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太監把“傻子”推上皇位,傻子下的第一道聖旨,就讓太監叫苦不迭

身處帝王之家,如同置於銅牆火爐,四面都潛藏著危險,需要時刻提防。而皇室成員們不僅要應對著外來刺客的突襲,更要應對皇宮內部的勾心鬥角。因此歷史上為人們所耳熟的帝王大多都工於心計,亦或有著心狠手辣的手段。

前有李世民殘害同胞,登基稱帝,後有康熙蟄伏心機,靜待時機剷除異己。可在盛世唐朝,卻有一位皇帝,他無意於與人爭奪皇位,也不想攀登權力巔峰。

終日在皇宮內自顧自的做自己的事,皇室內成員都以取笑他為樂,若他沒有皇室血脈,估計太監宮女都會明裡暗裡地捉弄他。但這樣的一位痴傻兒,竟然成為了後世所敬仰的皇帝之一,被人稱之為“小太宗”,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皇宮痴兒,屢遭排擠

公元810年七月,即唐朝大中元年,唐宣宗李忱在皇宮出生。他本應備受尊崇,但李忱卻與其它皇子顯得截然不同。因為他的母親不過一屆宮女,因長相出眾而被唐憲宗李純寵幸。

那宮女本想借兒子飛黃騰達,踏入皇室宗親的殿堂,卻沒成想自己地位實在低下,生活也不過是比以往改善了些許,但本質上與普通人無異。而且李忱還是庶出,排名極為靠後,這樣的皇子,天生就是與皇位無緣的。

劇照

因此,貴為皇子的李忱很清晰地認識到自己與其它幾個兄弟之間猶如天地之間的差距,他也從未顯露出紈絝子弟的做派。那些大臣們見到他的其它兄弟無不是畢恭畢敬,或是好言相待。到了他這兒,但凡是四品之上的大臣都不會對他另眼相待。

久而久之,宮中就傳開了這個皇子是個“傻子”的傳聞。的確,任憑誰看都覺得他像個傻子,甚至御醫都斷定這孩子天生智力就有缺陷,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在《新唐書》中有所記載,李忱“性嚴重寡言,宮中或以為不惠。”

李忱也不反駁,彷彿“躺平”了一般,既不發奮圖強,也不謀求父皇的刮目相看。他心甘情願的接受比自己地位低下之人的侮辱,而自己幾個兄弟甚至就尋他作樂以消解在宮中煩悶無趣的生活。

他在宮中終日都是沉默寡言的樣子,皇子們來取笑他也只是樂呵呵的,就像是一頭老實的牛一般。

李忱認為,只要自己能低下頭去,就能換回來安穩的生活。自己一旦勢頭過盛,遭到皇帝的誇讚,那必然會使得自己幾個兄弟感到威脅。比起丟掉小命,還不如苟且偷生呢!

但自己的忍受卻不能夠換回別人的同情,反而是變本加厲的侮辱和責罵。在一次聚會上,眾人見一切的演出專案已經結束了。就打起了李忱的主意,太子給了太監一些賞金,命令他們想方設法讓李忱說話。

太監們原本還對李忱皇子的身份有些忌憚,但看到李忱並沒有反抗,背後還有太子撐腰,膽子也就大了起來。但不管用了什麼方法,李忱也總是一臉憨笑的模樣,這也讓皇子們更加放鬆了警惕,認定自己的這個弟弟就是個傻子。

劇照

痴傻遭疑,反覆試探

可惜好景不長,原本皇子們對李忱的仇視可能只是孩童間的小打小鬧。可當他們長大獲取封位之後,更加對李忱變本加厲地欺負。

公元821年,即唐穆宗長慶元年三月,在唐憲宗去世後不久,李忱便被封為“光王”。名為王爺,實際上地位還不如某些貴族圈養的家僕。

當時的唐朝,宦官橫行,統領大權。因此,一些太監實質權力要比一些貴族高出許多,這也就造就了他們傲慢無禮的性格。這些太監,對於大部分皇宮貴族他們還依舊是畢恭畢敬的,但是對於光王李忱,態度可就不一樣了。

他們並不把李忱放在眼中,時常指使他做事。而李忱的“傻”,在一次遇刺事件後,達到了頂峰。

光王像往常一樣拜見太后,也像往常一樣做出一幅痴傻的樣子。太后本想讓他作作樣子就退下,哪知突然出現了一個刺客,光王當即被嚇得魂不守舍。

儘管最後刺客被斬首示眾,但還是給光王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本來就自閉的他從此以後在宮中更是一言不發彷彿一個啞巴一樣。

像是啞巴倒也無妨,但主要是他說話次序不清晰,自己有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胡言亂語什麼。自此朝堂自下而上都將他當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傻子,反覆戲弄,這個所謂的王爺徹底成了一個眾人鄙夷的廢物。

但是,宮中並不是所有人都將他當做傻子的。尤其是後來繼承皇位的唐武宗,更是將他視作大敵。畢竟前有唐太宗殘害自己的兄弟只為登上皇位,如若這個所謂的光王也只是在臥薪嚐膽,扮豬吃老虎,那將會對他日後的皇位繼承產生不小的威脅。

但唐武帝也聰明,他並不想採用暴力的手段讓光王消失在這個世界之上。而是決定試探其痴傻情況是真是假。

自此以後,可憐的光王本就痴痴呆呆,還要被路上一些莫名其妙的路障給絆倒。李忱在看到這些路障後,不但不躲避,反而硬挺挺地撞了上去,旁邊的大臣太監都在大笑,他也附和著笑。

還有一次,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他一腳踩空掉下去一個深坑,這已經危及到了他的性命。這是唐武帝為試探他所埋下的陷阱,而他只能迎難而上,畢竟他也深知唐武帝只要確保自己沒有威脅就好,不會波及自己的性命。

然而這次,並沒有人救他。他頑強地從坑中爬了起來,從此唐武帝對他是個傻子深信不疑

更可怕的是,他還被太監們丟進了糞坑,當時只要他說一句話,太監們必然不敢輕舉妄動。但他就順從地跳了進去,然後在糞坑中不斷撲騰,甚至還猛的吃了幾口,被撈上來的時候,他渾身惡臭不已。

而撈他上來的不是別人,是當時宦官集團的一員,名叫仇公武。仇公武可不是好人,畢竟唐朝皇帝都是由宦官所擁立的,多一個皇子就多一份保障,儘管這是一個傻子。

皇位登基,顯露真容

本來李忱只想靠裝傻充愣安安穩穩的度過一生,但沒想到這份傻氣讓他意外做到了皇帝。

公元846年,即會昌六年三月二十一日,唐武宗即將去世,下一任皇帝的人選還有待考究,宦官們急的上躥下跳,這個人必須要在自己的掌控範圍之內,但是也要與皇室血脈掛鉤。思來想去,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光王李忱。

唐武宗死後,仇光武和另一名權臣馬元贄迅速地將李忱扶持上位。馬元贄是當時宦官集團的首席代表,而扶持李忱上位的理由也很簡單——易於操縱。

當時唐朝的權力系統本身就很混亂,由於晚年唐武宗的疏忽,致使宦官勢力崛起,尤其宰相李德裕拉攏了一大批宦官作為自己的後盾,權力盡歸於其一人之手。這對當時的唐朝來說,極大不利。

李忱自然不是真傻,而是為了應對皇宮內的爾虞我詐不得不想出的手段。在平時裝傻被各個皇子嘲弄之後,回到家他便鑽研學術和兵法,四書五經早已經熟讀在心,也對過往歷史和軍事有著瞭然於胸的見解。

而這也給了李忱十足的自信,正是由於他平常沒有懈怠功課,又不至於當局者迷,沒有參與到各大皇子的權力鬥爭。

他對皇朝內部如今的弊端看得一清二楚——皇帝權力幾乎被架空,宦官當權。如若這時候沒有一位足夠英明的皇帝來把控全域性,唐朝甚至很可能就此沒落。

而正值壯年的唐宣宗李忱,心中早就對唐朝的改革有了自己的想法。登上皇位可謂給他賦予了他大展宏圖的機會,這個一直以來被人所誤會的“傻子”皇帝,終於有了翻身的時機。

於是在李忱登基上位之後,皇宮內部很快就掀開了一場腥風血雨。

勵精圖治,整頓權臣

李忱深知,一個國家未來命運的走向必然不能落在宦官手裡。但此刻宦官手中所擁有的權力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於是他決定採用步步為營的手段。但是在此之前,勢必要給各位太監們一個下馬威,讓他們認知到自己的手段,不能像以前那樣明目張膽地為非作歹。

而就在李忱想著如何整治太監的時候,太監們還在為自己的智謀沾沾自喜。認為自己找了一個合適的傀儡皇帝,彷彿從此以後天下就是太監們的了。但他們很快就注意到,這個原先在他們眼裡的“傻子”皇帝,處理業務起來是那樣嫻熟,從容不迫。談吐行為都十分溫雅,因此他們決定按兵不動,先看看這個新皇帝要幹什麼。

很快,李忱給出了太監們下了第一道聖旨——罷免當朝宰相兼大宦官依靠李德裕。這是給太監們的一個下馬威,他決定將如今太監把持大政的亂象所解決。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解決一個人,那便是當時權傾朝野的李德裕。

太監們看到這道聖旨可傻眼了,罷免宰相那可不是說著玩的,一國之相對於整個國家的命脈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更何況現在李德裕可是最大的權臣,一旦罷免則會危及朝綱。

但太監們也是心中叫苦不迭,敢怒不敢言。李忱一步步的罷黜了宰相李德裕,扶持自己信任的心腹上位。而後又禁止宦官頭子馬元贄與其它權臣勾結,派人暗中跟蹤他,一旦發現他有不對的苗頭立馬出手整治。

緊接著,李忱很快又下了一道聖旨,就是收回所有太監手中的權力。這使得當時以馬元贄為首的宦官集團也基本分崩離析。由於唐宣宗的精準操控,使得馬元贄的很多私交都被罷官的罷官,貶黜的貶黜,甚至於很多人都被賜死。

馬元贄已經基本成為了光桿司令,太監團體也基本被瓦解。而馬元贄怎麼也不會想到。當初自己眼中那個任憑處置的傻子皇帝如今殺伐果斷,不僅敢於應對自己,更是下狠招將太監們最大的倚靠李德裕所清除徹底。

對付李德裕自然不能像馬元贄一樣,李德裕作為老臣、重臣,且手上掌有大權。可唐宣宗也知道,不動李德裕,太監集團很可能會死灰復燃。

所以他做出了罷免宰相的決定,一年之後,李忱基本肅清其黨羽。就這樣,太監集團被徹底瓦解了。而當時沸沸揚揚的“牛李黨派之爭”也被李忱徹底清除。

太監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在他們眼中如同“傻子”一般的傀儡皇帝,居然隱藏得那麼深!

解決完太監後,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李忱追求公正法治,為從前由於唐武帝的疏忽而使得諸位大臣冤死的案例平反,這一舉動立刻使得人心盡被收斂,眾大臣都被李忱的鐵血手腕震驚了,不敢輕舉妄動,靜待他接下來發布的指令。

將皇宮內事務整頓完畢之後,李忱又將目光放向了民間。他無比重視科舉制度,認為教育是選拔人才的重要指標,這也為籠絡民心打好了堅實基礎。當時各地的老百姓都對李忱這個皇帝歌功頌德,最起碼這個皇帝讓自己吃飽了飯,也不必再受官員的欺壓。甚至李忱一度被人稱之為“小太宗”,可見他在民眾心裡的地位。

不僅如此,李忱對於軍事方面的穩固,也做出了突出貢獻。

公元847年,即大中元年五月,李忱下詔大破戎狄,為穩定邊疆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公元851年,即大中五年三月,他又安定西陲,撫平黨羽,又為南方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孫之翰曾對李忱做出過高度評價,稱其“故在位十三年,尚儉德以恤人隱,謹法令以肅臣下,恩厚宗室,禮重宰輔,至微行以察取士得失,焚香以讀大臣章疏,誠好德之君也。然知為君之小節,而不知其大節。”

可見,唐宣帝李忱在眾人眼中都是有口皆碑的存在,但就是這樣一位為民服務的好皇帝,也終究不能夠免俗。

大限將至,追求長生

任何一個皇帝都有一個長生夢,對皇帝寶座得來不易的李忱更是如此。

李忱十分好色,他不設立皇后,就是為了寵幸整個後宮。不僅如此,他還喜好從民間選調貌美女子進入宮中為自己服侍。據史料記載,唐宣宗李忱共生育有二十三個子女,甚至有子女不知道其生母是誰。

早年間備受屈辱的李忱,一時間坐擁後宮,為了享用這些女子,他不惜服用滋陰補陽之物,以滿足自己的美滿生活。

但李忱也不是一味好色,在江山社稷與美人之間,他還是有所抉擇的。據說,他曾經終日沉溺於一位美人的溫柔鄉,在遭到大臣的直言進諫後,他進行了反思,並選擇將這位美人直接處死。

李忱是個理智的皇帝,唐朝在他的整治下已經有了恢復盛唐的趨勢,可李忱還是遇到了難題。

李忱意識到,人終有一死,一旦自己大限將至,那麼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美好也都將要灰飛煙滅。因此,他做出了與歷朝歷代皇帝都相同的決定,追求長生不死。

李忱開始走上了尋覓丹藥的旅途,他先是拜訪四處名山大川,希望能夠遇到得道高僧為自己指點迷津。接著又委派使者遠赴外域,為自己求來丹藥。眼看這些丹藥服用下去,自己的身體還是每況愈下。李忱越來越著急,也開始病急亂投醫。

當初民間一些庸醫,為了能夠獲得皇帝的欣賞和資金,開始向皇帝進獻藥物。而這些藥物都是他們採集的不知名藥物,效果自然沒有多明顯。

由於丹藥中包含了豐富的重金屬,慢慢地,李忱開始吐血。這使得本就沉湎於床榻之歡的李忱,身體每況愈下。

公元859年,即大中十三年五月起,李忱因為食用太醫李元伯所獻的仙丹中毒。據史書記載,李忱的狀態已經接近“病渴且中燥”。同年,李忱病死於大明宮內,享年五十歲。

結語:

這樣一位經歷曲折的皇帝,就此消失在了歷史的滾滾波濤之中。帶著他沒有完成的長生夢離開了人世,也意味著大唐盛世的徹底終結。

李忱死後,大唐再也難逢明君,它也彷彿走到了風燭殘年一般,每況愈下。連年的戰爭不斷,烽火連三月,百姓的哭訴,賦稅的加重,還有官員的剝削和皇帝的荒淫無道,都為這個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朝代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