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鄧艾逼近成都的時,蜀漢還是有不少部隊的,劉禪為什麼要投降?

鄧艾逼近成都的時候,蜀漢確實有不少兵馬,但是這些兵馬數量不是很多,大部分只是紙面上的數字,而且遠水救不了近火,在形勢比人強的情況下,劉禪無奈的選擇了投降。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劉禪為何要選擇投降。

蜀漢兵馬分佈在哪些地方?他們都在忙些什麼?

劉禪投降的時候,蜀漢兵馬在紙面上的記錄有十萬兩千人,然而姜維在抵抗敵方進攻的過程中損失了不少,諸葛瞻率軍抵抗的時候也全軍覆沒,真實的數量要比劉禪上報的數量要少得多。

01.駐守沓中的部隊。

在最後一次北伐慘敗後,作為大將軍的姜維為了避免被人奪取軍權,只得率軍到沓中種地,一方面可以解決一部分軍糧問題,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曹魏從沓中方向進攻。

姜維駐守沓中的兵馬數量並非全部蜀漢軍隊,大約只有三萬之數,這些人馬跟隨姜維北伐,軍中精銳。

然而隨著鄧艾和鍾會的進攻,一部分兵馬在沓中和川疆口和鄧艾等人遭遇損失一部分,剩下的人馬撤退到劍閣防守鍾會,而鍾會的兵馬多達十餘萬,因此,姜維無力回援成都。

02.駐守漢中的人數。

蜀漢前期,駐守漢中的人數比較多,奉行的是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政策;等到後期,姜維主持北伐的時候,認為依靠小打小鬧的不足以消滅敵方有生力量,因此放棄漢中外圍關隘,只在漢中的樂城和漢城各駐守五千人馬,還有部分兵馬駐紮在關口,其他的人都撤到漢中以外。

因此漢中總人數應該只一萬五左右,防守力量比較弱小,純粹作為誘敵而用。

可是事情超出了姜維的謀劃,鍾會大軍進入漢中之後,將駐守樂城和漢城團團圍住,從而導致兩城兵馬既沒有能力決戰,更無法出城和姜維匯合。

03。成都周圍的衛戍部隊。

蜀漢從建國到投降這幾十年的時間裡,在成都附近一直駐紮有大量兵馬,這支部隊的數量比較多,因此總體數量應該在兩萬至三萬之間。這支部隊的又分外圍和內圍,以拱衛成都的安全。

劉禪在得知曹魏大軍來犯之後,立即讓廖化率軍去沓中支援姜維,而讓張翼、董厥等人去陽平關防守漢中,因此從成都而來的兵馬兵分兩路去救援。

這些支援漢中和沓中的部隊具體數量不詳,但是從後來記載來看“會欲使姜維將五萬人出斜谷為前驅”,經過推測,他們率領的人數應該在一萬左右。

這些兵馬和姜維匯合之後一直在劍閣防守鍾會,無法回援成都。

留在成都內的人數不會很多,應該是蜀漢駐守在成都最後的兵馬。在得知鄧艾已經出陰平道之後,劉禪又讓諸葛瞻率領最後的人馬去綿竹抵抗鄧艾,結果經過兩次大戰之後,諸葛瞻慘敗,把劉禪留在成都最後的家底敗光了。

此戰之中,諸葛瞻敢於和鄧艾發起反衝鋒,在人數上應該是有一定的優勢,因此數量應該有一萬五千左右。假如數量低於鄧艾的先鋒部隊,諸葛瞻也不至於如此愚蠢,非要一戰來定乾坤。本來就是打算趁鄧艾後續部隊到來之前,擊敗他們,結果鄧艾部隊戰力非凡,反而弄巧成拙了。

諸葛瞻戰死之後,其部隊要麼潰散,要麼英勇戰死,此後無法回援成都。

04。永安駐軍。

在蜀漢後期,蜀漢和東吳之間的盟友關係比較穩固,因此這裡的防守力量一直在減弱,不再像前期那樣駐守有重兵,其人數應該在一萬左右。在接到成都求救之後,閻宇留下副手羅憲率領兩千人馬駐守永安城,自己則率領大部分兵馬去救援。

因此,閻宇救援的兵馬應該不多,大約有八千之數。從永安到成都,大約有六百多公里,以當時的行軍速度來看,大約需要大半個月的時間,等到他們接到劉禪救援的資訊之後,再去救援,成都已經投降了。

因此,永安救援的部隊一直處於途中,無法及時到達。

05。其他的地方駐軍。

蜀漢向來以漢中,永安和南中為駐軍重點,可是隨著蜀漢後期戰事向北移,駐守南中和永安的兵馬數量在減少,但是人數也不會太少,否則難以鎮住南中這些隨時有可能反叛的部落。

那麼推測人數應該是在一萬左右,再加上其他地方駐守的兵馬,兵馬人數應該在三萬左右。

由於蜀中地理環境比較複雜,劉禪發出的勤王詔令需要一定的時間到達,等到這些零散的兵馬趕到的時候,已經來不及救援,劉禪就已經投降,而且這些兵馬比較分散,同時需要留下一部分人馬駐守當地,因此能夠來成都救援的兵馬其實比較少。

因此,合計以上的兵馬數量來看,大約在十一萬之數,和劉禪上報的數量十二萬兩千,在數量上講,不相上下。

劉禪為何要選擇投降?

劉禪選擇投降也是基於以下幾個緣故:

01。鄧艾兵臨城下令人猝不及防。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漢人不意魏兵卒至,不為城守排程;聞艾已入平土,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一方面,鄧艾兵臨成都郊外,成都感到非常吃驚,連基本的防守都沒有做。在他們看來,只要諸葛瞻出馬迎戰,完全可以擊敗敵軍,可是諸葛瞻太令人意外,居然慘敗得連一個回信的人也沒有,因此劉禪沒有做好守備的準備。

另外一方面,成都已經無兵可以防守,即使最為基本的出城也無法做到“禁制”,可見成都防守極為薄弱。

後來,劉禪召叢集臣商議,沒有一個人提議如何防守,而是討論向哪個方向逃的問題或者投降的問題,可見,鄧艾突然的到來確實令人意外,以至成都兵力薄弱到無人防守。

02。主降派佔居絕對優勢。

在諸葛瞻戰死之後,鄧艾兵臨城下,而成都兵力薄弱,無法進行防守,因此大家決定逃跑,可是遭到當時主降派的代表人物光祿大夫譙周反對。

譙周侃侃而談:“如果陛下投降魏國,而魏國不劃分土地封給陛下的話,我請求隻身到洛陽,用古代的大義與他們爭辯。”

譙周還補充道:“逃到東吳完全不可行,哪有逃往他國的君主?魏國可以滅蜀漢,同樣也可以滅東吳,將來要投降兩次,太屈辱,不如投降一次還好受一點。”

然而,此時的劉禪並不想投降,依然保有一定幻想,畢竟父輩奮鬥來的基業不容易,因此想去南中躲避一下,或許有機會迂緩一下。

譙周繼續恐嚇道:“南方偏遠蠻夷之地,平常就還多次舉兵反叛,自從丞相用武力威逼他們,讓他們馴服,暫時服從我們。如今我們落難去南中,對外要抗拒魏兵,對內要供奉,耗費巨大,沒有其他地方可以收取,只能向他們索取,這樣必然導致他們反叛。”

因此,劉禪見無人附和自己的想法,而又無法說服譙周,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來,只得選擇投降。

03。救援力量無法及時到達。

在諸葛瞻喪失了成都最後的一點兵力之後,成都幾乎成了一座沒有防守的城池,所有的其他的兵力都不在成都周圍。

成都的訊息無法傳到外面,外面的訊息也無法傳到成都,這樣導致訊息隔絕。來自永安的兵馬無法及時趕到,而姜維的兵馬更是遠在劍閣更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由此可見,劉禪選擇投降也是無奈之舉,這是當時最為現實的情況。即使據城防守,也很難或者完全沒有守得住的成算,一方面無兵可守,另外一方面投降派勢力比較大,極有可能被人出賣成為他人的犧牲品,因此劉禪選擇主動投降,這樣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