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臥底刺殺設專門機構……揭秘三國亂世的真實諜戰

《風起隴西》劇照

近日,由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風起隴西》正在熱播,劇中以諸葛亮北伐為背景,魏蜀兩國展開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諜報暗戰,真相撲朔迷離。劇中的主要人物和情節雖然是虛構的,但它所描寫的情報戰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據史料記載,早在夏朝時就出現了最早的間諜“女艾”,她幫助少康復興夏朝,刺殺了勁敵澆。《孫子兵法》中專門列有《用間篇》,將情報戰作為軍事作戰中的重要手段,“無所不用間也”。

三國是天下紛爭、奇謀迭現、英雄輩出的大時代,也是諜戰的“黃金時代”。《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載劉纂語:“譎詐相雄,有自來矣。若其有闕,庸可棄乎?宜遣間諜,以觀其勢。”明確指出在採取軍事攻伐前,要先派遣間諜探查敵軍虛實,蒐集軍事情報。

然而,由於諜戰的隱秘屬性,史書中對其鮮少提及。但從記載三國曆史的權威史書《三國志》中,我們還是能夠窺見一絲三國曆史上真實諜戰的血雨腥風。

曹魏間諜臥底東吳,至死沒有供出同夥

三國曆史中最為傳奇的間諜,莫過魏諜隱蕃。

230年,正是魏蜀吳三足鼎立之時,年僅22歲的青州人隱蕃從曹魏南下歸吳,成為吳主孫權的座上賓。隱蕃口才很好,談及天下形勢頭頭是道,孫權對他很欣賞,打算重用。身邊的親信胡綜提醒孫權,說這個隱蕃只是一個像東方朔、禰衡這樣的巧辯之士,不見得有真才實學。但孫權沒有聽他的,依舊讓隱蕃擔任了廷尉監。

實際上,隱蕃的真實身份是魏明帝曹叡派往東吳臥底的間諜,他的任務就是在吳國擔任高官,離間大臣之間的關係。“隱蕃”這個名字甚至都可能是一個化名,寓意“隱藏於藩國”。

隱蕃擔任廷尉監後,迅速展開了活動,在東吳廣泛交結各類名士,編織關係網。比如,隱蕃將籠絡的物件集中在東吳政壇比較邊緣的蜀漢降臣身上,他的上司廷尉郝普就與他來往密切,盛讚他有“王佐之才”。太常潘濬之子潘翥不僅與他交好,還經常饋贈他金錢。此外,孫權的女婿左將軍朱據、衛將軍全琮都與他“傾心敬待”。眾人見此情形,也爭相與隱蕃交往,一時間隱蕃的府邸“常車馬雲集,賓客盈堂”。

然而僅僅一年的時間,隱蕃就暴露了。暴露的原因是東吳對曹魏實施了情報戰,派中郎將孫布詐降,誘引魏將王淩,並設下包圍圈準備伏擊魏軍。隱蕃為了向王淩示警,提前行動,但事機洩露被捕。王淩察覺異常,及時退兵,避免了一場慘敗。隱蕃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拯救了魏軍。

隱蕃被捕後,面對酷刑不為所屈。孫權親自提審他,要他供出同夥,隱蕃卻說,“孫君,丈夫圖事,豈有無伴?烈士死,不足相牽耳”,之後從容赴死。隱蕃至死也沒有供出同夥,堪稱一名忠誠的諜報人員。

隱蕃的死也在東吳帶來了漣漪效應,郝普被逼自殺,朱據遭到禁錮,孫權對大臣們越來越多疑,以至於釀成了孫權晚年一系列政治內鬥,東吳的國力也就此衰落。

蜀漢刺殺案,幕後主使究竟是誰

春秋戰國時期,刺客曾經盛極一時,但在西漢抑制遊俠的措施之後,刺客一度銷聲匿跡。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戰爭頻仍,刺客又重新活躍,他們往往與間諜合二為一,以潛伏滲透的方式進入敵營,伺機刺殺。

蜀漢延熙十六年(253)正月初一,漢壽(今四川廣元)城內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歡度新年。與此同時,執掌蜀漢軍政大權的大將軍費禕正在舉辦歲首大會,大擺筵席。酒過三巡,眾人喝得都有些醉意,費禕也面露紅光,迷迷糊糊之中,他看見左將軍郭循(一作郭脩)走近前來。費禕正欲端起酒杯與他對飲,不料郭循突然面露殺機,手執一把匕首,徑直刺向費禕胸口。費禕當即喪命,郭循也被趕來的衛兵所殺,這就是蜀漢政壇神秘莫測的費禕遇刺案。

說它神秘莫測,是因為這場刺殺案的幕後主使一直不明。刺客郭循原是曹魏西平的一員將領,姜維攻打西平,將他俘虜,他就順勢歸降了蜀漢,並且一路做到了左將軍。但實際上,郭循是曹魏派來潛伏在蜀漢的間諜。

郭循最初的目標是想刺殺蜀後主劉禪,但他發現劉禪很難接近,刺殺難度太高,於是更換了目標,刺殺了當時蜀漢的實際主政者、諸葛亮臨終欽定的“接班人”費禕。郭循死後,曹魏方面還發布了一條詔令,稱讚郭循“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並追諡他為威侯,重賞其家人。

從表面上看,郭循行刺的幕後主使似乎就是曹魏,但其動機匪夷所思。因為當時,蜀漢內部正在圍繞是否北伐進行激烈的爭論。姜維是主戰派,他一心想效仿諸葛亮,重啟北伐。而費禕是主和派,他認為如今眾人的能力都不及諸葛亮,北伐只會徒勞無功,不如保境安民。每次姜維出兵,費禕就在後方“裁製不從”,將姜維的兵力限制在僅有萬人。費禕一死,姜維沒有掣肘,立即發動了對曹魏的大規模進攻。郭循的刺殺行為如果是曹魏指使,豈不是搬石砸腳?

因此,這場由曹魏叛將所引發的刺殺案就變得迷霧重重,有人猜測是姜維利用他殺死費禕,除掉政敵,還有人猜測是劉禪在幕後主導了這場戲,意在防止出現權臣專政的局面。馬伯庸小說《街亭》在此基礎上還開了個腦洞,寫成馬謖在逃亡後用郭循的名字潛回蜀漢,刺殺費禕,完成了自己的復仇。總之,這起刺殺案因為史料缺乏,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文字筆跡裡的情報戰

諜戰劇中的許多情報都是透過文字密語來傳遞的,而在三國時期,人們已經熟練地從文字筆跡中破解謎團,透過文字筆跡來展開情報戰。

曹操手下有一個學識淵博的人叫國淵,曹操讓他擔任魏郡太守。當時曹操剛統治河北,有一些反對勢力寫了篇文章誹謗朝政,在社會中廣為流傳,影響很壞。但因為文章是匿名,查不到源頭,曹操便委派國淵處理此事。

國淵拿到這篇文章仔細分析,發現作者在行文中經常引用東漢文學家張衡所作的《二京賦》,於是心生一計。他找來三個情報人員假扮學子,讓他們去城內拜師求學,尤其是尋找精通《二京賦》的人求教。

不久,這三人果然找到了能教《二京賦》的老師,並且按照國淵的要求,帶回來老師的書信作為學習的憑證。國淵將幾封書信和誹謗文章比對,發現其中一人的字跡和誹謗文章如出一轍,於是立即將那人抓來審問,果然就是這篇文章的作者。

此外,大書法家鍾繇之子鍾會,還曾經憑藉自己高超的書法造詣,模仿敵將親屬的筆跡撰寫勸降書,成功策反敵將,為司馬昭平定淮南叛亂立了大功。

中國古代專門的情報機構始自三國

作為三國時期一流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曹操十分重視情報工作。他在自己的丞相府府官體系中專門設立了“校事”一職,其任務就是為曹操充當耳目,刺探臣子的言行,獲取情報。

曹操用盧洪、趙達二人擔任校事,他們憑藉手中的權力,經常惡意構陷官員,製造了不少冤假錯案。《魏略》載:“故於時軍中為之語曰:‘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

盧洪、趙達的所作所為引發了朝臣極大的怨言。曹操為了平息眾怒,卸磨殺驢,處死了二人。但到了曹丕時期,校事的權力更重,校事劉慈在數年之間,“舉吏民奸罪以萬數”。後來在朝臣的強烈反對之下,曹魏才罷除了校事一職。

然而在東吳,孫權對曹操有樣學樣,仿效校事制度設立了中書典校事,由酷吏呂壹負責,監視群臣,彈劾官員,讓東吳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史載呂壹“性苛慘,用法深刻”,連太子孫登都多次上諫,請求罷免。最終在朝臣的壓力下,孫權不得不處死呂壹來安撫群臣。湖南長沙走馬樓出土的三國吳簡中,編號1296的簡牘就發現了“中書典校事呂壹”字樣。

此外,東吳還有名為“察戰”的間諜,直接隸屬皇帝,吳末帝孫皓時期,民間有謠傳孫皓叔父、章安侯孫奮當立為帝。孫皓派察戰帶著毒藥,將孫奮及其五子全部毒死,手段極其殘忍。

學者豐建泉等認為:“從三國的校事設定來看,已具有間諜機構成熟、組織編制固定、人員配備完善、領屬關係明確和情報任務專業等特徵。因此,中國古代專門的情報機構當始自三國。”

(作者系文史作家,著有《亂世來鴻:書信裡的三國往事》《列族的紛爭:三國豪門世家的政治博弈》等)

成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