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河南:盾構機挺起先進製造業“脊樑”

央廣網鄭州12月8日訊息(記者 張惟一)“月掘進超1000米!創下泥水盾構施工紀錄。”12月2日,遠在境外的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盾構穿越工程,傳來一則喜訊:我國自行研製的“暢通號”盾構機在今年11月份累計掘進1003。5米,創造了泥水盾構機單月掘進里程世界紀錄。

盾構機,全名盾構隧道掘進機,是現代隧道施工的高階裝備,被譽為“工程機械之王”。“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龍,入地有盾構”,如今,國產盾構機從無到有,一步步從中國製造發展為中國“智造”,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又一“大國重器”。

而這份成果的背後,有一份來自河南的“智造”支援——總部位於河南鄭州的中國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裝備集團”),近年來不斷搶佔世界掘進機技術制高點,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局面,提升我國裝備製造業水平發揮巨大作用。

中鐵裝備集團研發的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央廣網發 孫凱迪攝)

打破“洋盾構”神話,拉開國產盾構序幕

“由於不掌握核心技術,我國盾構曾長期依賴進口,處處掣肘。”12月3日,中鐵裝備集團重大專項研究院院長、高階工程師李建斌,向記者娓娓道來國產盾構機的發展歷程。

1997年,為建設西康鐵路秦嶺隧道,我國花費3億元從德國購買了一臺全斷面硬巖掘進機,這是我國鐵路隧道施工中第一次使用現代化的大型隧道施工裝置,它的高效率讓當時還在依靠傳統人工方法施工的隧道建設者們大吃一驚。

但是由於國外公司掌握著核心技術和整合技術,國內的施工方只能高價買單。高昂的成本、鬧心的售後服務讓中國在盾構的應用上處處受制於人,自主研發國產盾構機,成為擺在我國面前的迫切需要。“我們為什麼不能造自己的盾構機呢?”這成了李建斌當時最大的執念。

2001年,盾構關鍵技術被列入“863計劃”專案,國家決定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盾構國產化,為此中國中鐵集團組建了盾構研發專案部,而這正是中鐵裝備集團的雛形。2002年,一支由李建斌等18人組成的“盾構夢之隊”正式投入到盾構研發的緊張工作之中,開啟了中國盾構研發的新徵程。

李建斌與自己參與研發的盾構機合影(央廣網發 孫凱迪攝)

“使用盾構機和研製盾構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在研發之初,技術團隊完全是在盲區裡摸著石頭過河。”李建斌說,在科技部等部門的支援下,他帶領盾構研發團隊,與浙江大學等開展“產學研”合作,從基本原理的技術鏈層面,到實際應用的產業鏈層面,從零開始,協同作戰,逐步攻克機械、力學、液壓、電氣等數十個技術領域難題。

透過技術攻關,2008年,中國第一臺複合式盾構機“中國中鐵一號”橫空出世。2009年6月8日,該盾構機首戰告捷,在天津地鐵三號線營和右線區間順利貫通,施工實際沉降控制在3毫米以內,一舉打破了“洋盾構”的神話,國產盾構的優秀表現在實踐中得到檢驗。

同年,中鐵裝備集團在鄭州建立了國內最大盾構研發製造基地,拉開了中國盾構產業化的序幕。

“十四五”時期,河南製造業將邁向中高階

近幾年,中鐵裝備集團發展飛速,先後研製出世界首臺馬蹄形盾構機、世界最大斷面矩形盾構機、世界最大直徑硬巖掘進機等一系列創新產品,盾構機訂單累計1300多臺,市場佔有率連續八年國內第一,連續三年產銷量世界第一。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中鐵裝備集團更是成績斐然:3月31日,世界最小直徑常壓刀盤盾構機“暢通號”下線;6月4日,世界首臺大直徑(9。53米)超小轉彎TBM“撫寧號”下線;9月14日,國產首臺高原高寒大直徑硬巖掘進機“雪域先鋒號”始發……

國產首臺高原高寒大直徑硬巖掘進機在鄭州下線(央廣網發 孫凱迪攝)

窺一斑而知全豹,中鐵裝備集團的發展歷程是河南近年來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目前,河南已形成以裝備製造、食品製造、新型材料製造、電子製造、汽車製造5大主導產業為重點,以冶金、建材、化工、輕紡4大傳統產業為支撐,以智慧製造裝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和新能源裝備、新一代資訊科技4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的“544”現代化工業體系。

“十四五”時期,河南將堅持把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要素鏈、制度鏈深度耦合,努力在國內大迴圈和國內國際雙迴圈中成為關鍵環、邁向中高階。

今年1月的河南“兩會”上,河南“十四五”製造業發展目標就已定調:透過5年努力,推動河南製造向河南創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質量、河南產品向河南品牌轉變,全面挺起先進製造業“脊樑”……

前不久,中鐵裝備榮獲中國質量領域最高獎——中國質量獎,這是河南省首家獲得這項榮譽的企業。“這份榮譽既是鼓勵,更是動力。中鐵裝備將緊盯隧道掘進機技術創新,始終堅持讓產品和服務保持領先,在地下工程建設領域,為國內提供河南‘智造’, 為世界提供中國‘智造’!”李建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