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秦昭襄王稱范雎為叔父,對其非常寵信,為什麼最終卻將范雎處死!

范雎入秦後,貢獻了“遠交而近攻”的統一天下的策略,並取得了初步勝利;他主張強化王權,限制封君貴族權力,結束了魏冉家族的專政,強化了中央集權,功績很大。他自己也登上了相位,“天下之事皆決於相君”,權勢炙手可熱。昭襄王對其極為尊寵,曾對平原君說:“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範君亦寡人之叔父。”然而,范雎最終還是被昭襄王處死了。

范雎雖然有才幹,也發揮了很大作用,但他心胸褊狹,嫉賢妒能,任用私黨,人生觀價值觀扭曲,註定他不會有好下場。他與白起爭寵取勝,白起被逼自刎,遲滯了秦國吞滅六國的步伐,而白起之死,亦意味著范雎的末日即將到了。

白起死後,范雎保任私黨鄭安平為將軍,與王齕共同率兵進攻邯鄲。趙與魏已結為同盟,魏王曾應趙王之請,派大將晉鄙率十萬大軍救趙,但在秦國的恐嚇下,魏王又下令晉鄙停止進發。後來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魏無忌竊符救趙,魏無忌挑選八萬精兵,去解邯鄲之圍。平原君趙勝又帶領賓客出使楚國,曉以利害,使楚國派大將景陰率領救趙大軍趕往邯鄲。韓國則趁機向秦國進攻,“救趙新中”。多數國家站在趙國一方,並有實際行動,這使得秦趙戰爭形勢開始有利於趙國。

秦軍主力在王齕、鄭安平率領下進攻邯鄲,並以偏師攻魏,攻魏軍隊取得一些勝利,這使邯鄲城內更加緊張。楚、魏援軍尚未趕到,邯鄲城“民困兵盡”,“炊骨易子而食”。本來就不想救趙的魏王,又派人前來勸降,讓趙王尊秦為帝,以使秦國撤兵。但魏王的投降論調受到了魯仲連的痛斥,趙國軍民也不願向秦國低頭,為鼓舞士氣,平原君趙勝將家財散給士卒,令夫人以下編入軍隊,表示共赴國難。由此,徵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大大加強了趙軍的戰鬥力。

趙國邯鄲城內軍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一直堅持到魏、楚援軍的趕到,才開始了一場激烈的會戰。公元前257年,秦、趙、魏、楚在邯鄲城下鏖戰,趙軍在內,軍民同仇敵愾,奮勇衝殺,魏、楚援軍在外,猛烈攻擊秦軍,在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主將王齕敗逃,鄭安平所率兩萬秦軍被圍得水洩不通,只得投降趙國,後來被趙封為武陽君。

公元前256年,秦又繼續向韓進攻,取陽城(河南登封東南)。這是秦國駐守河東的是王稽。范雎入秦時,曾依靠王稽進見昭襄王,故范雎特任王稽為河東守,但王稽卻與諸侯國私通,出賣秦國,因此,在邯鄲大敗不久,秦國在河東也遭到魏、楚聯軍的打擊,以致於河東和太原郡皆從此失守。

秦國失敗,與范雎用人不當有很大關係。鄭安平、王稽都是范雎保任,按照秦律“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王稽私通外敵,鄭安平率部投降,都是死罪。因此,在公元前255年,范雎就同王稽一起被處以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