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盤龍城遺址發掘面積可能不到2%丨沿著長江讀懂中國——湖北千里長江行

盤龍城,長江流域早期青銅文明的中心,也是武漢城市之根。

7月18日上午,由學生及家長、媒體記者、大學教授等組成的 “沿著長江讀懂中國——湖北千里長江行”武漢段探訪團,首站來到這裡,實地探訪這座有著3500年曆史的商代遺址。

武漢盤龍城遺址保護範圍為3。95平方公里。如果從高空俯瞰,位於府河與盤龍湖之畔的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就像一塊巨大的翡翠,被靜靜地安放在那裡,2021年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盤龍城遺址就坐落其中。

小朋友們認真看文物。長江日報記者彭年 攝

“武漢盤龍城遺址是迄今為止長江流域發現的商代時期規模最大、出土遺存最為豐富的城邑遺址。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青銅器等珍貴文物,揭示出長江流域具有燦爛的青銅文明。”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黨委書記、院長萬琳介紹。探訪團成員在此穿越歷史、閱讀古今,“所見所聞,讓我們驚歎。”

“銅之神”全國最大

探訪團成員“眼前一亮” 

探訪團首先來到遺址公園裡的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參觀這裡舉辦的《江漢泱泱 商邑煌煌——盤龍城遺址陳列》展覽。展覽展出了盤龍城遺址60多年來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包括各種商代石器、陶器、青銅器等等。珍貴的文物宛如歷史長夜中閃亮的明星,令探訪團成員們“眼前一亮”  。

小朋友們認真看文物。長江日報記者彭年 攝

在“青銅大圓鼎”展臺前,來自武昌區水果湖第二小學的張義恆、張言欣、唐銘晨等小學生睜大了眼。“好大呀!比我還高吧?”“真漂亮!青銅器就是青綠色的嗎?”“上面的刻紋真好看呀!是畫還是文字呢?”他們禁不住讚歎,同時也有不少疑問。

隨團探訪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湖北理工學院長江中游礦冶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陳樹祥為孩子們答疑解惑:

“青銅大圓鼎”是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我們又稱它為“銅之神”。它高85釐米,口徑也有55釐米,是盤龍城遺址也是全國商代出土青銅圓鼎中最大的。

青銅器其實並不是青綠色的,最開始它們都是金黃色的,金光燦燦的,只是因為埋藏地下,又經歲月長河的侵蝕,逐漸氧化,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上面的刻紋不是文字,而是一種紋飾,叫作“饕餮紋”,又叫“獸面紋”。傳說中龍有九子,其中一子叫“饕餮”,刻紋刻畫的就是“饕餮”的形象。

陳樹祥為孩子們答疑解惑。長江日報記者彭年 攝

陳樹祥說,這些器物,從用途上劃分,可分為禮食器、兵器、生產工具、裝飾品四大類。青銅器是當時貴族的祭祀用品,也是他們身份地位的象徵,代表當時統治者的神權、政權、軍權,普通百姓和奴隸通常只能使用陶器。

盤龍城實證了

長江與黃河同為中華文明搖籃

“得交通舟楫之利和銅鐵資源之豐,盤龍城成為長江流域早期青銅文明的中心。”陳樹祥特別強調。

陳樹祥說,盤龍城出土的青銅器迄今已達數百件,出土數量在全國商代考古遺址中也是最多的,實證了長江與黃河同為中華文明的搖籃。

“而青銅冶煉鑄造是當時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標誌,是綜合實力的體現,就像現在的晶片製造一樣。說青銅器是‘古代的晶片’也不為過,足見盤龍城先民早在3500年前就已經掌握了當時的核心技術,在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演進中引領了潮頭。” 陳樹祥說。

“盤龍城遺址發掘面積可能還不到2%”  

參觀完遺址陳列展覽,探訪團一行來到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楊家灣北坡的一處發掘區,實地感受、探訪考古發掘。

上千平方米的發掘區,被劃分為一個個面積大致相等的正方格“探方”,有的“探方”裡還有大小各異的石塊、深淺不一的“灰坑”,“探方”的上方則是一個比“探方”面積略大的堅固的雨陽棚,發掘區進口還豎著一個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證照”的牌子。

劉雲松為為孩子們講解。長江日報記者彭年 攝

“好多石頭呀!是你們搬來發掘時墊腳的嗎?” 注意到不少“探方”裡都佈滿大大小小、方圓不一的石頭,來自光谷一小五年級的學生曹昌澤好奇求問。

“這些石頭可不是我們搬來的,都是發掘出來的。可能是盤龍城晚期的一種鋪石遺蹟,表明這裡曾經出現過大規模的人類活動。結合盤龍城考古發掘中的一個特殊現象,也就是這裡的許多‘灰坑’土壤都有分層,比如上黃下黑,或者是一層黃一層黑多層疊加,再結合古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因此有專家推斷楊家灣北坡鋪石遺蹟可能與祭祀有關。”擔任發掘區講解的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博士研究生劉雲松回答。

劉雲松為為孩子們講解。 長江日報記者彭年 攝

聽了這番解答,探訪團成員在劉雲松的引導下走進“探方”,用手觸控這些3500年前就鋪好的遺蹟。“真的太奇妙了,感覺我們是在與古人交流一樣!”曹昌澤說。

“從1954年發現盤龍城遺址到現在,盤龍城遺址總共發掘了多少面積呢?”探訪團成員李進軍詢問。“本著保護為主、發掘為輔的原則,盤龍城遺址絕大部分尚未發掘,現發掘面積可能還不到2%。” 劉雲松回答。

“隨時可能有意外發現”是考古最大樂趣

“考古發掘工作十分辛苦,有沒有遇到有趣的事情呢?”探訪團成員、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博士後、副教授熊輝問道。

聽了熊輝的提問,劉雲松於是將探訪團帶到發掘區南邊,指著一處被雨布遮蓋的坑穴說:“這個標號M25的墓穴是一個商代貴族墓葬。M25原先並不在計劃的發掘區範圍內,它的發現算是一個偶然。當時由於連日大雨,導致發掘區積水嚴重,因此我們想在旁邊挖一條淺溝排水。施工前照例要做勘探,勘探中在周邊土壤中發現了幾片金屬器殘片,當時我們就感覺也許這裡又有新的發現,結果進一步的勘探印證了這種猜測:在這裡又發現了一座貴族墓葬。”

“ 考古中隨時可能出現的意外發現,有些還是驚人的發現,就是我們在考古工作中的最大樂趣。” 劉雲松與探訪團成員分享說。

7月18日起

長江日報、長江網

分別在官方微博、

長江網“長江頭條”上開設話題

#來打卡!沿著長江讀懂中國

——湖北千里長江行#

歡迎全球全國遊客、網友參與話題

打卡長江文化

用圖片、影片、文字分享精彩內容

福利來啦!

在長江網“長江頭條”上參與話題

就有機會獲得精美禮品哦!

話題參與方式

點開小程式“長江網”

或下載長江網APP

或掃描以下二維碼

根據頁面提示操作

每週內容閱讀量

排名前十的網友

將獲得精美禮品

活動結束後

總閱讀量排名前十的網友

將獲得“沿著長江讀懂中國——

湖北千里長江行”

文化體驗員榮譽證書

(長江日報記者餘坦坦 王瑋琦 通訊員宋若虹)

【編輯:張靖】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