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給朱元璋當官真可怕,因糾正錯字被砍頭,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故事的主人公叫盧熊很小的時候跟隨名士楊維禎學習,元朝末期做過吳縣教諭這樣的小官。朱元璋建國後洪武初年,徵招到工部做事。因為文章和字寫得很好授於中書舍人的職務,經過考核外放升官為兗州知州。

盧熊走馬上任後,需要啟用官印,釋出文告時要蓋上官印。當他把皇帝授給他的官印取出仔細一看頓時覺得天雷滾滾,原來,朱元璋筆下的詔書是授盧熊為山東袞州知州,這官印是根據皇帝的詔書刻制的,這兗州就變成袞州了。可是山東管轄區域只有兗州而沒有袞州。

皇帝下的旨意那是金科玉律,就是錯的也要將錯就錯,誰也不敢怎麼的,袞州就袞州,以後就這樣寫也就沒事了。可是盧熊做學問出身,覺得錯就是錯,這樣發出去有失朝廷體面,怎麼能把兗州改成袞州呢?於是,他就向皇上寫了一份奏章,要求朱元璋更正錯誤,把官印重新刻制。

朱元璋當時正在處理謀反大案,收到這封奏章,心情更加不好了,覺得官員都在跟他作對。他也知道自己一時筆誤的確是寫錯了,兗州不是袞州,這袞字的讀音是“gǔn”,而不是“yǎn”。

但是,想要皇帝認錯是不可能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強,加上正在處理涉及上萬人的謀反大案,現在是樹立皇權權威的時候,自己怎麼能錯呢?

他的潑皮脾氣上來了,就大罵道:“這個叫盧熊的好大膽子,竟然在跟朕咬文嚼字,朕還不知道山東有個兗州,朕授他袞州知州就是兗州知州,這兗和袞就是同一個字,就是因為文人多事寫法不同,這盧熊竟敢將它念成‘滾’州,這不是要朕滾蛋嗎?真是個混賬東西!”

接著就下聖旨,將盧熊斬首了。可憐盧熊為了一個字,犯了天顏,白白送了一條命。

以上內容出自葉盛的《水東日記》,葉盛是正統十年(1445)進士。授兵科給事中,歷仕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朝,官至兩廣、宣府等巡撫,擢吏部左侍郎。該書主要記述明代前期典章制度,也間及不見於史傳的當時人一些軼聞逸事,還博涉宋、元人行事及碑誌。還收錄了一些宋、元、明人詩文奏議,有較高史料價值。

按理說這個故事出自此處,應該有相當的真實性,原因有兩點:

1、《水東日記》的作者葉盛是當時明朝的高官,在當時不可能隨便編排先皇帝的不是,這可是冒著砍頭危險的。

2、《水東日記》中記載的其他事件,大部分都有正史或其他野史作旁證,都是可靠地,是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的。

感覺這個故事有幾點疑問:

1、明朝皇帝下聖旨,都是經過中樞重臣官員們(大學士)草擬後,經皇帝預覽才下發給朝臣的,是有明確流程的,只有中樞大臣不同意皇帝的旨意,封還退回皇帝,皇帝不顧大臣們的勸阻執意下達的聖旨,才由自己書寫下達。但作為一個知州小官的任命,不會出現上述情況的。說是朱元璋文化低,可能寫錯字,那朝廷裡的大學士們是不可能犯此低階錯誤的。

2、結合故事情形,查了下史料,當時正處在胡維慵謀逆大案的審理時期,連坐官員達千人,盧熊在外放兗州知州前,官職是中書舍人,是皇帝身邊的秘書,加上與某個直接參與胡逆案的重臣關係較好,被劃歸胡維慵的同黨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此被連累處死了。《吳郡名賢圖傳贊》、崇祀滄浪亭五百名賢祠中都有“後因事受牽連死”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