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青少年“參政議政”,從模擬提案開始

“博物館為中小學生服務時,需要提供特色講解”,3月8日中午,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模擬政協團隊隊長楊鈞天趁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午休時,向他提交了他們的提案,並透過影片電話與張頤武交流了他們的調研過程。

這群高中生經過調查關注到,博物館的講解詞不夠貼近中小學生的問題。

“問題很好。”張頤武回答說,自己今年帶上全國兩會的提案正好和博物館有關——關於加強新技術在文物文博領域深度運用的提案。模擬政協團隊的隊員將問題焦點對準不夠生動、理解性不夠強的博物館講解詞,而張頤武則重點闡述了要用更現代化、數字化的手段讓講解變得生動的建議。

實際上,這不是學生第一次參與政協委員的參政議政過程。

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創新研究推廣中心主任張毅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2016年7月11日,北京市就召開了第一屆中小學生“模擬政協”會。

召開“模擬政協”會之初,張毅曾想過,一個孩子的建言能走到哪兒,上會就是終點嗎?越來越多的例子證明,“目的不在於把多少提案帶上會,更多的是對人的培養,推進全社會的全過程民主”。

她記得,有一名學生在“模擬政協”會議中提交了關於垃圾分類的提案,獲得政協委員的高度評價,模擬提案還被政協委員帶上了全國兩會,成為正式提案。“按理說這事兒就完了,但我們發現,後來這個孩子還一直在做,給人當小指導專家,再後來,垃圾分類在全北京推行的時候,這個孩子也在持續關注垃圾分類推行的難點”。

張毅介紹,2021年年底,北京市共有1028項青少年模擬提案進入初篩環節,240份可以與委員面對面答辯,最後選出58份模擬提案的撰寫學生觀摩北京市政協全會。

她清楚地記得,有的委員每年都延長和學生的交流諮詢時間,有時能把一頓飯吃成“流水席”,不斷有學生過來諮詢交流。有的學生遠遠地觀摩,也有的學生直接走到委員面前為自己的提案代言,“有時候我在邊上,我覺得他們真敢問”。

“每次北京開政協全會都是冬天,我看到孩子們穿著羽絨服往裡走,一到裡邊‘啪’把衣服一脫,換成了正裝,想想那個畫面,其實他們遠不止是穿上正裝、戴上胸卡,是他們在那樣的過程中,穿越課堂、跨越課本去思考,去成長。”張毅說。

今年3月2日,北京市政協召開“推進建設‘博物館之城’,助力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議政會情況通報會,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學院辦公室推薦了在第七屆北京青少年“模擬政協”提出相關模擬提案的學生代表觀摩了此次會議。

北京市陳經綸中學分校初二年級的楊競為和北京市八一學校初一年級的白鈺褀分別提交了“建立中軸線文化宣傳博物館”和“倡導數字化博物館”的模擬提案。

那是白鈺褀第一次旁聽北京市政協議政會,她得到了數位政協委員的完善建議,“從施光海委員那裡我感受到了政協委員的國際視野,對於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應止步於國內的文化宣傳,更應該面向世界,追求國際化的專業水準,更好地進行文化交流”。

楊競為感慨地說:“舒小峰副主任透露,目前市文物局與申遺辦正在著手選址。我簡直太興奮了,真的希望這個博物館儘快建成,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自己的‘模擬提案’成為現實,我真正體會到參政議政的意義。”

比起“模擬委員”,張毅更喜歡管這些學生叫“小雛鷹”,他們在踏入社會之前就透過自己的視角觀察社會,用雙腳感知社會,穿著正裝在大人面前發表自己的建言,“在娃娃們的心中,在我們整個的教育空間裡,就是透過這樣參政議政的方式,匯聚正能量,發出正聲音,形成正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