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與世隔絕127年,俄羅斯的“陝西村”不知大清亡,新中國成立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群人為躲避戰亂,來到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在那裡,人們過著農耕生活,自給自足,享受著和平與幸福。這本是陶淵明虛構中的幻想生活,但是誰知在當今現實中,卻真的出現了這麼一個“桃花源”。

來自俄羅斯的地道陝西村

在中國與俄羅斯接壤的地方,有一個名叫“陝西村”的地方。他們在此生活了上百年,基本上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但風情民俗卻與我國陝西一帶相差無二。

清朝已經滅亡小四百年了,但這裡的人們卻不知清朝已亡,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已經建國七十年了。

這裡的居民之所以保持著與陝西無二的風俗,究其原因是因為其祖輩都是陝西人。晚清時期政權暴亂,各地都處於十分動盪的狀況,一些底層人民為了尋求生存空間,不得不起義謀求出路。

可惜清朝當時的雖是外戰的“紙老虎”,但對內卻是兇狠無比,一些大大小小的起義不斷被鎮壓。這其中自然也包括陝甘地區回民的起義。

回民戰敗之後,清政府開始了無盡的追殺。為了逃得一條生路,這些起義軍們不得不北上逃離國境,直至到達了現在的中俄接壤之處定居下來。

當時的交通環境可沒有現在這麼平坦,數萬人一路上經過了無數的艱難險阻,到達時人數卻銳減到了七千人。

為逃避清軍追殺 開始選擇封閉村莊

元氣大傷的起義軍,為了逃離清政府的追殺,同時與周圍語言不通造成的障礙,導致其不得不主動選擇封閉村莊。

封閉的村莊,給其帶來了安全感的同時,也阻隔了訊息的傳遞。食物方面他們可以透過農耕來自給自足,倒也不擔心會餓死自己。這樣一來,各種條件綜合之下,這些人開始了長達一百二十七年的封閉之路。

雖說封閉了村莊,但是也不至於完全封閉,在經過最初的適應後,陝西村也會派出人去與周圍的原住民,交換一些他們需要的物資。

當時的清朝雖說在很多方面都比較落後,但是在畜牧方面還是有一些可取之處的。陝西村的村民幫助當地的俄羅斯居民放羊、蓋房,慢慢地勤勞的陝西村民一步步地收穫了一些財富。

財富的積累,讓陝西村民開始不僅僅忙於農業,也開始製作一些手工藝品、烹飪美食。陝西的美食不可謂不香,在遙遠的俄羅斯也迅速佔領了市場。

由於陝西村處於較為封閉的條件下,村內的村民都互相通婚,陝西的民俗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留。

迄今為止,人們還講著地道的陝西方言,稱呼政府為衙門,呼幹部為衙役,把飛機叫風船。

村內的兒歌“月亮月亮漸漸高,騎白馬帶腰刀……”已經唱了百餘年,秦腔仍是村內人的傳統專案。

大清已亡,新中國已立

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地球也開始變成了一個“村”。陝西村也不可阻擋地開始與外界互通訊息,此時人們才知道大清早已亡了,新中國已經成立了。

可惜這些地道的陝西方言,都是由一輩人一輩人口口相傳下來的,沒有書面文字。至今人們已經不知道該如何書寫漢字了,這可能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吧。

1990年王國傑赴俄羅斯學習期間,早已聽聞陝西村存在的他,已忍受不住內心的煎熬,邁出國門不到三個月,就直奔陝西村而去。

在這裡,他與村口的村民用地道的陝西話交流著,在村內體驗著百餘年前地道的陝西民俗,這一切都讓他感慨萬千。

因為封閉的原因,他們看到王國傑時脫口而出問的一句話的就是:“大清還好嗎”?這“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一幕深深地觸動了王國傑的心。

追根溯源,初心依舊

百餘年的時間過去了,這裡的居民竟然還保持著原汁原味的陝西風俗,還清楚地知道自己屬於回族,這是多麼讓人驕傲的事情啊,這是多麼高度的認同感啊。

如今陝西村的村民恢復了訊息的渠道,也開始逐漸瞭解到了新中國。為了維持獨屬於他們的陝西特色,不被當地的俄羅斯民族所融合,他們主動派出人員前往我國學習漢語。

寄希望於這些人學業有成之後可以回國教給全村的村民,讓陝西的民俗文化一直在中俄邊境熠熠生輝。

如若不是生活所迫,誰又願意背井離鄉呢?在我國乃至於全世界各地,都發生過很多民族同化的事例。

由古至今,我國有很多的少數民族,有著少數民族在時間的推移中完整地儲存到了現在,有一些少數民族已經在歷史的程序中融入進了漢族。

匈奴、鮮卑、契丹、突厥等等這些民族,都曾經在我國的歷史上大放異彩,如今卻已經找不到獨屬於他們的民俗文化了,這不得不說是一件令人可惜的事情。

我國如今有五十六個民族,但據史料記載,我國曆史上曾經有一百六十多個民族出現過,如今發展到現在,卻已經銳減了這麼多。

每一種文化都有獨屬於其自己的魅力,我們在努力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不應該摒棄屬於自己的獨特風俗。

陝西村如此多年來民俗的保留固然值得稱道,但是也不應該一直原地踏步。清朝正是由於實施了“閉關鎖國”的政策,才導致清朝的敗亡,將中華民族拖入了深深的沼澤之中。

如今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不再敝掃自珍,斷絕與外界的交流。在短短的七十年間,我國的發展就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

我們可以自傲於自己的學習能力,成長能力,但是絕對不能小看別人的學習能力、成長能力。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過一個諸葛亮”。我們再如何強,終究只是一個人。

只有與社會接軌,虛心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每個人,乃至於國家才能都得到一個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