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身處歐洲大國之中的瑞士,在二戰中真的是名副其實的中立國嗎?

瑞士是世界上著名的中立國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歐洲少數沒有被納粹德國染指的國家,有基於此瑞士得以在二戰結束後率先復甦。說到這裡,一個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世外高人形象躍然紙上。

那麼瑞士真的在二戰風雲中,如結果中表現出來的如此輕鬆寫意、雲淡風輕嗎?顯然,事情並沒有如此簡單。

瑞士的周邊盤踞著法國、義大利和德國這樣的大國,因此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作為大國之間的緩衝帶而存在的。

1763年瑞士參與簽訂的《巴黎條約》確定了自己永久中立國的身份,也在列強之中維持了一種平衡。

當納粹德國即將在歐洲戰場上興風作浪之時,作為德國和法國之間的緩衝帶,首當其衝的瑞士之所以能夠全身而退,其實是因為德國對瑞士手下留情了。

而德國之所以網開一面的原因,絕對不是因為它的中立國身份,而是因為德國即使不佔領瑞士,也能從瑞士身上得到它所需要的。

當希特勒剛剛執掌大權之時,德國就有出版物聲稱所有具有德意志民族血統的人,不管身處何處都可以算作德國人。

這種思想嚴重危害到了瑞士的獨立與中立性,因為當時瑞士的人口中64%屬於德意志民族,德國的險惡用心可以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當法國淪陷之後,瑞士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納粹德國的地圖甚至公然將其囊括在自己的疆域之內,而瑞士國內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多個親納粹的政治組織。

面對納粹的多管齊下,瑞士也在半推半就之下成為了德國的幫手。

瑞士將橫貫阿爾卑斯山脈的,極具戰略意義的聖哥大隧道向德國與義大利開放,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數重要戰略物資,經由此通道往來於德意之間。

瑞士銀行也給與了周到的服務,納粹透過它的幫助得到了大量急需的外匯,從而得以維持自己龐大軍隊的日常開銷。

納粹德國的帝國銀行對此感激不盡,甚至有高層宣稱,瑞士允許自由的外匯交易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這是我們至今仍讓它保持獨立的重要原因。

瑞士還曾經向德國提供了1。5億瑞士法郎的貸款;瑞士的工業部門也向德國伸出了援手,以精密著稱的瑞士鐘錶行業成為了德國工廠的零部件供應商;位於蘇黎世的軍工廠則向德國提供效能優越的40毫米口徑高射炮;瑞士甚至還向德國工廠供電,並一直供到1945年。

最令瑞士飽受爭議的事情,是瑞士對待猶太難民的態度,因為它中立國的身份,許多猶太難民選擇躲入瑞士境內避難,然而瑞士不僅沒有加以保護,甚至還逮捕了大批猶太人,並將他們交給德國,可以說做的是非常狠毒徹底了。

瑞士的種種諂媚行為令納粹德國非常滿意,以至於德國週報評論說,瑞士的“中立”只差沒跟第三帝國正式合作而已。

瑞士的種種行為雖然助長了納粹的囂張氣焰,但是對身處於德國、義大利與淪陷的法國之間的瑞士來說,它的行為也不過是為求自保而已,只是這個中立國的稱號,顯然是名不副實了。

原作者:季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