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韓國首都的中文名稱為何由“漢城”改為“首爾”

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世人都熟知了韓國的首都。在此之前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而遭到抵制,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又反過來遭到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抵制。1988年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已接近尾聲:來自兩大陣營國家的運動員們齊聚韓國這個當時的“亞洲四小龍”國家的首都。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主題歌《手拉手》也成為了經典的奧運會主題曲,然而韓國政府卻在2005年宣佈把首都的中文名稱從漢城改為首爾。

歷史上中華文明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漢字書寫系統,然而當時周邊的其他民族大多還處於一種只有口頭語言而無書面文字的狀態。這些民族在與華夏民族的交流中不斷接觸到各種先進的文化和制度,隨著這些民族的文明程度日漸開化之後就需要用文字對日常的生產生活進行記錄。歷史上越南、朝鮮等國都曾使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現在已沒人能說清漢字傳入朝鮮半島的確切時間,但可以確定至少是在公元583年以前:這年半島上的新羅王朝仿照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頒佈律令。

然而當時的新羅並沒自己的文字,那麼用什麼來記錄律令典章呢?事實上當時的新羅王朝就是直接用漢字來進行記錄。隨著新羅與唐朝的交流日益密切就使漢字在新羅更為流行普及起來。公元985年半島上的高麗王朝效仿中原王朝創立科舉制度進一步促進了漢字的普及。高麗王朝的首都“開京”(今朝鮮開城)就是一個典型的漢語漢字名稱。高麗王朝除了有首都之外還有陪都。高麗王朝的陪都位於如今韓國的漢江岸邊,所以當時的高麗王朝就將其命名為漢陽。

由於高麗王朝有語言沒文字,所以“漢陽”這個名稱是借用漢字書寫記載的。中國湖北武漢的漢陽區是由於位於漢水得名的,高麗王朝的漢陽城在命名上其實與此異曲同工。1392年高麗王朝被李氏朝鮮王朝所取代。兩年後李氏朝鮮王朝的開國君主李成桂遷都於漢陽,與此同時李成桂還把“漢陽”的名稱改為“漢城”。這座城市由此開始了其作為首都的600多年曆史。漢城三面環山,一面有漢江環抱,秉承著”王城居中,左祖右社“的理念——李氏朝鮮王朝的王宮”景福宮“就坐落在風水穴上。

李氏朝鮮王朝與中國明朝確立了宗藩朝貢關係:李成桂準備了“朝鮮”、“和寧”兩個國號請身為宗主國皇帝的朱元璋選擇,最終朱元璋經過慎重考慮後取“朝日鮮明”之意為李成桂開創的這個新王朝命名為“朝鮮”。李成桂確定的“漢城”這一首都名稱也在與中國明、清兩朝的交流中傳入了中國。“漢城”本來就是用漢字書寫記載的名稱,所以中國的漢文典籍就直接把這一名稱拿過來使用了。1910年日本透過《日韓合併條約》在朝鮮半島確立起自己的殖民統治。

日本殖民時期“漢城”被改名為“京城”。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日本一度計劃將天皇和政府的駐地由位於日本本土的東京遷往位於朝鮮半島的“京城”。隨後日本在“京城”展開了大規模的開發建設:1925年新建的京城火車站落成。這是一座紅色磚牆配以灰白色條飾、綠色拱頂的建築。在這個既古老又新興的城市裡這是最“現代”的一道風景。李氏朝鮮王朝時代的宮殿有的被拆除、有的被遷移。包括總督府、銀行、百貨大樓、飯店、醫院、公園等在內的歐式建築成為了這座城市的新地標。

有軌電車逐漸取代馬車成為“京城”主要的交通工具,東亞最早的路燈系統點亮了城市的夜晚。“京城”還誕生了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所綜合性大學——京城帝國大學(首爾大學的前身)。“京城”已發展成為日本佔領下的朝鮮半島的交通、文化和資本中心,同時也是朝鮮半島的工業中心:不僅日本財閥熱衷於在此開設企業,韓國民族實業家金性洙也在這裡創辦了“京城紡織”。京紡藉助殖民者的資本、技術和新湧入的城市勞動者逐漸崛起,成為日後韓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起源之一。

“京城”是日本人起的名字,而半島人自己則稱其為“首爾”。“首爾”一詞是朝鮮語中的固有詞彙——指的就是首都、首府之意。歷史上“漢城”、“京城”等名稱其實都是比較官方的稱呼,而那時一般沒念過書的朝鮮半島普通百姓一般不會使用這樣文縐縐的稱呼——他們一般就直接用朝鮮語中的“首爾”一詞稱呼自己的首都。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時這座城市已是朝鮮半島人口最多、經濟最繁榮的城市,是朝鮮半島的交通樞紐和工業中心,同時也是朝鮮半島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

日本戰敗投降後美、蘇兩國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1948年8月15日李承晚依靠美國的扶植在朝鮮半島南部地區建立了大韓民國政府。韓國在確定首都時選擇了已建都600多年的最大城市,然而放棄了李氏朝鮮王朝時期的“漢城”、日據時期的“京城”等名稱。這些名稱都是典型的漢字名稱,然而當時絕大多數普通百姓是不認識漢字的。儘管古代朝鮮半島在與中原王朝的交流中把漢字作為一種官方文字使用,然而漢字在朝鮮半島的使用還真就限於官方層面。

古代朝鮮半島的普通百姓其實絕大多數都是沒念過書的。這些人只會說本民族的朝鮮語,而並不認識從中國傳入的漢字。漢字在朝鮮半島長期屬於知識文化階層的佔有物,而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底層民眾學習漢字卻感到相當困難。“漢城”、“京城”這樣的漢式名稱始終只停留在官方層面使用,而普通百姓一般都按口語習慣稱這座城市為“首爾”。李承晚政府把以前民間口語中所用的“首爾”一詞確定為首都的正式名稱。從1948年起“首爾”實際上就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正式官方名稱。

“漢城”、“京城”這些名稱是漢字名稱,然而“首爾”一詞卻出自朝鮮語。因此“首爾”一詞在當時是沒有對應的漢字翻譯的。韓文作為一種拼音文字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表達意思不精確、同音字難以區分。比如當我們看到ma這個漢語拼音時就可能會想到馬、媽、瑪、嗎、嘛、罵。韓國總統文在寅的名字用諺文寫作???,然而???所對應的只是wenzaiyin這三個讀音,那麼我看到這三個音也可以理解為是文再。同音字在拼音文字中是很難被區分的。

出自朝鮮語的“首爾”一詞在漢語中該如何翻譯呢?是不是也可以音譯為手耳、?這種尷尬現象不僅存在於地名的翻譯中,其實也同樣存在於人名的翻譯中。韓國人之所以在身份上備註漢字就是為避免因為同音字造成重名。然而在冷戰的特殊背景下韓國與中國幾乎沒什麼交流,而韓國方面也從未說明過“首爾”一詞該怎麼翻譯,所以中國方面就一直沿用古籍中的“漢城”這個名稱來稱呼首爾。這其實是漢字文化圈所特有的現象,因為韓國首都的英文名從1948年起就已確定為“Seoul”。

從1948年起英語國家已開始用“Seoul”稱呼韓國首都,然而這個單詞翻譯成漢字該怎麼寫呢?冷戰時期中韓之間幾乎沒任何往來,所以韓國方面對中國怎麼稱呼自己的首都也沒表示任何意見。1970年韓國發表了漢字廢止宣言。從20世紀80年代起漢字在韓國的報紙、雜誌中的使用頻率日漸降低。由於韓國人已越來越少使用漢字,所以對首都名稱用漢字怎麼寫也不大在意。1992年中韓建交時韓國方面也沒提出“Seoul”的漢字規範寫法,所以中國方面仍按習慣稱韓國首都為“漢城”。

2005年時任首爾市長李明博正式要求中方將“Seoul”的中文譯名定為“首爾”。韓國其實並不是給自己的首都改名:從1948年起“首爾”這個出自朝鮮口語的名稱就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正式官方名稱,然而這個出自朝鮮語的詞彙一直沒規範的漢字寫法,直到2005年以後韓國首都才有了正式的中文譯名。從1948年到2005年“漢城”這個名字始終都是個非正式的通俗稱呼而已,韓國的首都在這段時間裡其實壓根兒就沒正式的中文譯名。這次改名完全是對中文界的要求,其他國家則並不受任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