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這些才是暢銷書的營銷天花板吧

◎邱俊霖

《三都賦》時就有名人效應

《唐類函》為銷量賊喊捉賊

晉朝的文學家左思構思十年,終於完成了《三都賦》。然而,《三都賦》起初卻無人問津,左思認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遜色,擔心自己咖位太低導致作品被埋沒。於是,他想到了一個好的營銷方法:找到當時的名士皇甫謐作序,又讓名士張載和劉逵作註釋。

在名人效應的帶動下,《三都賦》很快成為當時的第一“爆文”。由於那時沒有影印機,人們只好用紙張抄寫《三都賦》,洛陽的紙都因此漲價了,後來還誕生了“洛陽紙貴”這個成語。《三都賦》一共才一萬多字,充其量就是一本小冊子,但從不為人知到洛陽紙貴,這充分體現了左思的營銷水平。

南宋詩壇的扛把子陸游走到哪兒都寫詩,粉絲一多,便紛紛要求他出詩集。於是,他開始編選詩稿,《劍南詩稿》一出來便脫銷了。後來,陸游的兒子陸子聿索性開了個“出版社”:釣臺書院。將陸游的詩歌全部刊刻出版,成為當時最暢銷的詩集之一。

當然了,作品要暢銷還得懂得創新。元代雜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打破了元雜劇一人獨唱的成規,而且劇情曲折,因此非常流行,裡頭的“紅娘”甚至成為漢語中“媒人”的代名詞。直到明代,《西廂記》依然是最火的劇目。

湯顯祖的《牡丹亭》橫空出世後,由於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極高水準,所以“《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當時的明代人還將暢銷書營銷玩出了新高度。

晚明的馮夢龍在《智囊全集》裡記載了一個故事,說的是明代學者俞安期編了一部《唐類函》,即將唐代幾部類書內容彙集為一書。上市前,俞安期先去告官,說新書在路上被強盜搶走了,他一邊請求官府出通告抓賊,一邊又自費懸賞。一通操作下來,《唐類函》名氣大增,上市後暢銷一時。

《西遊記》也被蹭熱點

配插圖的書特別好賣

這還不是明朝人最無厘頭的營銷手段。明朝的出版行業非常興盛,當時的書商都在營銷上下足了功夫。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做餘象斗的出版商,他的營銷能力絕對能夠躋身明朝第一方陣。

首先,他迎合市場,什麼書好賣就出什麼書。史載,他在萬曆十九年這一年就刊刻了十幾種科舉應試類書籍,賺的都是學生的錢。後來,偵探懸疑類的公案小說火了起來,他便從地方各級衙門找了一堆破案卷宗,編了一部《廉明公案》,雖然文學性不高,但由於是為讀者量身打造,最終成為爆款。藉著這波熱度,他又出了續集《皇明諸司公案》。

他還有一個更關鍵的營銷手段:蹭熱點。當時的《西遊記》長期霸佔著暢銷書榜單第一位。餘象鬥敏銳地發現了商機,靈機一動,為何不把“東南西北”全湊齊了呢。於是他提筆就寫,後來發現《東遊記》已經被吳元泰寫完了。只好分別寫了一部《北遊記》和《南遊記》,將《四遊記》湊齊為大滿貫。果然,這套書一面市便被搶購一空。

餘象鬥家族中有個前輩叫做餘邵魚,寫了本《列國志傳》,講的是春秋戰國史,在當時市場上頗為暢銷。餘象鬥認為這個熱度也可以蹭,便為這部書寫了部前傳——《列國前編十二朝傳》,寫的是從開天闢地到夏商兩朝的故事。為了取得更好的銷售業績,他甚至還搞起了“捆綁銷售”,在《列國前編十二朝傳》中插了一條廣告:“至武王伐紂而有天下,《列國傳》上載得明白可觀。”商朝之後的事情,朋友們得購買《列國傳》閱讀,吊足了讀者的胃口。

餘象斗的營銷方式雖然吃相難看且頗具爭議,但他也懂得創新的重要性。時間越往後,插圖便顯得越發重要。晚明出版的《牡丹亭還魂記·凡例》中便提到:“戲曲無圖,便滯不行。”戲劇書裡本沒有插圖,銷量就得打個問號,這放在圖書當中照樣適用。餘象鬥創新了營銷方式,在書本內容頁面中的上半部分配上插圖,下半部分印文字,讀者閱讀時就像在看“連環畫”一般。

最後,為了防止盜版,還得加上自家的logo。餘象鬥喜歡在作家出版的圖書中插入自己的畫像當做防偽標籤。他還曾在《東遊記》中插播了一段聲討盜版的文字,大罵盜版之徒“無恥之甚乎”。

李漁打擊盜版

《聊齋志異》的飢餓營銷

和餘老闆一樣為打擊盜版而發愁的,還有明末清初的李漁老師。作為一名職業撰稿人,李漁老師的作品通俗易懂,貼近市民生活。所以,他的作品一問世便暢銷於市,他也成為明末清初最炙手可熱的暢銷書作家。

然而,作為一名專業作家,盜版橫行意味著自己的飯碗受到了威脅。當時的南京盜版現象尤甚,李漁便搬到南京建了個書屋,名為“芥子園”。他給自己的每本書都印上“芥子園”印章商標。此外,李漁還在書鋪同時銷售自己精心設計的各種箋帖,以及其他的文創產品,將自己的暢銷書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同樣作為作家,蒲松齡老師的營銷能力顯然不如李漁老師。他的《聊齋志異》自完成之日起便吸引了不少讀者。當時的名士王士禎還親自為《聊齋志異》作詩打call。然而,蒲松齡卻沒有李漁這樣的財力,無力刊印發行自己的《聊齋志異》,因此僅有抄本流傳民間。

可這部作品能夠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更兼有大名士出面代言,早就名聲在外了,而遲遲未能出版反而陰差陽錯地起到了“飢餓營銷”的效果。蒲松齡去世後的乾隆三十一年,《聊齋志異》首次刊行便風靡書壇,模仿《聊齋志異》的跟風之作也大量湧現。

當然了,如果是某一行業首屈一指的專家,寫出來的專著自然自帶“吸粉力”。比如,袁枚老師是清代的頂級“吃貨”。那時雖然沒有吃播,可這一點兒也不妨礙袁枚老師成為食壇的頂流大V。後來,他專門撰寫了一本食譜——《隨園食單》。該書出版於乾隆五十七年,直到今天,依然是最暢銷的食譜之一。

話說回來,營銷方式千萬種,真正決定銷量的,還是作品的質量水平。營銷可能在短期內能夠影響銷量,但唯有真正的經典,才能經歷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