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詩經·二子乘舟》一場本可避免的殺劫,兄弟二人卻相繼赴死

《詩經·邶風》一共收錄了19首詩歌,《二子乘舟》是最後一篇作品。

這首詩歌位於《新臺》之後,兩者有所關聯,其所講述的是衛宣公“築臺納媳”之後的故事,同樣也是衛國的一樁醜聞。

但不同於《新臺》明顯的批判性,《二子乘舟》是在表達惋惜的同時,對詩中兩個主人公的行為表露了不贊同的態度。

《二子乘舟》:兄弟間的離別,竟是為了赴死

《二子乘舟》一詩只有短短的兩章,每章也僅有四句,但其表露出的情感卻是非常複雜的: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yǐng)。願言思子,中心養養!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願言思子,不瑕有害!”

詩意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描寫了兩個人在船上離別的場景。各章前兩句是描繪當時的畫面的,就相當於氣氛描寫。

兩人泛舟話別,所說的話非常有意思:

其中前來送別的那個人說,我捨不得你離開,一想到這次離別,我心裡就感到不安。

而即將遠行的那個人卻說,我也捨不得和你分離,但我這次出行,應該還不至於出現危險。

很簡單的話語,但如果瞭解這兩個人的身份,以及他們在之後的經歷,就會發現事情並不簡單。

這兩個人都是衛國的公子,即將遠行的人是哥哥,名叫公子伋;前來送別的人是弟弟,名叫公子壽。他們都是衛宣公的兒子。

衛宣公在當時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結舌的齷齪事。衛齊聯姻,在下聘的時候,齊國宣姜本來要嫁給的人就是衛國儲君公子伋。但出於利益的考量,宣姜最終嫁給了衛宣公,上演了一出“築臺納媳”的醜聞。這就是前一篇《新臺》所講述的內容。

而《二子乘舟》中的公子壽就是宣姜和衛宣公的兒子,他與公子伋的關係極好。

宣姜為自己的兒子謀奪衛國儲君的位置,多次在衛宣公的面前構陷公子伋。而公子伋的出身也是衛宣公的一塊心病,他是衛宣公和自己父親的愛姬夷姜私通後所誕下的子嗣。

於是,衛宣公和宣姜謀劃了一場針對公子伋的殺局,假意派公子伋出使齊國,卻在邊境上安排了一群匪徒截殺。

公子壽得知了事情始末,在勸說母親宣姜無果之後,便找到公子伋,想要勸他離開。但沒想到的是,公子伋卻是一個死腦筋,他認為自己是奉了君命出使的,不能逃走,既然父親讓他死,那他也不應該有怨言。

《二子乘舟》所描述的畫面就是這樣的一副送別場景,無論是前來送別的公子壽還是即將離去的公子伋,對於事情的結果其實都再清楚不過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二人的話語就顯得有些淒涼起來。公子壽還想做最後的努力,勸說公子伋不要出使,而公子伋卻以明知不可能的“幻想”來安慰弟弟,表明自己心意已決。

但這件事情的後續,卻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無論是衛宣公和宣姜這兩個佈局者,還是被獵殺的目標公子伋,都沒有想到公子壽接下來的做法。

兄弟爭相赴死的背後,有違聖人教誨

公子壽見到無法使哥哥改變心意,於是就決心代替他赴死。

在灌醉了公子伋之後,他便盜走了公子伋的使節,因為這些盜匪並不認識公子伋本人,只能以所持的使節為標誌物。

就這樣,公子壽代替公子伋,被盜匪殺害了。而盜匪並不知道自己所殺的竟然是公子壽,“完成任務”之後自然要向衛宣公等人覆命。

公子伋酒醒之後,發現了使節丟失,便知道了公子壽的做法。心中悔恨,連忙趕往邊界,卻正好遇到了回來覆命的“盜匪”。於是公子伋便主動向盜匪表明了身份,也被殺死。

就這樣,宣姜的另一個兒子公子朔成為了衛國新的儲君,也就是後來的衛惠公。

雖然上演了一出兄弟情深的感人畫面,但眾多解詩者對《二子乘舟》中行為卻提出了反對意見。

這是一場已經被提前預知到的殺局,公子壽和公子伋都很清楚出使之後的結果,那麼依然相繼赴死,這是非常愚蠢的,也有違忠孝之道。

古人講述孝道的時候,往往以“舜”為模範,“小杖則受,大杖則走”成為了孝行的榜樣。

公子伋、公子壽身為人臣人子,所奉行的忠孝之道並不是愚忠愚孝,而應該懂得變通。衛宣公設計截殺公子伋,那麼公子伋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逃走,而不是赴死。

因為,如果公子伋因這場截殺而死,那麼衛宣公就會受到“惡名”,公子伋所謂的因忠君與孝父而死,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反的。

即,他所認為的“忠孝”,從主觀上來說是“愚孝”和“愚忠”,從客觀上來說,就是“不孝”和“不忠”。

所以,在《毛詩序》、《詩經原始》等解詩文獻當中,都只是認為《二子乘舟》是國人思念公子伋和公子壽的作品,客觀上用以批判衛宣公、宣姜等惡劣行徑,但都沒有認為這兩個人關於“忠孝”的理解是正確的。

也就是說,公子伋和公子壽的“愚忠”和“愚孝”,實際上恰恰違背了“忠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