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南明比南宋更快滅亡是因為女真比蒙元更兇猛?真實的原因只有一個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的滅亡都有其相似性,最明顯的是南宋和南明,兩個王朝原來都是大一統的漢人朝代,最終都被來自北方的“蠻夷”(當時的稱謂)覆滅。先讓我們來看看兩個朝代具體享國多長時間:

一、南宋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後,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倖免於難,定都南京應天府,建廟稱帝,國號仍為宋,史稱南宋。 公元1138年,宋室遷都臨安府。金國幾度南下都未能消滅南宋,南宋北伐皆無功而返,南宋和金國形成對峙局面。

公元 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臨安府被攻佔,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戰敗,陸秀夫揹著宋末帝趙昺跳海而亡,南宋覆滅。

南宋共傳五世九帝,享國一百五十二年。

二、南明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佔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後即皇帝位,改元弘光。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

1645年閏六月,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但隨著鄭芝龍降清,局勢惡化,隆武帝被俘後絕食而亡。

隆武帝被害後,桂王朱由榔於十月初十監國於肇慶,但是隨著三王內訌和清軍的加大進攻,明軍滇黔防線被清軍迅速擊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緬王莽白將永曆帝執送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吳三桂所弒,明統始亡。

南明共傳三帝,享國17年。

1645年期間先後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應天的偽太子王之明、撫州的益王朱慈炲、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紹興的魯王朱以海等宣佈監國,但都是曇花一現,數天後就被推翻。因為影響力和實力的原因並沒有被當做正統承認,所以小編在這裡也沒把他們計算在內。

由上可見南宋要比南明堅持的時間長的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難道是因為女真比蒙元的實力更強大嗎?答案是否定的!蒙元的國力可以支援他橫掃歐亞大陸,成為另全世界膽顫的征服者,要比當時在東北起家的女真民族實力強太多。

既然不是敵人太強大,那只有從內部找原因,顯而易見,南明的迅速滅國真實的原因只有一個,內部的鬥爭消耗太大,不能一致對外,最終導致了此悲劇的產生。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史料記載的都有哪些重大內鬥:

一、弘光帝期間

新成立的南京朝廷發生了三大疑案(“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三大疑案都在弘光元年(1645年)發生,嚴重削弱弘光朝的凝聚力,為弘光朝廷的快速滅亡埋下伏筆。

1、大悲案

大悲和尚聲稱“潞王恩施百姓,人人服之,該與他作正位”。弘光帝原本對潞王有所猜忌,懷疑大悲是來為潞王刺探情報,便將他投入監獄,嚴加刑訊,大悲在供詞中提到錢謙益,於是阮大鋮開了一份黑名單,共有一百四十三人,牽涉有史可法、高弘圖、姜曰廣、張慎言、劉宗周等東林黨和復社的成員,要大悲招供,大悲抵死不從,遂將大悲綁赴西市問斬,此事不了了之。

大悲案雖然最後沒有士流因黨爭株連而受禍,但它作為一個標誌性事件,掀起了南明官員彼此互相排軋的序幕,因對弘光帝朱由崧繼統不滿而引發的一系列派別鬥爭,一直延續到了南都城破,方才停止。

2、太子案

從現存史料中可以看出當時在弘光朝廷上的官員都知道北來“太子”純屬假冒,沒有人提出過異議。問題是這件事直接牽涉到弘光帝位的合法性,對朱由崧繼統不滿的人乘機興風作浪,散佈流言蜚語,於是圍繞著“太子”的真偽在不明真相的百姓和外地文官武將中掀起了一片喧譁。弘光朝廷越說是假,遠近越疑其真。太子遭禁,掀起了軒然大波,“南京士民”皆“譁然不平”。

江防督撫袁繼鹹、寧南伯左良玉、廣昌伯劉良佐等大臣上疏抗爭。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願與李自成正面交戰,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旋即揚州城破,南京失守。

3、童妃案

童妃案一如大悲案、太子案,背後有政治角力的介入,可能是馬士英與復社之間的權力鬥爭,一般人以為復社名士皆骨鯁正直之人,其實不然,衷於名利的人也混跡其間,成為一複雜的團體,處處充滿門戶之見。

二、隆武帝期間

弘光元年(1645年)閏六月,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監國稱帝,並迅速得到各省的承認,由於訊息隔絕,朱聿鍵監國後四十天魯王朱以海監國在紹興。隆武政權與魯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所以清軍再度南下時,先後為清軍所各個擊滅。

三、永曆帝期間

正當南明朝廷一個接一個地覆亡,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軍餘部出現在抗清鬥爭最前線,挽救了危局。李定國、孫可望、劉文秀分別被永曆帝封為了晉王、義王、蜀王。

清兵入關以後人數不多,無力掃蕩南方,李定國等經過幾次大戰已經保住半壁江山了,最差都能劃江而治,誰知道後來三王相爭,內戰後失敗後孫可望降清,並且把南明的虛實告訴給了滿清。這時候的南明由於剛剛經歷了內戰,所以異常的虛弱,這時候得到情報的貳臣洪承疇,率領清軍三路重兵進軍南明政權。

李定國這個時候為了掩護永曆皇帝撤退去緬甸,與清軍進行了最後一次決戰。由於叛徒的出賣,此戰大敗,李定國隨後只能率領殘軍轉戰各處,打打游擊。南明的有生力量也基本土崩瓦解,也失去了最後一次復興大明的希望了。

滿清在入關之後,軍隊並不多,南明的整體實力猶在其上,其實有很多次機會可以翻盤,但正是因為持續不斷的內部權力鬥爭,損耗太大,又不能團結一致對外,葬送了南明一次次的翻盤的機會,想想甚為可惜、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