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周公死後,周成王便對周公的嫡長子動手了的證據

上一集咱們講了周成王,四個字“撥亂反正”。周成王要撥周公姬旦的亂,反周公姬旦的正,他只能依靠以召公為代表的庶姬派,對吧。而庶姬派們要想保住自己的利益,當然也會與周成王心心相應,對吧。但是就算周公死了,他的勢力架構依然還在。那麼庶姬派與周公姬旦的矛盾焦點,核心在哪兒呢?關鍵點就是在於東都洛邑。咱們曾經講周公姬旦營建東都洛邑,《逸周書。度邑解》講的很明白,營建成周洛邑那不是周公姬旦他個人的想法,而是曾經周武王的既定方針。那麼為什麼很早就會有營建洛邑的想法出現呢?咱們曾經還講過周文王時代營建鎬京,為什麼要急急忙忙營建鎬京,當時僅僅只是把鬼方給打出了陝西,離滅商大業的成功,還遠著呢。那麼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要花那麼大的財力物力營建鎬京呢?不能夠排除,就是為了,要與以庶姬大宗伯為代表的宗氏勢力拉開距離。而周公姬旦營建洛邑,任何人都能夠看明白,豐鎬偏居陝西,而洛邑那才是臨近天下中心。所以咱們讀《何尊銘文》其中有這樣的話:“餘其宅茲中國。”

你不要把何尊上的“中國”兩個字,視為咱們中國稱謂的來源。何尊出土於1963年,長埋在地下數千年。咱們中國為什麼叫中國?還是要首推裴駟所說的:“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為好。何尊上的中國兩個字,意思就是說,洛邑是位於姬周國土中心的一座城。洛邑一頭挑起了陝西宗周,一頭挑起了原殷商千里邦畿,遷都洛邑,是明顯有利於西周政權統治的好事。但最終為什麼不可能遷都成功?因為東都洛邑卡著東方諸侯進貢陝西的咽喉,東方諸侯們的貢賦,首先需要先到達洛邑之後,然後再轉運到豐鎬。咱們曾經讀過《頌壺銘文》,對這個過程有所反映。如果王室若是東遷了,那麼最終,這些陝西的姬姓國人們,他們的經濟利益自然就被卡住了。咱們再讀一遍《尚書。康王之誥》:“康王既屍天子,遂誥諸侯,作《康王之誥》。王出,在應門之內,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皆布乘黃朱。”

注意關鍵詞,西方諸侯、東方諸侯。西周朝的諸侯,是有西方諸侯和東方諸侯之分的。我在講《西周分封》的那一集中講過,陝西的西方諸侯,人家才是國家的真正主人。所以西方諸侯們是理所當然的,不希望王室東遷。而周公姬旦這個人,不僅僭越稱王在前,而就算還政於周成王之後,周成王實際上依然還是個傀儡。咱們讀過《令彝銘文》,周成王任命周公姬旦的兒子明保去擔任成周洛邑的卿士,任命完了,最終還得上報給周公姬旦,周公姬旦還要再做出一番批示。您說那個王,能忍受這種事情?除非這個王就像劉禪那樣,只知道吃,只知道喝,只知道玩女人,對吧。因此周公姬旦死後,周成王勢必要清除掉周公姬旦所遺留下來的勢力。因為利益相同嘛,因此王室與姬姓庶族派的心,自然會貼的很近。上一集咱們講了,周成王撥亂反正中的三個代表事件中的後兩個,分別是討伐錄子和冊封楚國。而第一個標誌性事件,即周公姬旦死後,周成王便對周公姬旦的嫡長子明保動手了,明保最終被免除了成周洛邑卿士。這件事兒,我說了,要放在這一集周康王部分給出證據。現在咱們正式開始講周康王。周康王名字叫釗,叫作姬釗,《帝王世紀》說在位了26年。周康王為什麼要叫做周康王,按照《諡法解》的說法:令民安樂曰康。

但是咱們講過N遍了,按照王國維先生的觀點,諡號是始於周懿王和周孝王之間。因此周康王的“康”,同樣也是自號。也就是說,周康王活著的時候,他就管自己叫做周康王。那麼為什麼要用一個“康”字呢?康字的本意就是安寧、安樂的意思。由安寧、安樂則可以引申為身體健康,因為我認為周康王之所以自號康王,就是因為他爸爸壽命很短,所以周康王祈禱自己能夠康寧、長壽。那麼他爸爸周成王到底在位了多長時間呢?上一集咱們曾經引用過《帝王世紀》的說法,說:“七年,王崩,年十六矣。太子釗即位。”

皇甫謐竟然說周成王僅僅只在位了7年,16歲,年紀輕輕就死了。當然了,咱們曾經也講過,鄭玄他說,周成王在位了28年;班固他說周成王在位了30年。但是如果若是按照後兩位先賢的說法,則就與《古本竹書紀年》的說法相左了,《古本竹書紀年》說:“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年不用。”

意思是說,周成王、周康王這爺倆合計統治了四十來年。這爺倆統治的都不錯,四十幾年間社會安定,官府無需動用刑罰。我當然本能的相信《古本竹書紀年》的說法,咱們講過,《古本竹書紀年》是西晉時代,盜墓賊從魏惠王墳裡面挖出來,所以我認為《古本竹書紀年》要比《尚書》還要可靠。但如果若是說,周成王在位了28年或30年,而歷史上,對周康王在位26年的這個說法則比較統一。一會兒我還會講到《小盂鼎銘文》,那件青銅器銘文,明確刻有“隹王廿又五祀 ”。

就是說,小盂鼎這件青銅器是鑄造於周康王25年。因此皇甫謐說周康王在位了26年,這個說法靠譜,對吧。既然明確了周康王在位了26年,那麼如果若是按照鄭玄、班固所說,周成王在位了28年或30年的話,那麼周成王再加上週康王,這爺倆合計統治的時長,可就不是“刑措四十年不用”了,而是五十幾年了,對吧。鄭玄、班固的說法與《古本竹書紀年》相左,這是其一。那麼其二呢,如果若是說周成王統治了將近三十年的話,那麼在邏輯上也不通。為什麼邏輯不通呢?咱們曾經說過,周成王他爹周武王即位的時候,年齡應該已經是六十幾歲了,在位了6年,死的時候應該將近70歲,甚至有可能都要超過70歲。我說周武王六十幾歲繼位,這是客氣的,《大戴禮記》說:“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就是說,周武王跟他爹周文王僅僅相差15歲,對吧。而《禮記。文王世子》則說:“文王九十七終,武王九十三終。”

如果把這兩則放在一起看的話。那就是周文王97歲死的時候,周武王是82歲,對吧。而如果說周武王82歲繼位,這個不合乎邏輯呀,為什麼呢?因為周武王娶了姜太公的女兒嘛,生了嫡長子周成王,而周成王即位的時候是七歲。而咱們又都知道,周武王僅僅在位了6年,便病逝了。也就是說,如果若是按照《禮記。文王世子》的說法,周成王是在周武王即位前一年出生的,如果周武王繼位時若是82歲的話,那麼周成王出生的時候,他爹周武王是81歲。一個八十一歲的人能製造出孩子?至少是機率太低了,對吧?所以我說周武王即位的時候,在邏輯上應該就是六十幾歲才對,死的時候應該將近七十歲,甚至有可能超過了七十歲。咱們為什麼要探究周成王到底在位了多少年呢?因為如果若是按照皇甫謐的說法,周成王在位7年,16歲駕崩。如果果真是那樣的話,那麼您說,他兒子周康王繼位的時候,是不是當然同樣也必然是一個小毛孩子呀,對吧。黃口孺子。《說文解字》說:“孺,乳子也。”

吃奶的孩子。 如果若是這樣的話,那麼您說,周朝這算是個啥玩應!西周初期,前有周公僭越,接下來便是召公掌權,情何以堪,對吧,呵呵。但是如果若是按照鄭玄或班固的說法,說周成王在位了28年或30年,這個除了與《古本竹書紀年》相違之外,而且在邏輯上同樣也不通。為什麼在邏輯上同樣也不通呢?因為如果說周武王死的時候將近七十歲,甚至已經超過七十歲了。而周武王的幾位核心臣子,是什麼時候死的呢?姜太公薨於周康王六年;毛公薨於周康王十二年;召公薨於周康王二十四年,這都是有明確記載的。咱們不討論毛公,毛叔鄭是周武王的庶弟,周文王效能力那麼厲害,生了那麼多孩子。過去哥哥、弟弟之間相差幾十歲,的確並不鮮見,所以咱們不討論毛叔鄭。而姜太公是周武王的老丈人,雖然說姜太公在邏輯上應該要比周武王年齡小才對。但也應該不會小很多,否者的話,您說周武王管姜太公叫尚父,怎麼能夠叫得出口呢,對吧,這兩個人年齡應該相仿。如果說周成王在位了30年,那麼周康王六年姜太公去逝,這就是36年,如果再加上週公姬旦僭位的5年,這就是41年。也就是說,姜太公比周武王又多活了41年,如果周武王死的時候若是有70歲的話,那麼姜太公他去逝的時候,就應該是在一百一十歲左右。這個是不是得需要畫個問號呀,可能性不大,對吧。再說召公奭,咱們講過,周召畢榮,召公在周文王時代,就已經是周文王的重臣了。就算召公奭比周武王年紀小,也應該是平輩人。召公奭在周康王二十四年去逝,如果周成王在位了30年,30年加上24年,再加上週公姬旦僭位的5年,這便是59年。就算周武王死的時候,召公奭50歲的話,那麼召公奭在周康王二十四年去逝的時候,同樣也是一百多歲,有這個可能嗎?如果說,各別的出現年齡特別大,這個有可能,但如果說姜太公活了一百多歲,召公奭同樣也活了一百多歲,這明顯機率性不大,對吧。因此鄭玄、班固所說,周成王在位了28年或30年,這個說法應該不正確。

那麼如果依照皇甫謐所說,周成王僅僅在位了7年,16歲就死了,這個說法靠譜嗎?這個說法應該同樣也不對。因為如果周成王死的時候若是僅僅16歲的話,咱們剛才說了,那樣的話,周康王他繼位的時候,當然肯定也是一個小毛孩子,對吧。但是任何典籍之中,都沒有留下這個說法。還是那句話,歷史上任何記載都不會是空穴來風。而且要知道,周朝那可已經是有明確史官存在的。咱們曾經講過西周朝的政府機構,卿士寮和太史寮。太史寮的其中職責之一,就是有下屬專職的史官。因此如果周康王他繼位的時候,若同樣也是一個小毛孩子的話,那麼史官肯定會有所記載,對吧。史官若是記載了,後世典籍之中肯定會有痕跡,對吧。但是任何典籍之中,都沒有說周康王繼位的時候,同樣也是小毛孩子的痕跡。這說明周康王他即位的時候,就肯定不是一個小毛孩子。多說兩句,那麼史官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在邏輯上,當文字出現之後,史官就應該已經出現了。也就是說,夏朝以及之前,有沒有史官?這個不明確,但商朝叫做殷朝之後,應該就有明確史官存在了。所以咱們講《逸周書。商誓解》,周武王召集殷商遺民搞訓話的時候,其中就包括了原殷商朝的太史和小史。也就是說,盤庚定都安陽之後,在商朝的中後期,咱們中國肯定就有史官存在了。史官最早的工作,就是負責往牛骨龜甲上雕刻占卜結果的人。那麼商朝為什麼又叫做殷朝呢?咱們曾經講了那麼多集的殷商曆史,還真的就沒講過,盤庚定都安陽之後為什麼又叫作殷?咱們在這兒給補上。商朝之所以稱作商,那是因為最早的封地,在滳水兩岸,故而稱商。而定都安陽之後為什麼要叫作殷呢?這個殷,實際上跟周成王為什麼叫作成,周康王為什麼叫作康,道理一樣,都是自號,自己給自己起了個名號,圖吉利。《廣雅·釋詁》曰:“殷,大也。”

好了,抓緊時間言歸正傳。既然典籍中,沒有周康王即位的時候也是小毛孩的表述,那麼至少多大繼位,史官才不會記載是個小毛孩子呢?《儀禮。士冠禮》說:“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與諸侯同,十二而冠。”

意思是說,諸侯以及天子的成人禮,要比正常人早很多,12歲就能及冠。也就是說,如果周康王繼位的時候,年齡若是超過了12歲,那麼史官就不會記載他是個孩子。而《左傳。襄公九年》中還有這樣的話:“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禮也。”

咱們講過N遍了,周文王13歲生了嫡長子伯邑考,15歲生了周武王。也就是說,周成王若是12歲那年,就已經制造出了周康王,那同樣也是合乎禮儀的。而若是低於12歲,未及冠就生孩子,那是不合乎禮儀的。而咱們還講過,周成王正是在12歲那年,及冠親政的。也就是說,周成王的12歲,加周康王的12歲,周成王至少得在位12年以上,而且那一年他就已經制造出了周康王,歷史上才會認定周康王繼位的時候,已經成年了。既然《古本竹書紀年》說“成康四十餘年不用刑措”,既然說周康王在位了26年,這個很明確。那麼40減去26,也就是說,周成王至少應該在位了14年以上,這才能合乎《古本竹書紀年》的那句話,對吧。總之,周成王壽命肯定不是很長,應該二十幾歲,不到三十歲就死了。所以周康王即位之後,給自己起了個自號叫作康王,祈禱自己能夠健健康康的,別像他爹那樣,多活幾年,十分好理解,對吧。呵呵,反正我就是這麼認為的,呵呵。

周康王即位的時候,年齡當然也不大,應該就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要知道,後來儒家興起之後,君主哪怕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兒,三綱五常,君權神授,也會讓臣下們對那個嬰兒發自內心的頂禮膜拜。但周康王時代可沒有三綱五常存在呀,那麼您說,對於當時那些實力雄厚的姬姓大族長們,無論是庶姬派,還是宗姬派,他們會怎麼看待這個孩子呢?呵呵,好在曾經那些跟著周文王周武王打天下的老臣們,當時還健在,所以周康王這一朝統治的還相當不錯,成績斐然。周康王時代有兩場十分重要的戰爭,第一場伐東夷;第二場是滅鬼方。伐東夷在前,滅鬼方在後,咱們現在開始講伐東夷。而透過講伐東夷,咱們要給出上一集咱們所說的周成王撥亂反正,三個代表事件的第一件,即周公姬旦死後,他的嫡長子明保,最終被免職了,提供證據。下面正式開始講周康王伐東夷。證明周康王時代的確發生過討伐東夷的青銅器,具我所知,現今有四件,我引用了其中的三件銘文。讀銘文的同時,咱們同時也梳理一下,我認為其中有價值的資訊。呵呵,又要讀金文了,頭疼,因為其中有好些字都不知道怎麼讀。不知道怎麼讀,那是因為大學問家沒告訴大家怎麼讀,而不是我偷懶不去查字典,呵呵。

銘文的大致意思是說,東夷反叛,規模很大,伯懋mào父奉命率領殷八師征討東夷。在這一年的十一月,作器之人名字叫速。速屬於是殷八師一支部隊中的的一個小軍官,跟隨著隊伍一起到海湄作戰。海湄的“湄”,是水草交接之地的意思。打完仗之後,部隊又回到了原駐地,牧。伯懋父遵照周康王的命令,賞賜給每一個跟隨自己出徵的人5個偶貝,速也得到了賞賜,於是就用這筆錢鑄造了這尊寶器。

這則銘文除了能夠證明周康王時代,的確發生過征討東夷族戰爭之外,我認為還提供了四條有價值的資訊,第一條、西周朝明確有殷八師;第二條、殷八師的領導人,當時是衛康叔。而咱們講過,衛康叔是周公姬旦所任命的東方諸侯伯長。當時的衛康叔年齡應該已經很大了,所以是他的兒子康伯懋掌軍。第三條、殷八師的駐地包括了牧。而這個牧,應該就是牧野之戰的那個牧。咱們講牧野之戰,發生在哪兒呀?牧野古戰場是在今天河南省鶴壁市的淇qí縣。自古以來,衛國的都城到底在哪兒,實際上太史公並沒有明確的說明白,《史記。衛康公世家》只是說:“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間故商墟。”而河、淇間故商墟,則通常被認為就是曾經商紂王的別都朝歌。總之,牧,距離衛國的都城肯定不遠。總之,作為東方諸侯伯長,衛國的境內駐紮有殷八師,呵呵。那麼西周朝曾經有多少軍隊呢?

咱們曾經講周武王滅商紂王時,說“六師未至,以銳兵克之於牧野。”-見於《呂氏春秋》

而這六個師,咱們通常都說成是“西六師”。而西六師這支軍隊,咱們講過,起家班底是,季歷幾十年驅逐戎狄所淬鍊出來的虎狼姬人;是在周文王羑里獲釋,明確反商之後,周文王依託於“鄉遂制度”而正式組建起來的常備軍。組建常備軍在當時是首創,商朝是沒有常備軍的,所以姬周的這支軍隊,戰鬥力十分的強悍。周人滅殷商之前,只有這六個師,一個師2500人,六個師一共一萬五千人。就是說,西六師的成員,至少起初,肯定都是來自於陝西各姬姓氏族。這支軍隊之中,起初是否包括姬人的姻親姜人,恐怕都未必,應該就是純粹的姬姓。而這支隊伍,則就是後來的歷代周王,王權的權威來源。後文我會講周穆王去見西王母,周穆王走到哪兒,都是帶著這支西六師。那麼為什麼叫作西六師呢?當時就叫做西六師。後文我還會講到周厲王時代的《禹鼎銘文》,在這兒咱們先引用一下:“。。。烏虖(呼)哀哉!用天降大喪下或(國)。。。王乃命西六、殷八曰:‘伐噩侯馭方,勿遺壽幼。’

對吧,在《禹鼎銘文》之中,西六追、殷八追,同時並列出現了,當時就叫做西六師和殷八師。說過N遍了,這個字,咱們姑且讀作“追”。

也就是說,西六師在原則上,起初就是由陝西的姬姓國人所組成的,所以叫作西六師,這支軍隊分作六堆部隊。而在黃河以東,對應的則是八堆軍隊,因為組成軍隊計程車兵,原來都是殷商遺民,所以叫殷八師。而咱們曾經講過,黃河以東的殷八師,締造者則就是周公姬旦。那麼何以見得殷八師就是由周公姬旦所締造的呢?咱們曾經讀過《尚書。洛誥》。《洛誥》講的是周成王還沒有親政之前,前往視察,周公姬旦的成周洛邑建築工地,這個時候的成周洛邑還沒有建設完畢。《洛誥》中有這樣的話:予惟乙卯,朝至於洛師。

按照時間排序,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洛師”字樣。這裡的洛,當然就是洛邑唄。而洛邑,成周也。咱們曾經還讀過《曶壺銘文》:更乃祖考作冢司土於成周八追

把《洛誥》和《曶壺銘文》兩項一對照,不能夠排除洛師就是成周八師的前身,對吧。而成周八師應該就是殷八師。咱們讀過《尚書。多士》,周公姬旦把原來殷商遺民們中的精英們,都給強行遷移到了成周洛邑。周公應該就是從這些殷商遺民之中,進行選拔,組成了軍隊。當時從河南東北部被遷到河南西部的殷商遺民,等於是顛沛流離,而成為了殷八師計程車兵,就有穩定吃飯的地方了,而且家屬肯定會得到關照,對吧;還有軍餉。所以原來的殷商青年們,應該是踴躍參加。而由洛師,最終擴充出來了8支軍隊,所以成周八師就是殷八師。但是一定需要注意的是,西六師是由姬姓國人組成的,他們是法理上的統治者。而殷八師最起碼,基層士兵們都是由殷商遺民所組成的,他們是法理上的被統治者。那麼由這些被統治者們所組成軍隊,陝西的姬人們不怕他們造反嗎?因此現在咱們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就是,周公姬旦為什麼要組建殷八師?

咱們通常自然的都會想,佔領了原來殷商的地盤,在那裡設定軍隊,這是加強統治的必然需要,對吧。但問題是,起初的殷八師,屬於什麼性質?咱們講《西周分封》,周公八個兒子,七人獲封,或在戰略節點,或在膏腴之地。而那個未獲封的,實際上繼承的則是周公姬旦在陝西宗周的封地,就是第二代周公。也就是說,周公八個兒子,實際上都是得到了極其好的安置。還是那句話,周公姬旦他的思想,要比周文王和周武王前衛。周文王、周武王他們的腦海中就是社稷之國,天下是虞舜時代統治氏族們的共同天下;而周公姬旦的腦海中,則已經模模糊糊的意識到了,天下應該是一個人的。因此很明顯,起初殷八師當時的主要軍官們,肯定都是周公姬旦的人。殷八師實際上就是周公姬旦的私人軍隊。而且我相信,曾經周公姬旦對組建完全聽命於他個人的軍隊,肯定是有著迫切願望的。因為周公打敗他三哥和四哥,平定武庚叛亂,拿下奄邑,變成了他的私人采邑魯國,靠的是什麼呀?當時靠的肯定是西六師。為什麼靠的是西六師呢?咱們講過《詩經。周頌。酌》:“於鑠shuò王師,。。。是用大介。我龍受之,蹻qiāo蹻王之造。載用有嗣,實維爾公允師。”

意思說的是,周武王把西六師借給了周公姬旦和召公奭,讓他們倆去徵大東,各自去打各自自己的采邑。在餞行的酒桌上,周公、召公一再表白,軍隊是大王您的,我們倆只是暫時指揮而已。而為什麼是由周公姬旦和召公奭,再加上姜太公,他們三個去徵大東呢?就是因為當時的周武王腦海中,沒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姜太公帶著自己的族兵去打屬於自己的地盤,這個很好理解。而召公奭則是姬姓大宗伯的兒子,即是庶姬派的代表,更是神權代表;而周公姬旦則是周武王最得力的兄弟,所以周武王把西六師借給了他們倆,讓他倆去徵大東,就是為了給他們倆各自謀福利。正因為是周公姬旦和召公奭徵大東,所以他倆是西周群臣之中,少有的,即在陝西宗周有封地,而又在原殷商邦畿有超大面積采邑的人。而徵大東還沒有結束,周武王就病危了,於是周公姬旦一個人跑回了陝西。也就是說,當時的西六師那就是掌握在周公姬旦和召公奭的手中的。所以周武王死了之後,周公與他三哥、四哥鬧內訌,要想完全調動西六師,周公就必須的得到召公的支援,所以《左傳·隱公五年》中才會有這樣的話,說“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而《尚書。君奭》的第一句則是怎麼說的呀:“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召公不說,周公作《君奭》。”

很明顯,曾經的周公和召公就是有過政治交易的,只是周公佔了上風厲害,召公認為他吃虧了。軍隊是一個政權的根本,對吧。就算今天的世界,任何國家的總統,往往同時也是軍隊的最高統帥。當時的周公,若是沒有召公奭這個盟友,他就不可能完全隨意的調動西六師,所以他才會跟召公奭有政治交易,是這個道理吧。所以周公姬旦平定叛亂之後,他當然要急不可耐的組建只聽命於他自己的軍隊。雖然周公姬旦到底是什麼時候具體僭越稱王的,並不詳知。但是,他手裡面若是沒有完全聽命於他的軍隊,他用什麼僭越稱王,他用什麼“帶天子之綬,戴天子之冠,負扆南面而朝諸侯。”-(見於漢。王充《論衡》)

最起碼周公他手裡面得有了洛師,他才能夠稱王,對吧。而正是因為周公手裡面已經有了完全只聽命於他個人的軍隊了,而這支軍隊的規模,最終擴充到了8個師,兩萬人,超過了西六師一萬五千人。再加上,周公手裡面畢竟還掌握著一部分西六師,所以召公奭等,也只能是忍氣吞聲,對吧,是這個道理吧?當週公姬旦手裡面有了完全只聽命於他個人的軍隊之後,那麼您說,他的侄子周成王會怎麼看他呢?周公姬旦與周成王的矛盾,有沒有可能會得到調和呢?而周公姬旦在河南大肆營建成周洛邑,天天嚷嚷著要遷都成周,那麼您說,陝西的各個姬姓氏族會不會著急呢? 呵呵,當然肯定會著急。因為東方諸侯們的貢賦是要先行透過洛邑,然後再轉送到陝西宗周的嘛。而貢賦只有到了陝西,那些姬姓各氏族們,無論是宗姬們,還是庶姬們,才能夠分得一杯羹,對吧。而豢養軍隊,當然得花錢,剛才咱們讀《小臣速簋銘文》,我說這則銘文向咱們提供了四條資訊,第一條、西周明確有殷八師;第二條、當時殷八師的領導人是衛國的國君;第三條、殷八師的駐地包括了牧。這三條,咱們這就算是討論完畢了。下面咱們討論所傳達的第四條重要的資訊,那就是錢的問題。咱們的儒家學者們從來都是言不及孔方,因為後世的儒者們他們往往不缺錢。為什麼不缺錢?因為他們若不是自己本身就是當官的,那就是他們的祖上曾經是當官的,所以他們不缺錢。滿口銅臭,是要表明自己是貪官嗎?呵呵。而財政問題,實際上在任何時代,同樣都是一個政權的核心問題。《小臣速簋銘文》說的很明白,周康王命令伯懋父賞賜給每一個跟隨他出徵的人五偶貝。小臣速簋嘛,這個人的名字叫作速,而小臣這個字樣,在青銅器銘文中經常都能夠看到。小臣,指的就是小官,職務很低的小官員。小臣速簋銘文講的很明白,打仗,那就得賞錢。而咱們曾經也讀過利簋銘文,不同樣也是說,牧野勝利之後,周武王賞賜給內史利很多金,內史利用那筆錢鑄造了利簋。我再給你讀一則打仗同樣需要賞錢的青銅器銘文,《旅鼎銘文》:

我說過,據我所知,反映周康王時代征伐東夷的青銅器一共發現了四件,而《旅鼎銘文》則就是我說的,其中的第二件。銘文的大致意思是說,鑄器的主人名字叫作旅,在東夷造反那年的十一月,召公奭駐蹕到了他所在的這支軍隊之中,召公賞賜給了旅十朋貝,旅用這筆錢鑄造了這個青銅器。對吧,打仗就得賞錢。現在回到咱們所討論的問題,那就是周公姬旦組建殷八師,他需不需要錢?當然得需要錢,對吧,呵呵。那麼錢從哪來?當然是東方諸侯們本應該晉獻給陝西宗周的貢賦,被周公姬旦給截留了唄。因此成周洛邑的存在,嚴重損害了陝西宗周的利益,所以周公姬旦死了之後,周成王為什麼要迅速整頓成周。咱們講過《尚書。君陳》:“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作《君陳》。”

剛才讀《小臣速簋銘文》告訴了咱們什麼呀?速所在的部隊,駐紮在牧。而牧,應該距離當時衛國的都城朝歌不遠,對吧。牧應該就相當於朝歌的郊區。也就說,西周朝的常備軍,當時按照常規,應該大部分都是駐紮在城外的,所以是“分正東郊成周”,應該就是君陳受命,率先去整頓成周附近的殷八師。因為只有掌控了殷八師,才能夠撤銷周公姬旦嫡長子明保的成周卿士職務,對吧,是這個道理吧?那麼何以見得周公死後,明保的職務就被撤銷了呢?現在咱們就給出這個證據。而這個證據,則就體現在周康王時代征伐東夷。小臣速簋銘文還告訴咱們了,周康王時代伐東夷,周康王命令伯懋mào父統帥殷八師,這一路應該是周軍的主力。而《旅鼎銘文》則告訴咱們了,這場戰爭,召公奭也坐鎮參與了。而實際上,當時周王朝還有另外兩路大軍,一路由溓lián公指揮,證據見於“雪鼎銘文”,因為那則銘文沒有再提供其他的資訊,所以我就不讀了。而另外一路的周朝軍隊,那就是魯侯伯禽率領他的子民,受命伐“東國”。而這個魯候伯禽,則就是咱們所說的,周公死後,嫡長子明保便被撤銷職務的證據。也就是說,魯候伯禽就是明保。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尚書中有一篇《費誓》,其文如下:

魯侯伯禽宅曲阜,徐、夷並興,東郊不開。作《費誓》。

公曰:“嗟!人無譁,聽命。徂茲淮夷、徐戎並興。善乃甲冑,敿乃幹,無敢不弔!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敢不善!今惟淫舍牿牛馬,杜乃擭,敜乃□,無敢傷牿。牿之傷,汝則有常刑!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復之,我商賚汝。乃越逐不復,汝則有常刑!無敢寇攘,逾垣牆,竊馬牛,誘臣妾,汝則有常刑!

甲戌,我惟徵徐戎。峙乃糗糧,無敢不逮,汝則有大刑!魯人三郊三遂,峙乃楨幹。甲戌,我惟築,無敢不供,汝則有無餘刑,非殺。魯人三郊三遂,峙乃芻茭,無敢不多,汝則有大刑!

咱們初略的翻譯一下是什麼意思:魯侯伯禽說,“喂!你們大家不要喧譁,現在聽我的命令。淮夷、徐戎現在作亂。你們回去,好好拾掇好你們的頭盔和軍裝,不許不好!準備好你們的弓箭,鍛造好你們的戈矛,磨利你們的鋒刃,不許不好!拴束好圈中的牛馬;拆掉捕獸的機關,填塞捕獸的陷阱,以免傷害到戰馬。如果傷害了拉戰車的馬匹,你們就要受到刑罰!牛馬如果走失了,男女奴僕如果逃跑了,你們也不許離開隊伍去追趕。得到者,要恭敬的送還給原主人,我會賞賜你們。如果你們擅自離開隊伍去追趕,你們就要受到刑罰!不許搶奪劫掠,不許翻越圍牆偷盜馬牛,不許引誘別人的妻妾,如果發生,你們要受到刑罰!甲戌日這天,咱們要開始征伐徐戎。準備好你們的乾糧,不許點名不到,如果點名不到,就要受到死刑!我們魯國三郊三遂的人,要準備你們的築牆工具。甲戌日這天,我們要修築營壘,不許不供給,如果不供給,將會受到終身不釋放的刑罰,只是不殺頭。我們魯國三郊三遂的人,要準備好喂牲口的草料,不許不夠,如果不夠,就要受到死刑!”

《尚書。費誓》明確說明白了魯國第一代候伯禽,的確參加過伐東夷,對吧。而王國維先生的《疏證》說,魯候伯禽薨於周康王十九年,因此《費誓》所說的,就是周康王時代的討伐東夷。而咱們曾經講周公姬旦東征,“淮夷、徐戎及商奄又叛。。。”-(見於《帝王世紀》)。周公東征打的就是淮夷、徐夷和商奄,而《尚書。費誓》說的很明白,這一次周康王時代的東夷反叛,依舊還是淮夷、徐夷。也就是說,周公曾經的東征,就是把奄給滅了,把奄邑給奪了過來,成為了他的采邑魯國的都城曲阜,而已。周公當時根本就沒有做到除惡務盡。因為打仗是需要消耗實力的嘛,所以說周公姬旦這個人那就是有私心的。《尚書。費誓》說明白了,魯候伯禽的確參加過周康王時代的討伐東夷。而歷史上,還出土過一個“魯侯尊”,其銘文如下:隹王令明公遣三族伐東國,才,魯侯又工(功),用作旅彝。

注意關鍵詞,“王令明公”。明公就是明保,明是名字,保是尊號。“令彝銘文”告訴咱們了,明保是周公姬旦的嫡長子,擔任過成周洛邑的卿士寮卿士。而咱們曾經講《五爵迷雲》時講過,但凡擔任過周朝的卿士,都會被尊稱為“公”。明公就是明保,這對吧?而再把《尚書。費誓》和《魯侯尊銘文》一對照,明保明確就是魯國的第一代魯候伯禽,這對吧?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周公姬旦死後,周成王派君陳第一次分正成周就是衝著明保去的。雖然咱們不明確,明保到底是在周成王時代被撤職的,還是在周康王時代被撤職的。但是撤職明保擔任成周卿士這件事兒,絕對不可能是一拍大腿就能完成的,對吧?因為殷八師實際上是周公姬旦的私人軍隊嘛,周公死了,明保自然就要接管這支軍隊。明保手裡有兵,所以要想撤銷明保的職務,絕對不可能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所以《尚書。君陳》說周成王時代“分正東郊成周”。而《尚書。畢命》則說: 康王命作冊畢,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也就是說,剔除成周這個毒瘤,是兩代周王,花了長期了,艱辛的過程,背後肯定做了很多的工作。後來的事兒咱們都知道了,畢功高前往成周後,原成周的卿士寮被撤銷了。這個時候,明保肯定是回他的魯國,當他的首任魯候伯禽去了,對吧。成周原來的政府機構,從此以後,下屬於陝西宗周的太史寮。因此《尚書。畢命》之中所說的“分居里”,應該指的是畢功高重新設定成周洛邑的政府機構。

剷除周公姬旦遺留下來的勢力,是王權現實的需要,否者的話,宗周有卿士寮,成周洛邑還有卿士寮,而東方諸侯的貢賦則是需要先透過成周再轉往宗周的,因此必須得撤銷掉成周的卿士寮,否者的話,形成兩個政權了。但是您別忘了,周公姬旦可是有八個兒子呀,不僅在東方有魯國、邢國這樣重要的國家。而且在陝西,歷代新的周公,在宗周諸多姬姓氏族中,當然,依舊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歷史上著名的國人暴動,那就是當時的那任周公攛掇起來的,所以《史記。周本紀》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剷除周公姬旦遺存勢力,即是現實的王權需要,也是周成王、周康王情感上的需要。但是咱們講過,同姓於宗廟,同宗於祖廟,同族於禰廟。周公姬旦是他那一族的祖宗,而周公姬旦的牌位同樣也要放入,供奉著公亶父、季歷、姬昌的姬姓正宗派的祖廟之中的。但要注意,周文王的諸多庶子們,與周文王的嫡子們那可是有差別的,因此周文王的庶子們同樣也要劃入庶姬派。咱們中國人是情感族群,自古就不像戎狄那樣只專注於經濟利益。因此當情感因素摻和進來之後,再分明的經濟問題,也會變得複雜起來。所以我說,是以周公後裔為代表的宗姬派。

周公姬旦所遺留下來的勢力那是不可能頃刻之間就被消弭殆盡的。所以是歷經了兩代周王的艱辛,這才完成了歷史使命。而要想壓制宗姬派,那就得重用庶姬派。咱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周成王第一次分正成周的時候,歷史上既沒有記載周成王是前往宗周豐京釋出命令,更沒有記載周成王是走著走,前往豐京的。而周康王任命畢功高去成周,不僅是在豐京釋出命令的,而且還是走著去的。而這種走著去,除了說明重視這件事兒之外,表達虔誠之外,其中還有沒有其他的政治考量呢?還需要注意一點的是,即後來成周的政府機構,可是下屬於宗周的太史寮,而這,就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什麼嚴重問題呢?呵呵,咱們先講講西周太史寮的職責。楊寬先生把西周太史寮的職責總結如下:禮制、冊命、制祿、圖籍、記錄歷史、祭祀、占卜、天文、曆法、耕作等等。

太史寮的長官叫作太史,而對於太史,楊寬先生的原話是:“太史可以說是周王的秘書長,同時又是歷史家、天文學家、宗教家。”同時楊寬先生還引證了《禮記。曲禮》:“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太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楊寬先生原話還說:“這些官職雖然是後人記述,但是來源比較原始。把‘六大’稱為‘天官’,看做神職,是有來歷的。”

楊寬先生的意思很明確,說西周太史寮下屬的官員們,起初就是來自於祭司階層。下面咱們就具體的看看《禮記。曲禮》中的這六大天官,他們具體都管什麼?楊寬先生說他們是來自於神職,有沒有道理。第一個大宰,大宰就是太宰。太宰咱們講過,是總管周王室家務事的,這個看不出神性,對吧,呵呵。下一個大宗,而大宗則就是咱們講過的大宗伯,《周禮。春官。大宗伯》說:“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

大宗伯這就是曾經的首席大祭司,對吧;太史,這個不用講,太史寮的長官;大祝,按照《周禮》的說法,他是大宗伯的下屬,那麼具體主管什麼的呢?《周禮》說:“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貞。”

就是說,大祝也是一個祭司,這對吧。下一個。大士,晉朝杜預曰:“大士,治獄官也。”那麼什麼是治獄官?實際上,這個“士”咱們講過,舜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軌,汝作士。”-(見於《史記。五帝本紀》)

就是說, “士”,可以理解為今天的紀委書記,是管幹部的。曾經的幹部都是氏族的大族長,認定氏族族長們這些大人物有沒有罪,起初當然得用神來作說辭,對吧,所以大士同樣也是具有神性的;大卜,這不用講,主管占卜的。您看,楊寬先生說這些職務,起初都是來至於神職,是有道理的,對吧。而咱們講過N次了,周王為什麼只能稱王,而不能稱帝?因為姬人起初主管祭祀的是大宗伯。而大宗伯來自於哪兒,來自於庶姬。因此周康王任命畢功高前往成周整頓的那一天,周康王之所以要從鎬京走到豐京,不能夠排除,其中就是包含有向庶姬派秀恩愛的因素。而原成周政府機構,下屬於庶姬派所掌控的太史寮之後,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那就東方諸侯們的稅賦,從此之後,就可以直接劃到宗周姬姓宗氏們的手中了,周天子的財政管理權被削弱了。正因為如此,周康王時代,那些老臣們畢竟還健在,王室與宗氏之間還好溝通。而周康王死後,從他兒子周昭王開始,與姬姓宗氏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了。西周朝政治環境開始發生了改變,因為周昭王為了抗衡庶姬派,他啟用了宗姬派。這一集咱們就到這兒,沒有講完。咱們說周康王時代發動了兩場戰爭,咱們只講了討伐東夷,還沒講翦滅鬼方。不過若把翦滅鬼方也講完了的話,那麼這一集也就太長了,所以咱們把滅鬼方放到下一集再講,歡迎收看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