對關羽更為推崇,清軍未入關時,《三國演義》之說已在關外盛行,努爾哈赤喜讀《三國演義》,從中學到不少兵法與韜略,為了神化自己,把人為的勝利因素塗上了一層神秘色彩,說成得到關羽神祐。乾隆三十四年,關羽被敕封為“靈佑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從此,關羽被抬到武聖的嚇人高度,所立的武廟與孔子的文廟比肩。

僅京城之內,拜祀關公的廟宇,便多達116座,其他地域,幾乎到了“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如按每縣設一座孔廟,清代全國的孔廟也不過三千餘座;而每村建一座武廟的話,那麼清代全國的關公廟宇竟達三十餘萬座——關公廟數竟是孔子廟數的一百倍。清人趙翼驚歎:“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寒垣,凡兒童婦女,無不震其(關公)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

關羽在民間之所以大受歡迎,除了封建統治者的吹捧外,還與明清以來的社會組織變化有關。明清時期市井市井文化日益繁榮,一些破產農民流向城市謀生,並開始出現形形色色的幫會。幫會成員多來自五湖四海,為了提高幫會的凝聚力,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典故被拿來效仿。當時下層群眾的凝集,往往面對劉關張畫像拈香發誓,成為當時一股時髦風尚。

關羽千里走單騎、義釋曹猛德、義釋黃漢升被認為是忠肝義膽、義薄雲天之舉,深受底層市井百姓的追捧歡迎,從而進一步鞏固神話了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