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將為民服務辦公桌搬到群眾家門口

亦莊鎮位於大興區東北角,社群零落,人口又多,管理難度不小。而今年上半年,亦莊鎮的“接訴即辦”成績在大興區排到了第一名。成績單背後,是一套被稱為“民情‘亦’站”的工作機制:鎮裡的黨員幹部把辦公桌搬進社群,每週至少抽出半天面對面“接訴”,全力解決居民身邊的煩難困擾。

“流動辦公桌”,是現場辦公傳統的延續,也是“接訴即辦”更接地氣的一種實踐方式。正如居民點讚的,“貼得更近,辦得更好。”把辦公桌搬到群眾家門口,顯著提升了接的頻率、辦的效率,不僅最大限度壓縮了事項辦結的“時差”,也讓那些看似“不太起眼”,但又確實影響群眾生活幸福感、獲得感的問題被打撈上來。從更大意義上看,用腳步丈量民生、主動發現訴求,本身也是描摹區域“民生地圖”、總結轄區治理經驗的過程。社群的事情社群辦,壓縮的是“接訴”的門檻,拉近的是與群眾之間的距離。

不斷截短治理鏈條,提高服務效率,正是近些年北京探索城市精細化治理所追求的目標。從“黨建引領、吹哨報到”統合基層治理力量,到“聞風而動、接訴即辦”加強對群眾訴求的高迴應性,北京的城市治理思路也在實現由“管”到“治”、由“分”到“統”的深刻轉變。過去群眾辦事須帶齊各種材料、奔波多個視窗,如今“指尖辦”“一站辦”免去來回跑腿、反覆填表,還有“辦不成事視窗”作為兜底保障;過去群眾遇到“急難愁盼”苦於求解無門,如今12345熱線精準對接主責部門,還有“首接負責”“一辦到底”等機制安排確保服務到位。透過不斷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完善,12345也從一條電話熱線,拓展到微博、微信、APP等16個平臺,很多時候,市民隨手一拍、網上“艾特”,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就可以很快被納入解決議程、進入辦事日程。“訴”的門檻越來越低,“辦”的質量越來越高,“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也愈發鮮明清晰。

大城精治,機杼萬端,關鍵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解決問題中總結規律,在因地制宜中梳理經驗。特別是對北京這樣的超大型城市來說,人口眾多、構成複雜、流動性大,各轄區情況各異,人們的訴求也不盡相同,客觀上決定了治理沒有一定之法,必然要實事求是地去探索求解。比如,對於年輕人多的新社群,大夥白天忙於上班,多在下班後及週末才有空閒,能否安排“專班”人員傾聽訴求?而對於老年人多的小區,居民電話說不清、出門不方便,是否可以經常上門詢問難處?再比如,有的社群表面功能齊全,但產權歸屬複雜,一旦出現問題便會遭遇梗阻。這就要求社群街道外,其他產權單位也得“坐到一起”,把處理流程釐清楚說明白。總之,每一個治理主體都以合適的方式深入群眾當中,找到滿足訴求的最佳對接點,就能在眾口難調中求得最大公約數,並不斷豐富自己的治理“工具箱”。

最佳化城市治理,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也在客觀上決定了,治理方式必然要根據現實情況不斷更新擴容。對於治理者來說,無論是將“桌子”擺到群眾身邊,還是起身去社群裡走訪探尋,不是為了把問題記在紙上,而是為了把民情刻在心上。從這個意義上說,“目光向下、重心向下”,強調的其實是一種“換位”思維。人社局幹部體驗“外賣一日”,全方位瞭解外賣小哥的工作難處,對企業完善勞動權益保護的推動更加系統;規自委幹部坐摩托陪居民跑街道,深挖“房產證難辦”背後根源,召集相關責任方形成“一攬子”工作方案;住建委幹部入住老舊小區體驗生活,歷經了生活細枝末節的難處,得出“改造要儘快、通知要趁早”的寶貴心得……事實證明,始終抱持人民情感、人民立場,始終堅持從人民群眾的角度想問題,就能始終處於“體驗和感受”之中,將群眾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化為有溫度、可操作、有實效的政策。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日前,“市民對話一把手·提案辦理面對面”全媒體直播訪談節目與廣大市民見面,再次掀起廣大市民為城市治理獻言獻策的熱潮。市民訴求是反映城市治理的“晴雨表”,多一些“流動辦公桌”,多一些貼近群眾的主動姿態,想方設法挖掘訴求、對接訴求、迴應訴求,我們的城市治理會更有溫度、更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