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明清朝的軍方如何透過三個環節檢驗武林高手?試試你能做到不?

普通人的一個誤解,是認為古代無論走江湖還是打仗,武藝是第一位的,武藝不好根本活不下來,所以哪怕今天的傳統武術沒高手也不能說明什麼,古代必然是有的。

但其實呢…。我個人認為,如果真有武俠小說裡說的那種 冷兵器高手,那應該是在明清以前,

因為明清時期中國已經開始全面火器化,就連後起的八旗軍也一樣。到了清代中期,連蒙古草原上的遊牧騎兵也開始用火槍放下弓箭了。

入關以前清軍就有了火繩槍兵和炮兵的編制。根本不是像今天某些人想象的完全靠大刀長矛騎射取勝。

到了入關以後,清軍的熱兵器化更是停不了的節奏,在乾隆年間和西蒙古準嘎爾軍對戰的 清軍用了火槍隊齊射,大炮轟擊,而與之對戰的西蒙古騎兵這時手中同樣裝備有大量從俄國買來的歐式火槍。

右邊是清軍,左邊是西蒙古軍,都是火器

鴉片戰爭前清軍的火器裝備率實際就超過50%,就連民間也一樣,根據清末鏢局鏢師的回憶,他們走鏢時懷裡都會揣一把手槍:因為土匪們多半也都有土槍土炮。

從明朝以來,中國的武林高手實際一般走向兩個就業方向:能殺人的有實戰能力的進了軍隊效力。只是表演好看的走向了雜耍事業,表演碎大石吞槍然後賣大力丸賺錢。

至於今天電視上常出現的是哪種,各位自己心裡有數,我就不得罪人了。

明代軍隊裡考什麼武藝?戚繼光在紀效新書裡留下了各項操作性極強的冷兵器考法,武林高手們想進入戚繼光軍隊當個哨官啥的必須過以下三關。

一,考察其武器用法,如拿槍拿刀的姿勢,腳步配合,身法等等,和今天的花槍單刀套路表演差不多。

二,指標測試:比如槍術,設一個一人高的木靶,木靶上有5個一寸大小的木球(乒乓球),分別按 “目,喉,心,腰,足”的高度設定,讓比試者在20步外聽擂鼓聲後 衝鋒刺擊,能刺中5個球的為優秀。(大家可以自己試試)

三,和戚家軍中計程車兵進行對戰。能不讓刀盾手衝進槍的防禦圈為勝。

所以從戚繼光的兵法看來,他考察武藝從來都是遵循著“是驢子是馬出來遛遛”的原則,對於當時的民間武師他反而有些厭惡,為什麼呢?

用他自己的話來講,意思是:民間武師們的武藝,平時即使和人動手,由於畏懼出人命官司,也往往用的是無刃的長棍或者長叉,或者長度不夠的 釘耙之類,由於用這套“莊稼把式”和平時的對手比試結果還不錯,往往在參軍後不願意改學軍隊中的武藝。

日本長達兩米以上的野太刀

最後在遇到倭寇武士時就糟糕了,經歷百年戰國磨練,倭寇用的刀往往長達一米多甚至更長,又經常是衝刺,攻擊範圍達到一丈以上,而民間武師的武器短又不開刃,如果不是正打中敵人頭部一般都不會馬上斃命,而相反被倭寇的刀擦到了哪怕寸許,就非死即重傷。

歐洲人留下的清代武舉考試圖

而到了清代武舉考試也不考什麼招數嫻熟,冷兵器除了弓箭基本不考了,

具體考什麼呢?

一,先試騎射,策馬奔行衝向靶子射箭,有兩次機會,6支箭裡能射中3箭的為合格。

二,步射。60步左右,九支箭裡中五箭為合格

之後比力氣,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

弓分八、十、十二力;

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

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

要特別強調下,雖然也有刀,但只是考力氣而不考招式,刀本身也是特製的重達幾十斤的練習用刀,只要你比試時能舞動起來就行。

今天很多人看到清代留下的大刀很重,以為古代人力氣都很大,真用這種重刀上陣,其實這東西和現在的槓鈴差不多,只是平時用來打磨力氣,或者測試力氣時用用。

真正上陣時反倒會減輕武器的重量來提高靈活度和耐久度,就算你只會一招“力劈華山”也行。反正都是重甲,根本不需要你的刀法耍得有多漂亮。

我們總結下:明清時代,是絕沒有今天這種不能動手卻整天談文化意義哲學意義的“武術”的,古人遵循的原則很簡單:武術好就是能打,不能打就是雜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