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滬上主要高校數學學科點佈局陸續補齊,助推數學真正成為基礎引領學科

日前,東華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數學專業博士點正式獲批,上海科技大學的數學博士點也已在申報之中,華東理工大學數學系“升格”成數學學院,至此,滬上主要高校的數學學科點佈局陸續補齊。

今年以來,高校基礎學科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尤其是數學學科,這個原本就是招生中最熱門的基礎學科,如今在不少高校成為基礎學科發展的改革“試驗田”,從人才引進到人才培養,一系列措施都指向同一個目標:吸引真正對數學研究有興趣、有天賦的人,讓這個“基礎學科中的基礎學科”對其他學科起到真正的引領作用。

數學成交叉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我們往往就會發現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不論是人才培養還是科研都需要快速跟進了。”華東理工大學數學學院院長侯宇是高新材料領域的青年學者,近年來他主要從事計算材料學的基礎研究,他最大的感觸是:“很多問題沒有數學的參與,根本沒有辦法解決。”

今年,上海高校共有30多個交叉型的雙學位獲批招生,其中上海交通大學數學學院就有4個。上海交大數學學院院長李從明教授說,過去大家提到數學學科第一反應就是這是其他學科發展的工具,“實際上,現在數學在很多研究領域起到的不僅僅是支撐作用,更多是引領作用。尤其是快速發展的人工智慧,與數學家關係最為密切,交大的清源人工智慧研究院就在數學學院設立了人工智慧數學基礎中心。”

更有數學學院的教授直言,數學是眾多學科的“體能”,如果沒有黎曼幾何,愛因斯坦不可能發現相對論,如果沒有泛函分析、機率論,量子力學也會成為無源之水,即便是當下的密碼學也來自古老的代數。

侯宇說,對工科類學校來說,應用數學的發展是他們最迫切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學校會將原本的數學系升格為數學學院,工程中的諸多難題,都需要數學的參與。

數學學科成人才培養試驗田

不過,數學學科長久以來面臨創新人才培養難題。如何透過改革人才培養方式推動學科發展,成為高校數學學院院長們最關注的話題。

有數學系的系主任直言,數學系畢業生聚在一起調侃的一句話——“你怎麼畢業了還在做數學”,很能說明問題。調查也顯示,數學系畢業的優秀人才留在本專業領域的極少,而這從長遠來說會傷害數學學科本身的發展,從本科開始培養更優秀的數學人才在不少高校中已經開始了新探索。

復旦大學數學學院去年成立了英才班,從全校選拔有潛力的優秀學生,並且給這些學生配備了最強師資陣容,李駿、陳猛、沈維孝、傅吉祥等四位曾在國際數學家大會(ICM)上作過邀請報告的學者,都在本科教學一線講授基礎課。用李駿的話說:“從大學本科開始,也許人才培養的效果要15年後才能初步顯露,但是我們會耐心等待,老師們也都願意等待,希望透過這樣的培養,至少產生一批優秀的數學科學人才。”

上海交通大學數學學院也從去年開始每年選拔100名左右的學生加入各類數學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由李從明和自然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石等為這些本科生授課。

構建基礎學科人才安心科研的環境

除了對本科生培養加大改革力度,滬上高校也為青年數學家的培養創造更寬容的空間,讓頂尖數學人才能順利成長。長期以來困擾人才評價的“帽子”問題在數學學院率先得以解決,大力推動博士後培養、青年學者引進,這些新舉措使得數學學科構築起富有生機的人才“蓄水池”。

“在滬上高校,最早破除‘帽子’迷信的可能就是數學學科了。”華東師範大學數學學院院長呂長虹歷數近年來引進的青年才俊,幾乎都沒有任何人才“帽子”,“這些年輕人雖然沒有‘帽子’,但是給他們寬容的成長空間,他們一樣能夠做出很出色的成績”。正是這些青年學者在國內基礎數學研究領域作出了重要成績,也使得眾多成果在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頭部科技企業落地。

類似情況出現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大為數學學院的人才引進開設了綠色通道,並且每年額外投入200餘萬元用於數學學科的博士後培養,讓學院自主制定薪酬體系、自主確定長聘教軌教職的聘用制度,讓學院能夠吸引最合適的人才。目前,該學院已有40多位在站博士後,學院的分析方向剛剛還獲批建設上海前沿科學基地。李從明說:“一個學科至少5年才有變化,10年才有顯著變化,期待一系列改革措施能夠吸引到更多優秀人才。”

作者:姜澎

編輯:李晨琰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