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關羽即使不失荊州,蜀漢北伐可能也難以成功,龐統的策略或更高明

聯合孫吳北拒曹魏的戰略,只能是短期的選擇,甚至都不能稱之為戰略,因為從長遠看這裡面有一個基本的邏輯悖論,即便是孫吳不襲取荊州,且後來的北伐也很順利。屆時孫吳又何以自處,俯首稱臣還是引頸待戮,或是決一死戰?既然總要決一死戰,又怎可能幹等蜀漢北伐成功,中途背刺才是唯一的選擇。

這個問題三國演義原文中也有提及,是魯肅問關羽的,問的是倘若漢中王北伐成功怎麼處置東吳的問題。關羽說大哥是天命所歸,東吳不想死就要自覺點。三國鼎立已是死局,是無謀之局。只要三方平衡沒有打破之前,北伐註定失敗,統一天下注定不可能,再怎麼折騰也白瞎。蜀漢想要北伐,必須先破局,所謂待天下有變正是破局的契機,劉備集團是一群理想主義者。

即使關羽不失荊州,蜀地北伐也不能成功,這是因為荊州與蜀(即現在的成都)從地理位置相隔太遠,古時最快的機動部隊是馬兵(即騎兵),更何況那時交通不便,繞行之處太多,即使今天有高科技的火車(每小時達200公里)直達,也要一天一夜,大家想想這路行時速差別有多大?一是從地理位置、二是從戰略部署就不現實,豈有不敗之理。關羽不丟荊州,也只能是蜀敗多延遲些年罷了。

那時資訊不聯通,要靠馬兵傳送,更何況荊州與成都中間隔著魏國管理的襄陽、南陽及河南整個地界,送信馬兵出了荊州地界就要受魏管理的地方嚴格檢查,就像現在進站受各個關卡檢查一樣,不同現在有網路聯絡,人不出戶即可與千里之外的人交流聯絡傳遞資訊,所以諸多現實連在一起,這是諸葛亮在最初與劉備談論三分天下的最原始戰略上的敗筆,其實諸葛亮被神化過頭了,他真實的軍備才能不足、而治國才能有餘。只是治國,不適軍事。

沒有孫劉聯合,劉備得不到益州。劉備拿到益州後沒有主動回來答謝孫權,這是孫劉聯合產生裂縫的源頭。如果劉備能夠按約歸還荊州,孫劉聯合應該還是有市場的。一來兩者之間有信用備忘,繼續聯合下去是大機率事件;二來騰出來的關羽集團可以用作北伐,皆大歡喜。結果我們都知道,荊州沒保住,還搭進去關羽集團。關羽集團的隕落,把上庸也弄丟了。地盤丟了不算,還與東吳大動干戈,損兵折將,關係徹底鬧掰。

關羽失荊州是歷史的必然性,換成蜀漢誰來結局都一樣,因為從一開始諸葛亮的佈局就出現了問題,一個年輕人隨嘴說說就能決定天下大勢了嗎?想在魏吳的夾縫中生存談何容易,更何況國力還是最差的一個。有人提過放棄荊州,單守益州,全線退守防禦,大力培養人才,發展經濟民生,讓魏吳相爭,可能結局會好點,也許這種做法也是無奈之舉,至少比前者死守荊州會好點吧。

龐統勸說劉備別在荊州發展了,趕緊去搶佔益州,不然孫權早晚會和他翻臉,龐統勸劉備趕快重新找一塊根據地是對的,別再想著在荊州和曹操、孫權三足鼎立了,這不現實。龐統的規劃是:當拿下漢中趕走曹操後,再順勢北上爭奪雍涼兩州,以當時的氣勢拿下雍涼兩州十拿九穩。此二州雖然經濟比不上荊州,但沒有東吳在旁邊掣肘,大方點把荊州還給東吳。蜀漢佔據當時天下的西邊,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從漢中北上、雍州西進第一戰去爭奪長安,恢復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