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朱元璋殺親侄朱文正,是怕他成為北周宇文護那般威脅到兒子朱標?

明朝開國過程中,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景隆都立有大功,但結果是朱文正被鞭殺,都沒有見到明朝的建立,外甥李文忠卻成為開國第三功臣。

關於朱文正之死,不少人認為,他之所以被殺,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侄子,並且還當過養子,有著繼承權,不同於李文忠只是外甥,沒有繼承權,對朱元璋兒子威脅太大。

而且有著石敬瑭和陳霸先這種都是開國皇帝,是自己白辛苦一場,結果兒子沒繼承皇位,反而是侄子繼承了皇位,甚至是陳霸先的侄子陳蒨為了皇位,殺死叔父陳霸先唯一存活的兒子陳昌的先例在。更有著北周連殺三帝的宇文護那種存在,辜負了叔父宇文泰的信任,先後殺死孝閔帝宇文覺和明帝宇文毓兩位堂弟,所以朱元璋對侄子朱文正是痛下殺手。

那麼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其實認為朱元璋害怕侄子朱文正威脅到自己兒子,所以才殺死他的看法,是典型的不看歷史事實,沒有邏輯地牽強附會,那麼這是怎麼個說法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一、朱文正到底有多大功勞,有著什麼成就,因何而死?

朱文正是明太祖朱元璋之侄,是早期朱元璋集團中的核心人物,曾任當時最高軍事機構“大都督府”的大都督,是軍隊的一號人物。

朱文正和李文忠都曾當過朱元璋的養子,朱元璋為他們取名文正和文忠,可謂是寄予厚望。在古代文臣諡號之中,帶有“文”字的都是一等諡號。其中“文正”更是最頂級的諡號,每個朝代得“文正”諡號的可謂寥寥無幾。至於“文忠”諡號,在“文”字諡號中一般排名第四,在清代更是僅次於“文正”的諡號,是頂級諡號之一,能得此諡號者也是少之又少。

在“洪都保衛戰”之中,朱文正達到了軍事生涯的高光時刻,以4萬軍隊抵禦住了陳友諒的60萬大軍長達85天之久,為朱元璋贏得了時間,最終打敗了勁敵陳友諒。

本來朱文正的前途無量,是大有可為的,不過自己把路給走死了。在“洪都保衛戰”以後,朱元璋考慮到朱文正是自己侄子的身份,打算先壓一壓,以後再封賞,沒想到朱文正是大為不滿,開始各種作死。在自己地盤上作惡多端,離間朱元璋與徐達的關係,又有異心,想要背叛叔父朱元璋,投靠張士誠。

最終朱文正的結局有兩個說法:

①是朱元璋本想處死他,但是經過馬皇后勸阻,放棄這一打算,是將其兵權剝奪並且軟禁起來,不過沒多久便是鬱鬱而終,史書記載:“免官安置桐城,未幾卒”。

②是朱元璋狠狠地懲罰了朱文正,但是並沒有放棄他,後來又再度起用他。沒想到他又企圖“叛歸張氏”,不成,被抓回去以後,朱元璋大怒,將這個侄子用鞭子活活打死。

朱文正死於1365年,年僅29歲,3年以後,明朝建立。與他大致同一時間起步的李文忠,雖然早期不如他那般耀眼,但卻成為明朝開國第三功臣,而朱文正卻止步於明朝建立之前,存在感很低。

二、朱文正之死,跟有沒有威脅到朱元璋的兒子朱標真沒有一點關係。

朱文正之死,可以確定是他要背叛朱元璋,所以才落得那般下場。

有人認為這只是朱元璋的藉口罷了,這事其實可大可小,重點是在於剷除朱文正這個大威脅,其實這就是認為朱文正是因此被殺,所以不顧事實的一廂情願看法罷了。

要投敵可不是什麼小事,這是底線問題,越過底線被殺是很正常的。

而且也不看看那時候是什麼時間點,明朝都沒有開國,正是用人之際,朱元璋找個藉口就殺有功勞的親侄子,這不是寒了眾將士的心?

朱元璋可沒有這麼蠢,正常人誰會沒有大功告成之前殺有功之臣呢,歷朝歷代的清洗功臣,哪次不是在平定天下以後才開始的?

而且明太祖朱元璋是什麼人?

他25歲參加反元義軍,歷時15年便建立明朝,打下了偌大天下,明朝開國時他不過40歲而已。

處理朱文正的時候,他才30多歲,還可以活幾十年,還很年輕,有的是時間等兒子朱標等人成長起來,並加以培養,有必要在當時考慮兒子接班問題,有必要害怕侄子會威脅到兒子嗎?

他吃飽了沒事幹嗎,自己還年輕,大業未成,就要殺親侄子,為兒子鋪路?

當然還有人會說,朱元璋是深謀遠慮,他當時並沒有打下天下,有可能戰死,未雨綢繆地為兒子考慮也正常。

其實這更是幼稚,雖然朱元璋當時沒有打下天下,但他並不需要親自衝鋒陷陣,這樣的事情,自然有手下大將去做,他怎麼可能有戰死風險?

而且他要真想那麼遠,害怕會戰死,為了給年幼的兒子鋪路,那麼威脅可不只是有侄子朱文正,像徐達、常遇春等大將也是威脅,還有有血緣關係的外甥李文忠亦是威脅,那他為什麼沒有將他們都殺死呢,只是偏偏殺一個朱文正?

合著朱文正有繼承權對年幼兒子就是威脅,而只要殺死朱文正,哪怕朱元璋30多歲而亡,其他大將就不是威脅了?

所以認為朱元璋是害怕侄子朱文正威脅到自己兒子,因此殺死他的看法,真的是不顧事實,沒有邏輯的看法,是難以自圓其說。

朱文正要背叛朱元璋這樣越過底線的事實,可以無視。明朝還沒有建立,正是用人之際,沒必要殺功臣寒人心,也是無視。朱元璋才30多歲,也是無視,簡直是絕了,這也太小瞧朱元璋的智商了。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中國大歷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