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大明遼東軍鎮的最後一次抵抗:皮島之戰為何皇太極要派阿濟格救場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黎子堂

字數:5138,閱讀時間:約11分鐘

編者按:談及明末清初的歷史,毛文龍、東江軍和皮島是逃不開的關鍵話題。之前冷兵器研究所也透過《明末遼東將門的最後掙扎:毛文龍死後,東江軍是如何敗亡的?》《三百明軍不敵三個滿洲婦女,還經常殺良冒功?毛文龍經略皮島究竟被黑得有多慘》等文章進行討論。本文則要介紹一下東江軍與皮島的最後結局。皮島之戰看似佔據優勢的清軍為何打得並不順利呢?

▲皮島位置

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距離毛文龍被誅殺已過去了七年之久。滿清鐵騎再一次長驅直入,踐踏朝鮮的國土。而這次,滿清再不用考慮毛文龍的威脅,在一六三七年逼降李朝後,直接對李朝朝廷獅子大開口,將李朝與明帝國徹底剝離開,至此,明帝國唯一能牽制滿洲的,僅剩下孤懸海外的東江皮島。

而此時的皮島,在經歷了毛文龍死後一系列動亂後,其精兵良將所剩無多,而軍民之數亦不復巔峰時的數十萬之口,實力大不如前。反觀滿洲方面,在逼降朝鮮後,得到了朝鮮水師的協助,加上之前三順王的投靠帶來了造船技術和大批優秀的炮兵和重炮,極大加強了滿清軍的海戰和攻堅能力。

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作為毛文龍時代的皮島將領,對皮島地形情況可謂是瞭如指掌。天時地利人和,盡在滿清一邊,如此大好局面,正是一舉剷除皮島這個心腹大患的大好時機。於是,1637年2月2日,皇太極命貝子碩託、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軍攻打皮島,以絕後患。

此時的皮島明軍,由總兵沈世奎領導。據清《太宗實錄》記載:“皮島原有總兵沈世奎標兵一萬二千,來援金總兵標兵六百六十,天津衛董遊擊兵一千七百, 登州王遊擊兵二千,栢副將,劉副將,吳三化兵二百八十,吳參將兵四百五十。”總計17090人,同時還有數萬的民眾。

其武器裝備,按《一六三七年明清皮島之戰》一文所說,“(皮島明軍)配備了大量火器” 。再從後面《清太宗實錄》記載的清軍繳獲來看“大船七十二艘。紅衣發熕,西洋等炮十位” “得糧六百一十石,大小炮六十七位”。

這裡的紅衣發熕當是指《熹宗實錄》中,天啟七年胡良輔帶去東江的頭號發熕和二號發熕,其中頭號發熕使用2-3斤鉛子(約等於2-4磅炮),二號發熕略小些。而“大小炮六十七位”則可能是指鐵裹安邊神炮、鐵裹虎蹲神炮、頭號佛郎機、二號佛郎機等中輕型火炮。其中安邊神炮,按出土實物來看“長 49。 5cm,口徑 4cm,外徑12cm,重 38。 75kg。直筒型,七道箍”。

▲安邊神炮

另外,從朝鮮《仁祖實錄》記錄的,天啟四年,毛文龍曾向朝鮮索要了火銃百柄(可能是鳥銃);崇禎四年,皮島總兵黃龍曾截獲一批運送給孫元化部的鳥銃,有五百柄。綜上可知,皮島明軍所能擁有的火炮,主要是發熕和佛郎機這類中輕型火炮。

單兵火器方面,則是鳥銃和三眼銃。可能還有相當數量的火箭和各式火門槍。在努爾哈赤時代,這樣的火力較滿洲尚有較大優勢,但到了1637年,火力上已經落了下風。而水師方面,皮島尚有大船70艘以上,仍具有較強的力量。

▲頭號發熕

再看對面的八旗軍。第一波進攻的滿清軍力按清《太宗實錄》所載:“又命貝子碩託,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率每牛錄甲士四人及三王下全軍並紅衣炮十六位,並朝鮮戰船五十艘往取皮島”。

其中,每牛錄甲士4人,當是指滿洲蒙古漢軍等全部牛錄各出4名甲兵,據《欽定八旗通志》記載,“時滿洲,蒙古牛錄三百有八,蒙古牛錄七十六,漢軍牛錄十六” 。計有400牛錄,合1600旗兵。同時,根據後面記載來看,還有舊漢兵,四邊城兵400,部分蒙古軍參戰。杜車別先生在《明冤》一書中認為三順王全軍當按《李朝實錄》所記的遼韃三、四萬來算。

然而,根據《清太宗實錄》一書來看,彼時三順王入朝都只帶了十分之三的部隊。據《紅夷大炮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一文的資料,三順王中孔有德部步騎800,耿仲明部650,尚可喜部400多,一共1900。而舊漢兵石廷柱部則有7000人左右。總計第一波攻島的清軍部隊共有一萬多人。而朝鮮軍方面,有黃海道鉅艦50艘。

▲朝鮮戰船

攜帶兵力參見《紅夷大炮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一文所說的“朝鮮亦派兵丁數千名 (內含鳥銃手 400 名) ”,《明冤》一書則認為朝鮮軍“當有五千人” 。綜上可知,第一波攻島部隊約有15000到16000左右,水師方面有朝鮮戰船50艘加上三順王手下的各種小船。在裝備上,16門紅夷炮的火力已遠遠超過皮島明軍,同時還有朝鮮水師和鳥銃手的支援,滿洲八旗更是以衝鋒陷陣而聞名。

總體來說,清軍在兵力上與皮島明軍差不多。雙方勢均力敵,而皮島明軍佔據地利優勢,但是孤島四面漏風,防禦上還是捉襟見肘的。一旦清軍突破外圍的水師防線,便可四面攻島。不出意外,此戰仍應該是一場摧枯拉朽的輕鬆大戰。

然而,第一波攻島並未成功。到了1637年3月8日,皇太極以“貝子碩託攻皮島久不下,命阿濟格率兵一千往助攻”。阿濟格是武英郡王,即朝鮮史料中的四王子,其所率部隊當是滿洲八旗的精銳,從後文也可看出,這一千精銳極有可能是護軍精兵。

▲影視劇中的皇太極形象

另外,朝鮮實錄還記載“清將馬伕達領舟師七十餘艘襲破椵島(即皮島)” ,說明當時滿清還另外調動了馬福塔(即馬伕達)所率水師來增援。綜上,第二波攻島部隊新增加了阿濟格部的一千精兵以及馬福塔的清軍水師,整體上實力更上一層,足以體現當時清方對皮島的重視程度。

接下來講一講具體的戰役過程。皮島之戰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2月到3月,但是這一階段清實錄和朝鮮方面都沒有具體記載,彷彿這一時期清軍都是在休整一樣。但是從實錄和朝鮮方面的一些零星記載中可以推測,這一階段清軍整體是受挫的。

首先,從李朝君臣的一段對話可以推測“上曰:初意以為,島人必先遠避,今聞以舟師相敵雲。。。”這一段對話是在3月,正是第一階段攻島。從此可以看出,此時皮島是透過水師與清軍對陣,在海上阻擊。另外《八旗通志》中提到“(金玉和)二年從上徵朝鮮,旋隨武英郡王阿濟格攻明皮島,以前進水師失利,玉和不趨援論死” 。

這裡已經是第二階段攻島,但皮島明軍仍然可以在海上使清軍失利,並讓金玉和部不敢進援,這足以說明在第一階段,清軍並沒有對皮島的海上力量造成過大的傷亡,否則明軍不可能在第二階段,還能使加強後的清軍水師失利。

所以可以推測,第一階段清軍可能連岸都沒登上去,全在海上跟明軍消耗了。其次,《八旗通志》裡也記載“貝子碩託等攻明皮島久未下”“守將沈總兵堅守,不能克” ,足以證明在第一階段清軍是整體受挫,處於下風的。

而第二階段,皇太極派遣了武英郡王阿濟格來接替貝子碩託繼續指揮攻島。阿濟格是郡王級別的人物,其參與過鬆錦等大小戰役,多次出征明朝,是有名的驍將。其在朝鮮克五城,素以攻堅見長。皇太極派他來接替指揮,足見其對皮島戰事的重視,也側面反映了攻克皮島的難度之大。

▲阿濟格

第二階段由於結果勝利,史料記載相比第一階段更為詳細,但清實錄仍然抹去了一部分失利的記載。首先是前文所提到的《八旗通志》記載的“前進水師失利,玉和不趨援論死” 。

在海上清軍依然受挫,但畢竟佔據了極大優勢,最終還是突破了皮島明軍的海上防線,俘獲大船72艘。開始登陸作戰後,也並不順利。清《太宗實錄》中在戰後評定各部功勞時曾多次提到“克皮島時,偏師失利。。。因我後隊兵退無援。登岸拒戰,陣亡” 。這些登岸拒戰陣亡並被表功的,筆者羅列如下,以供參考。

吳爾格,白身,

朱山,原管包衣半個牛錄事,

巴雅爾圖,牛錄章京

拜尹臺柱,白身

納密達,二等分章京

張吉臺,護軍校

洪文魁,孔有德部下備禦

李繼功,尚可喜部下備禦

馬成,三等甲喇章京

張國棟,三等梅勒章京

程三省,三等梅勒章京

李應春,一等甲喇章京

(以上根據清《太宗實錄》卷三十六崇德二年七月十七日條和八月一日條統計,可能有漏記和錯誤,望讀者斧正)

上述的人主要都是中低階軍官,從此可以看出,清軍在登島後遭到明軍反擊,由於沒有後援,傷亡較大。《八旗通志》中也有記載“參領巴雅爾圖等統兵先入敵陣,礪與副將高鴻中所部水師停泊觀望,致前隊失利” 。

這裡也反映了一個細節,即清軍在登陸作戰中遭到了明軍的灘頭反擊,水師又與登陸部隊脫節,無法提供支援,導致了登陸部隊失利。故在第二階段前期,皮島戰局仍然是“堅守不能克”的狀態。

總的來說,正面強攻,明軍可以在灘塗上集結大量兵力,抵消掉清軍的火力優勢,將清軍反推下海。四面環海的孤島,即是劣勢,亦是優勢。但對明軍如此,對清軍也是如此。四面環海,意味著清軍可以多面夾擊,而明軍卻沒有足夠人力四面防守。

所以在四月初五,反應過來的清軍重新制定了作戰計劃。其計劃大體如下:清軍分兵兩路奇襲,以八旗護軍精銳為先鋒,各步軍伴隨,負責偷襲皮島西北隅山嘴。而以八旗騎兵和四邊城軍四百以及漢軍全軍,三順王軍,朝鮮軍負責正面佯攻。

同時馬福塔石廷柱等人在後壓陣,壯大聲勢,吸引明軍注意力。夜襲時間定在了半晚,在夜幕掩護下分批乘坐小船進攻,這樣即使被明軍發現,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被明軍火炮殺傷。

計劃確定後,在四月初六日,阿濟格致書皮島總兵沈世魁,勸其投降,但遭到拒絕,以至於阿濟格在戰後還為此罵道:“再三移檄,指教生道,而渠等不聰,雖盡殺無悔。”

四月初八日晚,清軍開始行動。是夜一更,清軍戰船散開,戰鬥開始。偷襲一路按朝鮮史料說是由馬福塔指揮,但看滿清方面的記載,馬福塔是在後壓陣的。負責偷襲主攻的,是滿洲驍將鰲拜和準塔,以及步兵固山額真薩穆什喀。

按《欽定八旗通志》記載“(鰲拜和準塔)遂連舟越眾渡海,舉火為號,以待後師。敵兵據堡列陣,準塔與鰲拜冒矢石奮勇衝擊,遂取其島” 。準塔和鰲拜所率的,可能就是八旗護軍精銳。

當然,這裡過分誇大了準塔和鰲拜的作用。真正一錘定音的,當是隨後跟進的步兵固山額真薩穆什喀部。其所率的滿洲精銳加入戰局後,一舉殺至西北隅的江科萬地方。另外一路佯攻的清軍也掛帆鼓譟而進,全面發起進攻。

明軍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寡不敵眾,最終徹底失去對外圍防線的控制權。按清方的記載,皮島戰役到這裡也就結束了,不過從朝鮮方面的記載來看,在清軍攻破皮島後,殘餘明軍仍然堅持反抗。

續雜錄載“又有漢人騎馬者千餘名,聚會於島中高峰之上,決死相戰。終不下來,至十三日盡為敗沒” 。李朝實錄也記載道:“漢之敗卒,退保一山,清兵四五百人,仰而攻之,漢人殊死戰,故清兵死者甚多,大將一人,亦中丸而死矣。” 從此可知,皮島失守後,明軍仍然堅持抵抗了五天,期間還對清軍造成不小的傷亡,甚至擊殺了大將一人。

最終,皮島明軍一萬餘,盡皆戰沒。島上軍民數萬,慘遭屠殺。總兵金日觀戰死,這沒有異議,而皮島總兵沈世魁的結局,則有不同說法,《明史紀事本末》說“世魁即焚倉粟,攜家登舟,走石城島”。

這裡可以說是大謬了!沈世魁僅僅是把家眷送去了石城島,其本人則被擒,後不屈而死。無論清方還是朝方史料,皆可證實。李朝實錄中則記載更詳細“都督使其妻子乘船避去而言曰:‘我則當死於此”可知其以死自誓矣。’”朝鮮王更是感慨道“有逃生之路,而效死不去,中國可謂有人矣” 。

從清方記載來看,沈世魁應當在送走妻子後又投入作戰,最終被俘虜。清《太宗實錄》載“懷順王下擒獲總兵沈世奎之曾梅勒章京” 。最後,沈世魁被清軍斬首。其臨死的細節參見李朝實錄 “世魁被執而來,不跪不拜,與馬伕達並距,故即被害” 。

而滿清方面的損失,則較難統計。除了前文所列出登島作戰陣亡的名單,其實還有不少。但由於清人修史往往忌諱傷亡情況,具體的傷亡已經難以考察,只能從各個書目中推測。

首先,清實錄記載骸骨莫能辨識的陣亡人數有40人,另外還有12名中低層軍官。這當然是經過刪減,實際傷亡必然大於實錄所記。《一六三七年明清皮島之戰》中曾按照《盛京滿文原檔》所儲存的皮島之戰清軍陣亡人員名單,得出資料如下:

滿洲八旗陣亡149人,其中護軍參領2人,牛錄章京3人,侍衛15人,護軍校1人,驍騎校1人,護軍及披甲92人,旗人8人,包衣27人。蒙古八旗則陣亡披甲人12人。漢軍陣亡27人,其中牛錄章京1人,小拔什庫5人,披甲人21人。三順王下漢軍陣亡72人,其中梅勒章京、甲喇章京10人,披甲人62人。以上總共260人。

但是這並非全部,因為檔子末尾還記有不寫入檔子的字樣。所以實際損失可能遠遠大於記載。畢竟,能逼得滿清投入一個郡王以及八旗護軍精銳,歷時足兩個月的攻防戰役,光軍官都死了數十人,清軍損失絕不會少,更不用說更弱的朝鮮軍了。參考1631年愣額禮等人攻皮島,尚且損失千餘。1637年的皮島之戰,清軍損失,恐怕更是遠超1631年那次。

但無論損失如何,皮島終究是淪陷了。明帝國也徹底失去了,最後一個能牽制滿清的軍鎮。從此清軍入關,再無後顧之憂。

參考資料:

《太宗實錄》

《熹宗實錄》

《仁祖實錄》

《明史紀事本末》

《一六三七年明清皮島之戰》

《紅夷大炮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

《發熕考》

《明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