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皇位的更替下看元代的伊克昭盟地區的現實意義

元朝蒙古統治者為爭奪皇位繼承權曾不斷髮生殘酷的鬥爭,隨著皇位的頻繁更替,察罕腦兒這塊地方也就由於前一個領主的失敗轉入鬥爭勝利者的手中。

01

封建領有權的交相更替

大德十一年(1307),元成宗死,無子,成宗卜魯罕皇后伯要真氏謀立安西王阿難答,而由她臨朝稱制。成宗侄愛育黎拔力八達(成宗次兄答刺麻八刺子)與部分宗王,大臣勾結,自懷州人大都,廢皇后伯要真氏,執安西王阿難答等,賜死,迎立其兄懷寧王海山為帝,是為武宗。

武宗即位,立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立詹事院“備左右輔翼太子之任。”武宗為了酬答其弟推戴,把安西王的版賦全部賜給詹事院。置都管府,由籤詹事院事察罕領之當然,察罕腦兒也於這時由阿難答轉到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封地之中。

至大四年(1311),武宗死,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又將自己從安西王那裡得到封地和人戶轉給了他的皇后阿納納失裡。仁宗還在作皇太子時,其妃就已經有一個“怯憐口都總管府”,至大三年(1310)十一月改為典內司。

仁宗即位後改為典內院。皇慶二年(1313),於冊封阿納納失裡為皇后的同時,改典內院為中政院。中政院的職能是“掌中宮財賦營造供給並番衛之士湯沐之邑。”而前述的“管領六盤山等處怯伶口民匠都提舉司”

正好屬於中政院,當然它和它屬下的察罕腦兒等處長官司和提領所這時無疑是皇后中宮的秋產。

《百官志》在這個都提舉司下還說:“至大四年(1311)始置。國初未有官署,賦無所稱復遣使核實,始著為籍,設司以領之。”說明這個機構的建立和賦戶的清理,正是與仁宗即位後將這些領地賜給他的皇后一事是有關聯的。

《元史·百官念》“管領本役下大都等路怯憐口民匠都總管府”項下還載:“國初,招集怯憐口、哈赤、民匠一千一百餘戶。中統元年(1260)立總管府。掌戶口、錢帛、差發等事。至元九年(1272)撥隸安西王位下。皇慶元年(1312)又屬公主皇后位下。”這也證明仁宗將得之於安西王的“版賦”轉給了阿納納失裡皇后。

阿納納失裡皇后於英宗即位前已死,可能安西王的故領地連同察罕腦兒在內又轉到武宗、仁宗母答已的徽政院。至治三年(1323)她死後,徽政院亦罷,同時提到將其所屬“快憐口及人匠總管府隸陝西行中書省”,“降開成路為州”。

這些機構和地名,似乎就是指與前面同察罕腦兒並提的安西王領地和人戶集中的地方。

就在至治三年八月,英宗因大臣發動混亂被殺死,成宗兄甘麻刺子也孫鐵木兒繼位,這就是泰定帝。新的統治者取得政權後,即於泰定元年(1324)三月派遣湘寧王八刺失裡出鎮察罕腦兒。三年正月遷鎮兀魯思部。同年六月,又命“出鎮阿難答之地。”四年三月,再命“八刺失裡出鎮察罕腦兒。

八刺失裡是湘寧王迭裡哥兒不花之子。迭裡哥兒不花是晉王甘麻刺第三子,泰定帝也孫鐵木兒之弟。這就是說,八刺失裡是泰定帝的親侄兒。泰定帝即位後,即令他襲封湘寧王。次年,受命出鎮察罕

腦兒

在《泰定帝紀》中泰定帝賞賜八刺失裡的記載很多,為數極大,當時其地位是一般諸王所不能比擬的。泰定帝讓自己的近親出鎮這裡,也可說明察竿腦兒地位的重要。

這時,察罕腦兒不但成為湘寧王的封建領地,甚至行政管理權也交給了他的

王傅

府。

泰定帝死後,他的近屬擁太子稱帝於上都。而答刺麻八刺系的擁護者卻於大都發動混亂,支援元武宗二子(後來的明宗、文宗)奪取帝位。

封建統治集團雙方發生了激烈的軍事衝突。

鎮守察罕腦兒的湘寧王八刺失裡當然是文持上都方面的,天曆元年(1328)冬十月,發兵大舉進攻冀寧(今太原),冀寧路的守兵和大都派來的援兵都被擊敗,冀寧城也被攻下。同月中,上都兵敗,八刺失裡兵敗被俘,上都派全面失敗。

大都派擁立武宗次子圖帖睦爾稱帝,是為文宗。文宗奪得政權以後,採取封建統治者一慣的手段,大肆荔除政敵。就在八刺失裡被俘的這月裡。“復立察罕腦兒宣慰司”,當然八刺失裡的湘寧王王傅府及其對察罕腦兒的領有權也取消了。

文宗時(1328——1332),察罕腦兒的情況不甚清楚,很可能其版賦是屬於卜答失裡呈後的中政院。至順三年,文宗死,卜答失裡皇后立其侄明宗子懿磷質班為帝,是為寧宗。十月,寧宗為答失裡“立徽政、中政二院。”同年寧宗死,卜答失裡又立寧宗庶兄妥歡貼睦爾為帝,即元順帝。

順帝於元統元年(1333)冬十月,“詔以察罕腦兒宣慰司人民止令應當院差發。”

這就明確了察罕腦兒宣慰司轄境人民所出的左發,元朝朝廷概不過問,全部歸卜答失裡的徽政院“自有”。

至元六年(1340)順帝削去卜答失裡的太皇太后尊號,徒置東安州,隨即被處死。此後,元世祖七子奧魯赤后王豫王阿刺忒納失裡出鎮陝西。至正十八年(1248),令他徙居察罕

腦兒

。不久,又遷六盤山。至正十九年,(1359)七月,順帝“從皇后奇氏請”,“以察罕腦兒宣慰司之地屬資正院,有司母得差佔”。資正院是去掌順帝皇后財賦的機構,從此以後察罕腦兒又成了皇后奇氏的私產。

02

軍事行政重鎮——察罕腦兒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和行樞密院

在安西王時代,元朝朝廷看來在察罕腦兒並沒有設定州縣或其它行政機構。

武宗將察罕腦幾等地的“版賦”轉賜給愛育黎拔力八達後,又於至大三年(1310)九月“立宣慰司都元帥府於察罕腦兒之地。”泰定帝時,湘寧王八刺失裡出鎮察罕腦兒,地方行政也由王傅府管理,所以一度罷了宣慰司。

文宗發動混亂成功並俘獲八刺失裡,馬上就取消了湘寧王八刺失裡的王傅府,又重新在這裡恢復了察罕腦兒宣慰司。

宣慰使司,共有六道,都設在內地。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共有八府,其中有“察罕腦兒等〔處〕”在內,其餘都設在廣東、雲南,廣西、福建、貴州等邊遠地區。宣慰使司是僅低於行省的一級行政機構,其轄境不會太小,也許相當於今天的伊克昭盟。而且它還兼管“邊睡軍旅之事”的都元帥府,

可見察罕腦兒在元朝有其軍事上的重要性

至正二十七年(1367)八月,元朝又立行樞密院於“阿難答祭罕腦兒”,命陝西行省左丞相禿魯兼知行樞密院事。這時距元亡已只有一年,農民大起義已在全國許多地區摧垮了元王朝的統治。元王朝為繼續掙扎,任命行省左巫相設行樞密院坐鎮此地,

可見當時以伊察罕腦為中心的伊克昭盟地區是蒙古軍隊屯駐的重要基地,所以才採取了這樣的重大戰略措施

元順帝被逐出北京後,洪武二年(1369),明將徐達、湯和等自河南進兵陝西,越過六盤山,平定關隴等地。次年,明軍又敗元將擴廓鐵木兒於定西,定寧夏。蒙軍皆敗逃察罕腦兒,湯和等軍回師東進,大戰於察罕腦兒,俘虜元猛將虎陳,擄獲馬、牛、羊十餘萬。

從元軍最後集中於察罕腦兒和當地牲畜之多來看,也證實了這裡是一個重要戰略地區。

元軍遭到這次沉重打擊後,從此冉也不能組織有力的抵抗,接著明軍就順利地攻佔了東勝、大同、宣府等地。最後將元朝殘餘勢力驅往漠北。

03

明清關於察罕腦兒廢墟的記載及其今地的位置

察罕腦兒在明代可能還大部儲存,所以永樂中寧夏總兵柳升曾請求修復。景泰中,石亨也曾請求移寧塞營於此。說明察罕腦兒城那時還可利用為防止韃南侵的前據哨點。

清道光二十五(1845),陝西懷遠縣(今橫山)知縣何丙勳曾親自考察過該縣城“正西九十里”的白土一城。據他描寫,這古城的鼓樓、鐘樓及其它建築物的遺址尚存,甚至“其鐘樓尚堪上去,高約十餘丈,白土築成,雞籠頂式大廈一間,半間已坍,半間掛鐘,屋頂形跡宛然。

屋外飛簷八層,插椽孔穴層層可數,穴中尚有松椽三四撅,聞椽之長出者悉為靴子揉升拔用。”他以“遍詢老民,金稱此城

外,懷邑草地並無另有城基”為理由,斷言此城為夏統萬城。

1843年榆林人楊江也曾去“專馬走視”,他也說“遍訪〔伊克盟昭〕七旗之地,俱言止此一城可觀,餘皆坍廢雲。”所以他也肯定:“相度形勢

紀載夏州適相符合,且為西夏發跡之所,竟可無疑。”這種推論,為當時的歷史地理學家徐松(當時的榆林知府)、張穆所肯定,所以後人深信不疑。

在目前能看到的歷史地圖,地名大辭典中普遍接受這一看法,甚至還有此城照片作為統萬城遺址展覽在歷史博物館中。

我認為,以上推論是靠不住的。首先,赫連勃勃的統萬城和後來的夏州,距十九世紀中已有一千八百年,不可能儲存這麼完好。

而察罕腦兒城直至明初還是據兵要地,以後棄置沙荒之地。由於它的時期較晚,儲存較好,所以明朝的將軍才一再提出修復它以為御邊之用。何丙勳等人所見伊克昭盟“七旗之地”“止此一城可觀”的古城只能是察罕腦兒城。

04

結語

由此可見,察罕腦兒城就是橫山縣正西九十里今烏審旗境內的古城。統萬城和夏州應據明人地圖往此以西尋找。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