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要殺豬怎麼辦朱元璋只改了一字就解決了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發展至今,一脈承襲的優秀文化為今仍有益用,可與之相對的封建制度下的糟粕文化在古代又是怎樣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呢?

中國自秦始皇嬴政創立秦朝以來,封建統治在中國展開了一段較為漫長的歷史階段,而與之相伴產生的封建思想,也是荼毒頗深,讓人們深害其中。

作為最高權力象徵者,各朝各代的皇帝總會不惜一切來鞏固自己的最高權威,無論是專政政治制度也好,還是禁錮人們的思想也罷,這些都是想盡一切辦法,讓人們無條件服從皇帝的舉措。

比如我們經常能從歷史書上學到的關於“避諱”這一封建思想,這一“避諱”細分來講分為“國諱”“家諱”“聖諱”,從各個層面來突顯他們的與常人百姓的不同,為保持唯我獨尊地位而禁止其他人與自己使用同樣的字,可細想之後,這不完全是無稽之談嗎?

且不論泱泱華夏人口眾多,單從用作姓名的字角度而言,不免會出現重複相同的字或相近的音。可在此情況下“避諱”依然要強制實施,也就極易讓人“犯諱”,小到受罰,大到牢獄之災,甚至充軍發配也都是在那個專制的時代出現過的。

既然這樣如此忌諱相近或相同字音的衝撞,那麼也會相繼產生一系列犯忌的問題,比如明朝皇帝都姓朱,那麼平時百姓殺豬吃肉要怎麼說呢?又怎樣做到不犯上呢?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便想了一個妙計,改變了這一僵局。朱元璋到底是怎麼做的,且看下文具體講解。

朱元璋出身草根是無可非議的事實,他的人生前半生受盡疾苦,經歷過各種事情,後來參加起義當上皇帝,也算是奇事一件。

當上皇帝后,朱元璋更是不會像以前的缺衣少食的生活,錦衣玉食也是當上皇帝后的常態。

有一次朱元璋想吃豬肉,但是礙於“殺豬”這一忌諱,便只是命御廚做元寶肉,廚子不知皇帝深意,就只是用肉做了一個元寶樣子。

朱元璋大怒,將其斬殺,下令讓另一個廚子做元寶肉,這次是單純的元寶和肉放在一起做菜,他也未讓朱元璋如意而被殺害,在朱元璋連殺兩位御廚後。

馬皇后不忍便連忙帶信給第三位做元寶肉的御廚,說皇帝只是想吃豬頭肉了,但是不能挑明言喻。

第三位御廚會議後便連忙做了一道色香味俱佳的豬頭肉呈給朱元璋,皇帝大喜,御廚也保住了小命。

而後,類似於此類的“笑話”事件,也是層出不窮。一次錦衣衛例行巡邏檢查時,聽到街道上一戶人家大喊著殺豬……,

錦衣衛們立刻提高警惕,以為有人要造反,衝入此戶家中,一探究竟,但事實是該戶人家真的只是在“殺豬”,一場鬧劇後便散了防衛。

接連幾番的“莫須有”事件,也不得不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視,為了百姓正常生活和大明江山的延續,他也必須得想辦法解決,這一“避諱”難題。

最終集思廣益下,他下旨為豬易名,將豬以“豕”字替代,“殺豬”即為“殺豕”,也巧妙解決了殺豬犯諱衝撞這一難題。

朱元璋為豬改名後,雖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殺豬犯諱這一難題,但是這個古字“豕”對於大眾而言始終有些陌生,並不常見,未被大眾完全接受,民間仍存在著一定的“殺豬”說法。

明武宗朱厚照時期,朱厚照南巡發現民間養豬殺豬現象仍十分普遍,對於殺豬也是毫不忌諱,他難以忍受這一舉動,於是頒佈了《禁豬令》。

禁止百姓養豬殺豬,可以羊代之,對此,朱厚照亦頒佈了嚴苛的法令,一經發現有人養豬,便實施嚴厲懲罰。

再此禁令壓迫下,民聲哀怨,引起百姓諸多不滿,大臣們也是紛紛上折諫議廢止此令,在各方壓力來臨下,朱厚照不得不取消了禁豬令。至此,關於禁豬的事件才漸漸消失了蹤影。

結語:

明朝的禁豬令的頒佈便是這一“避諱”文化的產物,對此,我們不難看出,封建專制思想對人們的諸多壓迫,也給人們帶來諸多無奈之舉,這一養豬笑話的背後是專制制度的射影,也是如今我們深思之所在。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如今應該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