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從萬曆首輔張居正,來看明代內閣制度的興衰

《萬曆首輔張居正》這部歷史劇講述的是張居正從平民崛起,一步步的走上大明王朝最高的政治舞臺,他榮登首輔之位後,理政十年,協助十歲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推行一條鞭法,迅速將大明穩定下來,使萬曆時期成為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人們讚揚張居正是“起衰振隳”的“救時宰相”。

萬曆首輔張居正劇照

當時在推行變法的時候的職務是內閣首輔,權力極大,就連皇帝有時候也不敢違揹他的意思,內閣做出的決定皇帝有時候也不能隨意更改,張居正和他所在的內閣成為大明王朝實際上的權力運作中心,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內閣的權柄之大,甚至皇帝有被它限制,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說說明代內閣制度的演變。

在搞清楚內閣制度的演變之前,我們要想搞清楚什麼是內閣?明朝所謂的內閣指的是從朝建文帝四年到崇禎十七年存在的皇帝諮政機構,在明朝中後期是明朝行政的中樞。內閣設有輔臣若干,一般是一到七,統稱閣臣,其中首位內閣大臣被稱為首輔。內閣首輔的權力極大,就相當於宰相,張居正就是內閣首輔,他也是憑藉著,自己內閣首輔的權力,強行推行的變法,那麼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內閣制度的演變。

萌芽時期

內閣是一個新鮮的名詞,並不是憑空出現的,明朝立國,大多數沿用元朝制度,在中央設立中書省,六部為中書省下轄,丞相是中書省的長官,在職權範圍上,中書省出了有用執行權和封駁全,還有負責接受奏章並進行處理的權力,最後的決策需要有中書省長官綜合考慮呈報給皇帝,所以中書省長官綜合管理政務,統領百官,權力很大。要知道歷代皇權和相權是一對矛盾體,相權過大遲早會和皇權起矛盾。

等到朱元璋任命胡惟庸為丞相的時候,皇權和相權的矛盾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胡惟庸獨攬超綱,動輒就對下屬官吏明升暗降,甚至痛下殺手,“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胡惟庸所作所為已經讓朱元璋給痛恨上了,這是威脅其軍權呀,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終於動手了,以擅權枉法的罪名將胡惟庸給處死,並且廢除了宰相制度,並且廢除了中書省。“ 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副)之”罷免了宰相制度以後,政務還是要處理的,之前中書省的職責歸了六部,最終將權力集中在他的手裡。

可是沒有了中書省和丞相,所有的政務最後都要皇帝決斷,這樣皇帝的工作量就增加了,於是朱元璋想到了用其他制度代替中書省和丞相,這樣殿閣大學生就應運而生了。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照宋朝制度,設定殿閣大學士,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以顧問的身份參與政治活動。但是顧問沒有什麼決策權,只是給皇帝提供諮詢而已。“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當時的大學士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可是這給明朝內閣制度埋下的種子,這是內閣制度形成的萌芽時期。

成立時期

朱元璋死後,他的孫子朱允炆即位,殿閣大學生這一制度沒有被他繼承,他開設立了內閣大學生,內閣大學士的地位更高,而且有明確的品級規定,建文帝時期黃子澄方孝孺都以學士的身份入文淵閣參與國政。到了朱棣即位,日理萬機,為此他組建了正式的私人團隊,來幫助皇帝處理事務。“成祖簡翰林官直文淵閣,參預機務,有歷升至大學士者。其時章疏直達御前,多出宸斷。儒臣入直,備顧問而已。”接著“成祖特簡解縉、胡廣、楊榮等值文淵閣,參預機務。內閣之預機務自此始。”從此內閣學是入值文淵閣,參預機務,這杯稱之為內閣制度的成立時期。

但是要清楚的知道此時的內閣只有議政權和執行權,卻沒有決策權,決策大權牢牢掌握在皇帝的中,一切事務都必須聽命於皇帝,從這一點上來說內閣只是為皇帝服務的私人機構,並沒有實際權力。

發展時期

明仁宗即位之後,內閣的地位迅速增長,內閣還有閣臣得到了他的重用,使得內閣大臣的職位開始尊崇,甚至閣臣開始兼領其他職務,日益掌握實權,甚至出現了內閣閣臣侵權六部的事情發生。像後來赫赫有名的三楊,他們以閣臣輔佐東宮,最後加銜六部尚書,地位越來越尊崇,特別是正統時期楊士其,身兼尚書。三孤和大學士於一身,地位在六部尚書之上,內閣的地位得到了強有力的強化。

到了天順時期李賢身兼吏部尚書和內閣大學士,在上朝的時候他的班列在其他尚書之上,他獨攬大權成為皇帝身邊的重臣,“至仁宗而後,諸大學士歷晉尚書、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綸言批答,裁決機宜,悉由票擬,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名耳。”

此時的內閣和閣臣儼然已經成為當初的中書省,內閣閣臣基本上和當初的丞相差不多了,內閣閣臣的地位提高,帶來是內閣地位的抬高。“六部承旨意,靡所不領,閣臣日重”六部也已經預設內閣是他們的上司機構了,他們成了內閣的執行機構了。等到到了嘉靖時期,六部已經完全淪為內閣的下屬部門,六部辦事唯內閣是從,從此內閣在嘉靖時期成為明朝最高的政府機關,內閣在形式和地位上達到了頂峰。

衰落時期

經過嘉靖和隆慶時期的發展,特別是張居正為內閣首輔主持改革,讓內閣在萬曆之處的權力達到了巔峰,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張居正這一位內閣首輔幾乎就是現代的首相了,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因為國本經常不上朝,而且無視內閣和閣臣,在一定程度上讓內務機關幾乎癱瘓,知道明朝明滅,內閣開始衰落,到了清朝雖然沿襲明朝時期的內閣制度,但是內閣已經沒有了任何實權,內閣就此沒落。

明朝內閣制度其實取代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宰相制度,它的出現標誌著我古代君主專制發展一個更高的階段,內閣制度出現有著它的時代背景,也有著合理性和先進性,甚至實現了皇帝垂拱而治的局面,但是內閣之權過重也會引起來皇帝的猜忌和預防, 皇帝會採取多種手段來影響和制約內閣,甚至出現了太監為首的司禮監和內閣相抗衡。總體來說明朝自有內閣開始,政治體系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即使出現昏庸的君主,內閣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證政令的暢通。內閣制度對歷史的影響也較為深遠,它的形成發展和衰落也和君主專制有這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