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孔子思想沒有諸侯採納,為何董仲舒能讓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在春秋戰國時期,他為了宣揚自己的思想,周遊列國,吃盡了苦頭,但是不論諸侯王對他的態度如何,或將孔子敬為上賓,或輕視怠慢孔子,但是他們無一例外,都不願採納孔子的思想,而到漢朝,為何漢武帝會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倡導的思想是“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

仁義”是指仁愛和正義,做人要有慈愛之心,關心愛護他人,還要堅守正義,“勿以惡小而不為,勿以善小而為之”。“禮樂”指禮節和音樂。在周朝時期,周天子常用周禮(即宗法制度)來維護自身的統治,要求天下的諸侯和百姓,都遵守周禮,以便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孔子提倡“禮樂”,就是為了維護當時的社會秩序,以及道德秩序和維護周天子的統治。

春秋時期,天下處於禮崩樂壞的狀態,孔子提倡的“德治教化”和“君以民為體”的思想,就是要求國家的為政者“為政以德”,即“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為政者必須是修身立德的君子,而為政則是為了安樂天下百姓。普通的百姓,也要恪守五常之道等,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孔子的目的,是要人們遵守西周時期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思想很偉大,對營造和諧、友愛的社會環境很有幫助,也有助於維護周天子的統治。但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周天子手中沒有強大的軍隊,他對諸侯的行為難以起到約束作用。諸侯表面上尊崇周天子,齊桓公還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但實際上,他們這麼做,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實現自己的霸業,並不是真心敬重周天子。春秋時期的霸主楚莊王還曾向周天子詢問九鼎之事。九鼎象徵著天子,楚莊王詢問九鼎,大有取代周天子的想法。

孔子宣揚的仁義禮智思想,是為了維護周天子的統治,讓大家遵守周禮,但是志在稱霸或奪取天下的諸侯,對他的思想就不感興趣了,而當時的周天子實力太弱,沒有能力向天下推廣孔子的思想。還有,當時諸侯間的兼併戰爭很頻繁,所以諸侯對孔子的仁政思想興趣索然,反而更喜歡蘇秦、張儀等人的縱橫術,商鞅等人的“王霸”思想和“法家”思想,以及兵家思想等。

漢武帝時期,天下已經處於大一統時期了,漢武帝和周天子也有著本質的區別,他對天下有著絕對的掌控力。

孔子去世後,他的學生將孔子的言行、思想等,整理、編撰成了《論語》一書,這也成了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但是儒家學派的後世學者,他們在繼承孔子思想的基礎上,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

漢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君權天授”、“三綱五常”、“春秋大一統”等觀點。他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古人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董仲舒的“君權神授”的觀點,與秦末時期陳勝吳廣提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觀點截然相反,讓皇權變得無比聖神,不可挑戰。“三綱五常”中的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這構建了封建禮教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範。

“春秋大一統”的核心是指思想的統一,這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是迎合皇帝心理的,也是董仲舒推行儒家學說的一個表現。董仲舒在自己的賢良文學對策中,向漢武帝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議,主張“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的“君權神授”“春秋大一統”等思想,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為皇權披上了神聖的外衣,讓皇權變得神聖不可侵犯。董仲舒還以“三綱五常”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讓人們無條件地服從皇權。董仲舒的這些觀點,很符合皇權的統治需要,所以他們最終被漢武帝所採納。同時,在董仲舒的建議下,漢武帝還罷黜了法家、兵家、道家等其他學派的學說,獨尊儒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