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那位寫出《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的北宋詞人李之儀,後來怎樣了?

說到宋詞,總會有那麼一長串詞人的名字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也會回憶起那一篇篇有名的詞作。清代學者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說道:“張南湖論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將

宋詞按照流派分為豪放詞和婉約詞是非常準確的。

豪放詞和婉約詞各有什麼特點呢?說起豪放詞,讓人想到一個故事,據南宋俞文豹在《

吹劍續錄

》中記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這段記載說的是蘇軾和幕僚的對話,兩人論及柳永和蘇軾詞的題材、風格和唱腔的特點,從幕僚用打比方的方式說出了柳詞和蘇詞迥異的風格,這也能看出來豪放詞所具有的氣象恢弘、雄放的特點。

形成於晚唐的婉約詞,在取材上,主要描寫兒女情長、離愁別緒,詞風清麗、婉媚,在詞意所流露出的情感含蓄委婉。這是豪放詞和婉約詞在創作風格上最大的不同。

欣賞宋詞的同時,會被宋詞視野廣闊,氣象恢弘雄放的豪放之氣所感染,也會留戀它的“文抽麗錦,拍按香檀”的婉約之風。

說到婉約派詞人,李之儀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傑出的婉約風格的詞人。

李之儀在《宋史》中沒有正傳,只是以補傳的方式(在李之純傳後,李之儀哥哥)稍有記述,李之儀出生於滄州無棣(今山東慶雲),曾任原州(今屬寧夏固原市))通判。

李之儀一生官職並不顯赫,但在補傳中卻記述了他和蘇軾的交往事蹟,他是北宋中後期“蘇門”文人集團的重要成員。

他的詩詞文章寫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蘇軾的薰陶、指點,他在仕途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幾經波折,這與蘇軾有很大關係。

李之儀其人

李之儀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出生於宋仁宗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家世淵源,是滄州無棣(今山東慶雲)李氏名門望族。

少年李之儀聰穎過人,從小飽讀詩書、才華橫溢,並且師從於范仲淹之子範純仁

苦讀經書當然是為了在科舉考試中能夠脫穎而出,李之儀在22歲就進士及第,足以說明他的刻苦努力。

在他那個時代,他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斜槓青年,他在琴棋書畫也有很精通的。進士及第之後,李之儀一直在基層任職,先後擔任過四明、萬全縣令等。

李之儀在詞作方面同樣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清代學者紀昀(紀曉嵐)主持編撰的《四庫全書總目·姑溪詞提要》中稱李之儀的文章:“

神鋒俊逸,往往具有蘇軾之體

”。

為什麼會對李之儀有如此高的評價呢?因為李之儀是蘇軾的學生之一,元祐文人集團的成員,擅長作詞,不管是詞風還是散文創作,都明顯有蘇軾的風格。他與蘇軾的友情廣為流傳。

明清之際著名藏書家毛晉在《姑溪詞跋》中說李之儀的詞作“

多次韻

”,小令的創作方面更是長於淡語、景語、情語。

也就是說李之儀的詞作語言簡潔,並有借景抒情、寄興寓情的特點。

李之儀不光專注於詞的創作,在創作方面也有高深的理論,他很注意詞的特點。李之儀在《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跋吳師道小詞》中認為:“

長短句於遣詞中最為難工,自有一種風格,稍不如格,便覺齟齬。唐人但以詩句而用和聲抑揚以就之,若今之歌陽關詞是也。至唐末,遂因其聲之長短句而以意填之,始一變以成音律。

在這段論述中,李之儀指出了詞的寫作方式和音律在唐代的一些變化,並且強調了遣詞造句的重要性。

李之儀還對晚唐溫庭筠的花間詞、南唐後主李煜的詞風、五代以來至宋初詞人柳永(柳耋卿)和張先(張子野)的詞風也做了點評:“

大抵以《花間集》中所載為宗,然多小闋。至柳耋卿,始鋪敘展衍,備足無餘,形容盛明,千載如逢當日。較之花間所集,韻終不勝。由是知其為難能也。張子野獨矯拂而振起之,雖刻意追逐,要是才不足而情有餘。”

在這段記載中,能看出來,李之儀指出了柳永詞作方面的不足之處,也就是“韻終不勝”,他對張子野(張先)的詞作也有評價,也就是“才不足而情有餘”,也就是說,張先的詞作才氣不足,內容顯得有些平淡

詞發展到北宋中葉,已然成為一種抒情體裁的文學。

經過前幾代詞人的開拓,又經過晏殊、歐陽修等人的努力,蘇軾和他的學生的接力傳承開拓,詞所承載的抒情功能更為強大,詞在情感的表達上更寬廣。

經過這些詞人不遺餘力地努力,得來的結果就是詞的情感內涵豐富了,詞的時空境界也拓展了,詞的藝術品位也提高了,宋詞經過華麗的蛻變和質的飛躍,終於邁進入了文學殿堂。

宋詞終於可以像唐詩一樣表現創作主體豐富而複雜的心靈世界與胸襟懷抱,也終於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與唐詩雙峰並峙的兩座高峰。

李之儀心目中的優秀詞作、成熟詞作是什麼樣的呢?就是像晏殊、歐陽修那樣“

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

”,他在《跋吳思道小詞》中這樣說道:“

良可佳者晏元憲,歐陽文忠、宋景文則以其餘力遊戲,而風流閒雅,超出意表,又非其類也。諦味研究,字字皆有據,而其妙見於卒章,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豈平平可得彷彿哉?”

李之儀的頂流朋友圈

作為蘇軾的門人和學生,他與蘇門四學士的交往也就有了很多的交集,他曾與秦觀、黃庭堅、賀鑄等人互作歌詞贈答。但是他的詞作成就仍然與這幾個人有小小的差距,正如清代詞學家馮煦評論說“

姑溪詞長調近柳(永),短調近秦(觀),而均有未至

蘇軾對李之儀的影響是很大的。李之儀文學集《姑溪居士全集》中收錄與蘇軾有關的作品就有四十餘首。

在《蘇軾文集》和《蘇軾詩集》中收錄的蘇軾寫給李之儀的詩詞作品也有二十餘首,特別是在蘇軾遇赦北歸的一年時間內,就給李之儀寫了七封信箋。

由此可見,二人的情誼非同一般。而且蘇軾對李之儀的評價也很高:之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謂入刀筆三昧。”

蘇軾比李之儀年長,李之儀也是蘇軾的良師益友。公元1071年後,蘇軾的仕途之路充滿坎坷,顛沛流離長達十餘年,期間先後出任杭州、密州、徐州,再貶黃州。

李之儀對蘇軾的遭遇甚為不平,他積極聯絡一些舊日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動,以圖蘇軾早返京師。

他把自己的思念、想法都寫進書信中,寄給遠在黃州的蘇軾,蘇軾接閱後,心情十分激動,旋即復《答李端叔書》

尋常不通書問,怠慢之罪,獨可闊略,及足下斬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書,又復懶不即答,頑鈍廢禮,一至於此,而足下終不棄絕,遞中再辱手書,待遇益隆,覽之面熱汗下也。

元祐八年(1093),當蘇軾知定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時,他懇請朝廷任命時為樞密院編修的李之儀為定州籤判,作為其助手,共守邊陲。

李之儀之前有過從軍經歷,他早年曾在沈括介紹下,入北宋名將折可適幕府,主管駐軍文字事,李之儀協助折可適共守邊陲,兩人是生死之交。

李之儀熟悉邊境軍隊事務,蘇軾也對其褒揚有加,他將李之儀比作東漢著名將領馬援和班超,並作《次韻答李端叔》詩相贈:

若人如馬亦如班,笑履壺頭出玉關。

己入西羌度沙磧,又向東海看濤山。

識君小異千人裡,慰我長思十載間。

西省鄰居時邂逅,相逢有味是偷閒。

同為蘇軾學生的黃庭堅,也與李之儀有著良好的交往,同樣坎坷的仕途加深了兩位文人之間的友誼。黃庭堅也曾寫下《次韻答李端叔》,來表達兩人的深情厚誼:

喜接高談若飲冰,風騷清興坐來增。

重尋伐木君何厚,欲賦驪駒我未能。

山影北來浮匯澤,松行東望際鍾陵。

相期爛醉西樓月,緩帶憑欄濯鬱蒸。

李之儀真摯深婉的情書《卜算子》

無論是李之儀的朋友,還是他的老師,都是當時文壇大名鼎鼎的人物,也都是優秀的詞人。

李之儀既對詞作有深厚的理論見解,同時也創作了大量的詞,李之儀本身就是一位優秀的詞人,在他的諸多佳作中,《卜算子》就是很有名的一首。

因為這首詞的創作還有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徽宗崇寧初年(1102年),李之儀提舉河東常平。

54歲的李之儀本來可以好好地再幹一番事業,因為得罪權貴蔡京的緣故,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仕途不順的李之儀被貶到太平州。

生活艱難,禍不單行。此後,生活似乎跟李之儀開了一個玩笑,在太平州期間,女兒及兒子先後生病去世,與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在悲痛中撒手人寰。

李之儀在《與祝提舉無黨》中寫道:“

某到太平州四週年,第一年喪子婦,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脫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繼見舍。第四年初,則癬瘡被體,已而寒疾為苦。

此時的詞人處於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有一位女子走進了詞人的生活,她就是楊姝。楊姝抱琴款款走來,李之儀內心充滿惆悵,沒有心思聽歌曲,但是楊姝一首《履霜操》打動了李之儀塵封的心,觸碰到了李之儀的傷心痛處。

詞人一時間感情難以自已,他不曾想到世間竟然還有一位女子懂他,這琴聲不就是此時此刻他內心的寫照嗎?

琴聲就是知音,李之儀對楊姝一見傾心,隨後詞人在愛情力量的感召下,給楊姝寫了好多詞曲,其中就有一首《浪淘沙》

霞卷與雲舒。月淡星疏。摩徽轉軫不曾虛。到當時留意處,誰是相如。

魂斷酒家壚。路隔雲衢。舞鸞鏡裡早妝初。擬學畫眉張內史,略借工夫。

此後兩人的交往頻繁了起來,大多是以書信的形式遙寄相思之情,這年的秋天,已是半年未見楊姝的李之儀,在滾滾東流的長江邊上,抑制不住的思念她。此刻詞人的內心思念就像這奔湧的長江水,他寫下了《卜算子》: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收到書信的楊姝也被這催人淚下的、肝腸寸斷的深情感動,不顧一切地嫁給了這位仕途和感情生活都遭受挫折的詞人。

同住長江邊,同飲一江水,卻因形格勢禁、相隔兩地而不能相見,李之儀對楊姝的相思之情猶如這奔湧的江水,此情綿綿無絕期。只能對空長嘆“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負的相思情意。

《卜算子》立意深得民歌與古樂府的精髓、神情和韻味,即景生情,敘事中闡明感情,全詞語句通俗易懂,感情卻深沉真摯。

尤其是下闋,借長江水言情,如浩蕩江水迴環往復,詞句簡單明瞭、通俗易懂,抒情又深婉含蓄,同時詞作在構思上新巧,讓人讀完回味無窮,真正的“意盡而情不盡”之作。

長江這一天然屏障阻隔了雙方的見面,卻阻止不了彼此的思念,長流的江水又是一脈相通的、也是遙寄思念的載體。

全詞圍繞長江這一抒情線索,將無盡的相思之情、無窮的離愁別緒表達出來。長江之畔既是詞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又是雙方對永恆愛情的期待。

這首詞的結尾寫出了隔絕中的永恆的思念與愛戀,給人以江水長流、愛情長久的感受。

李之儀綻放異彩的婉約詞

簡潔明瞭也是李之儀詞風的一大特點,這首《謝池春》用通俗易懂、簡潔明瞭的語言,寫出了離別相思之情:

殘寒銷盡,疏雨過,清明後。花徑斂餘紅,風沼縈新皺。乳燕穿庭戶,飛絮沾襟袖。正佳時,仍晚晝。著人滋味,真個濃如酒。

頻移帶眼,空只恁、厭厭瘦。不見又思量,見了還依舊。為問頻相見,何似長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將此恨,分付庭前柳。

開頭三句“殘寒銷盡,疏雨過,清明後”,點出雨後清明的時間節令

。中間四句是“花徑斂餘紅,風沼縈新皺。乳燕穿庭戶,飛絮沾襟袖”,寫出了清明時節宜人的春日景色,筆鋒所觸及到的是構成春天景物的諸多方面。

而且這四句中每一句中都出現了一個動詞:“斂”、“縈”、“穿”、“沾”這四個動詞連續運用,把春季盎然的一幅景色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使眼前景色緊密相聯。

給人一種盡收眼底的感覺,詞意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生機盎然,充滿了意趣和韻味。

“正佳時,仍晚晝”是時間和空間的延續,點出時間已經到了黃昏時分。黃昏時分的景色依然很美,讓詞人不由得發出陣陣讚歎,“正佳時”的“佳”字,一字點明主題。詞人將眼前的美景徐徐道來,行文不緊不慢,章法自然天成。

上闕以“著人滋味,真個濃如酒”結尾,這句中的滋味到底是一種什麼滋味呢?其實“飛絮沾襟袖”這一句已經暗示了。

那位寫出《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的北宋詞人李之儀,後來怎樣了?

鑽入襟袖的片片飛絮,惹來詞人的陣陣閒愁,但詞人卻沒有直白地描摹飛絮的形態,而是用廢墟鑽入衣袖這樣的意境進行了烘托,這就是李之儀“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婉約詞風的特點。

既然“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只能將這種情愫用酒來比喻,一杯濃烈的酒浸透著詞人萬千的情懷,我們可以透過文字去體會詞人李之儀的內心世界。

下闋一開頭,隨著詞人的目光轉移,四句帶有強烈對比效果的抒情句便跳脫出來:“不見”和“相見”、“相見”和“相守”形成詞義比較,表明詞人對內心情感的認識和追求。彼此相思而不得見,這是詞人無法釋懷的,也是出於對這種情感的宣洩。

那位寫出《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的北宋詞人李之儀,後來怎樣了?

李之儀和所思念的人處於離別相思的境地,這是事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他也只好“且將此恨,分付庭前柳”,這是詞人無奈的思緒。

詞人將相思之情寄託給門前的垂柳樹,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美好的遐想。詞作簡潔抒情,含蓄而雋永,令人回味無窮,正是婉約詞的風格特點。

那位寫出《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的北宋詞人李之儀,後來怎樣了?

再如李之儀的這首《南鄉子·端午》,就是一首即景生情、即事喻理的詞:

小雨溼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梁間覓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無人載一樽。唯有鶯聲知此恨,殷勤。恰似當時枕上聞。

全詞抒發了作者在端午佳節的閒愁:上闋寫端午節的景象,天空下著小雨,詞人獨自一人,在這樣的環境裡,就顯得格外冷清,李之儀不由得回憶起往日的熱鬧時光。

下闋抒情,在端午佳節卻沒有親朋好友的陪伴。喜悅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愁煩心緒也只能借酒澆愁了。整首詞簡潔抒情,寫得深婉而含蓄。

那位寫出《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的北宋詞人李之儀,後來怎樣了?

清代學者、四庫館臣紀昀評論李之儀“

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減秦觀

”。這樣的評論可謂是一語中的,總括了李之儀小詞的特點。

李之儀的這首《臨江仙·登凌歊臺感懷》,就將小令清婉動人的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並借登凌歊臺以抒發了內心的感慨,原詞如下:

偶向凌歊臺上望,春光已過三分。江山重疊倍銷魂。風花飛有態,煙絮墜無痕。

已是年來傷感甚,那堪舊恨仍存。清愁滿眼共誰論。卻應臺下草,不解憶王孫。

那位寫出《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的北宋詞人李之儀,後來怎樣了?

凌歊臺,位於當塗縣,據文獻資料記載,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離宮於此。凌歊臺周圍平曠,視野開闊,登上高臺,可以望到很遠的地方。

正如詞中所說“偶向凌歊臺上望,春光已過三分”。

詞人在暮春時節登上高臺,目的在於借景發揮。

李之儀在當塗居住期間,曾經登上過這座高臺。李之儀雖身在江南,內心也很思念家鄉,登高以眺遠,越發觸及了詞人的心緒,所以也會發出“已是年來傷感甚,那堪舊恨仍存”的感觸。

但詞人僅用“春光已過三分”一句就包容了他的種種思緒,以及時空的轉換。這一句表達的含蓄蘊藉,具有很強感染力。尤其是“ 江山重疊倍銷魂”一句中的“銷魂”二字,飽含著詞人悲喜交集的感情。李之儀清婉的詞風由此可見一斑。

那位寫出《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的北宋詞人李之儀,後來怎樣了?

結語

李之儀在詞作方面確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在當時還以尺牘擅名,亦能詩,這兩方面的成就都受到蘇軾稱讚。

在那個群星璀璨的時代,李之儀能夠脫穎而出,確實有著不同尋常的才華。他一生沒有顯赫的官職,卻依靠文學的成就而出名,這一點上來說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他一生的仕途坎坷,幾經貶謫,直到晚年才遇赦復官,被朝廷授予朝議大夫的官職。這個時候詞人李之儀已經年逾古稀,他對仕途已經沒有太多的追求了,也沒有去赴任。

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南姑溪河畔成了詞人頤養千年的地方,因為太平州城南有一條姑溪河,所以詞人自稱為“姑溪居士”。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69歲的李之儀走完了他的一生,去世後葬於葬當塗藏雲山致雨峰。

那位寫出《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的北宋詞人李之儀,後來怎樣了?

正如李之儀在《驀山溪》一詞中寫的那樣:“

千言萬語,畢竟總成虛,章臺柳。青青否。魂夢空搔首。

南宋吳芾守當塗時所編,仰慕李之儀,將他的作品編成《姑溪居士前集》,共50卷。從這一點上也能看出來,李之儀的詩詞文章是很有影響力的,他也是一位高產的文人。

綜上所述,李之儀的詞作有著深婉含蓄、簡潔抒情、清婉的特點,是婉約詞作的優秀創作者,他是那個名家輩出、名作紛呈的時代裡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