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大戲論壇|《簋街》中品新京味兒:北京是能包容新老北京人的北京

北京演藝集團出品製作的話劇《簋街》,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京味話劇。用舞臺展現了大時代背景下兩個普通北京家庭三代人的人生選擇和新老北京人對北京這座城市的情感,《簋街》講的是簋街的人和事,北京的人和事,北京的傳統和文化是底色,卻又不僅僅是簋街,不僅僅是北京,而是那個時代中國人共同的煙火記憶。

話劇《簋街》用舞臺展現了大時代背景下兩個普通北京家庭三代人的人生選擇和新老北京人對北京這座城市的情感。  劇組供圖

角色都是人物形象和時代特點的聚合

李一刀和李國華父子的矛盾是貫穿劇目始終的主線。上世紀80年代的北京,改革開放的萌動,老北京的傳統和新時代的變革並存。李一刀不出簋街,在“酒盈樽”堅守對清醬肉幾十年如一日的念想,也希望兒子按著自己的想法在北京學習、繼承自己開的飯館和清醬肉的技藝;年輕的李國華和金玲一起,不顧父親意願堅持去南方讀大學,由此也成了父子30年矛盾的起因。

劇中的李一刀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老北京人、老父親形象。他執拗、倔強,時時不忘自己一家之主的威嚴,但對家人、鄰居甚至是漂泊的陌生人都以情相待。他因為金守業丟了副食店的鐵飯碗,看不慣他教育子女和做事的方式,卻心甘情願在他生病的時候照顧他;他內心迫切地想知道兒子的訊息,卻總是裝成一副毫不在意的樣子;雖然一直反對兒子離開北京去南方,併為此耿耿於懷三十年,但他並不保守,知道人得跟著大潮走,在簋街開第一家飯館,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的時候設計英文選單。在他身上,可以看到那個時代很多老北京人的影像。

事實上,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是人物形象和時代特點的聚合。李一刀的老伴,燒得一手好菜、嘴碎話損、熱心腸的馬蓮蓉,連開水都蹭、想發財但永遠沒有實際行動的老鄰居吳成功,都是生動鮮活的老一輩人形象。李一刀的孫子李澤成,在南方長大,是父子家庭矛盾調和的重要黏合劑,也是數字時代在當下的投射。簋街長大的街道管委會主任、李國華的發小趙京生,戲份並不多,卻是北京基層治理髮展的一個小縮影。以現代經營理念將“小龍蝦”做得風生水起的常小玉的女兒、“小玉龍蝦”老闆陳雨涵,是第二代新北京人的代表。不同的角色形象塑造,卻都對簋街有別樣的深情,建構起了《簋街》這部劇生動立體的人物景觀。

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是人物形象和時代特點的聚合。  劇組供圖

這是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時代選擇和親情交織的父子矛盾是故事的主線。如果說李一刀守在簋街,守在已經沒落的“酒盈樽”是那一輩老北京人“攜幼入室,有酒盈樽”的人生寄託,守住家、守住家人,便是最好,那麼李國華、金玲闖蕩他鄉的躊躇滿志則是改革開放大潮下一代人的選擇。這種選擇的強烈對比,也在舞臺場景的設計中體現出來。在同一舞臺中,李家與金家,兩個家庭兩代人關於未來選擇的對話,形成了一個巧妙而又有深意的場景。一邊是李家父子對“留北京”還是“去南方”不可調和的爭執,另一邊是金家父女對走出北京城去看世界的一致認同,這種鮮明的對比,一方面是由於李一刀和金守業兩個人物形象、背景的差異使然,同時也是那個時代兩種選擇的縮影。這種選擇,同樣也發生在從安徽到北京來打工的新北京人常小玉身上。她的存在,她的選擇,使這部作品有了更豐厚的北京味兒,因為,北京,是能包容新老北京人的北京。

“開放又包容”新時代的北京味兒

在劇中,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設計。從一開始李國華不贊成父親用“歸去來”為飯館命名,到後來自己在廣州創業,創辦了“歸去來”餐飲集團,走過30多年,此刻再念起“歸去來”,無論是舞臺上的父子還是舞臺下的觀眾,都有一種心之歸處是吾鄉的感受,這是家鄉對遊子的呼喚。三十多年,前前後後父子之間的矛盾,最後因為濃濃的鄉愁得到了化解,而孫子一開場從廣州帶回來的思鄉餅,則是化解這一切的關鍵。中國人對食物的情感,往往超過其本身。清醬肉這樣一種富有技藝和傳承意味的食物,對於李一刀來說,就是不變的北京味道,是家的味道,是情感的依託。所以,他能在兒子做的思鄉餅裡品出工藝技巧的差異,為適應南方口味做的改變以及一直沒有戳破的母子之間的情感。在最後一場,關於清醬肉,李一刀的幾句話點破了這一切,“背井離鄉,它叫思鄉餅,可咱家的醬肉餑餑,還有個名字,叫團圓糕”。李一刀在乎了三十年的,也許不僅僅是這清醬肉,不僅僅是這飯館家業,更為重要的是這上面凝聚著化不開的鄉情和親情。

舞臺上現實和歷史的交叉敘事,透過音樂和影像實現了自然流暢的銜接。北京琴書的音樂渲染著老人的講述和回憶,時代的旋律推動北京這座城市在時間的洗禮中煥發生機。從上世紀80年代的《黃土高坡》,1998年世界盃的主題旋律,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和你》,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影像,不同時代代表性的事件、旋律串聯全場。從改革開放的大潮到雙奧之城,每一個時代都賦予北京這座老城新的時代使命,而簋街上的每一個人的喜怒哀樂,人生際遇也和這個大時代產生微妙的聯絡。臺下的觀眾糾結牽掛於父子的矛盾衝突,享受矛盾化解後的溫暖與生活中的戲謔,還有過後的思考與篤定。傳統、深沉、開放、包容和幽默,就是北京。

時代選擇和親情交織的父子矛盾是故事的主線。  劇組供圖

京味兒是什麼?是北京城悠久的歷史,是代表北京風情的音樂和技藝,是衚衕裡濃濃的街坊情誼,是老百姓的生活點滴,還有這座城市在每一個時代浪潮中的包容創新和昂揚奮進。在劇目的結尾,常小玉、李一刀、金守業三人圍坐,吃著常小玉做的炸醬麵,當年,也是李一刀的這一碗炸醬麵,在寒夜裡給了常小玉這樣一個漂泊的新北京人最溫暖的擁抱,幾十年以後,新老北京人道出了對北京味的理解:“北京改變了我們,我們在一起,就是最地道的北京味兒!”

大幕落下,散場中隱隱聽見有人說,走,簋街約起。是啊,華燈閃爍的北京,出了首都劇場,一路向北,便是簋街。也許之前你我記住簋街,是因為口舌之慾和友人的相約,而現在,簋街似乎更多了濃濃的歷史味,人情味,還有北京這座城市的味道。在煙火中感悟時代,在時代中看見北京城的變與不變,以食為引,簋街,串起一道充滿煙火氣、真情感的京味話劇大餐。這,也許就是新時代的北京味兒。

□胡娜(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系副教授)

編輯 田偲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