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錦衣衛敲此人竹槓,他只說了3句話,便把對方治得服服帖帖

眾所周知,明朝錦衣衛是一個讓百官聞風喪膽的特務情報機構,最早他是皇帝的親衛隊,是朱元璋設立的“親軍都尉府”,主要職責就是給皇帝撐場面的,說白了就是朱元璋的儀仗兵。

可是建國後,朱元璋擔心這些大臣日漸驕奢淫逸,仗著自己開國有功而目無法紀、無法無天。於是在洪武十五年,他改“儀鸞司”為錦衣衛,並賦予錦衣衛監察和緝捕百官的權利,讓錦衣衛成為懸在百官頭上的“利劍”,其目的就是要警告百官“莫伸手伸手必被抓”。

錦衣衛的設立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助於平衡朝中勢力。錦衣衛作為天子的近臣,雖然品級不是很高,可百官們卻不敢小瞧他們。錦衣衛只向皇帝負責,抓捕的犯人,連朝廷三司都不能干涉。

可以說在那時,錦衣衛威風凜凜,許多大臣“談虎色變”,都要巴結錦衣衛。百官希望他們在皇帝面前說點好話,想必就能有大好前程。而若是惹惱了錦衣衛,他們會在皇帝面前隨便說兩句讒言,百官們就有苦頭吃了。

那麼整個大明朝的百官沒有治得了錦衣衛?其實不然,有一位大官卻不怕錦衣衛,還把錦衣衛治的服服帖帖。據傳,有一次錦衣衛跟他敲詐勒索,可他只說了3句話,就讓錦衣衛啞口無言,不敢有任何不滿,直接打道回府。這是怎麼回事?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一一道來。

他便是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其學說“陽明學”堪稱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受到追捧,而且王陽明和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那麼這位儒家聖人王陽明又是為何跟錦衣衛產生瓜葛?原來這要從1519年寧王造反說起。

話說,寧王朱宸濠反了,雖然他有朱棣的“雄心壯志”,也沒有他的真才實幹,造反才一個多月,就被贛州巡撫王陽明鎮壓了。其實不能說,寧王太無能,只能說王陽明太厲害,誰叫他碰到了王陽明,這一位天選之人。王陽明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平定了這場藩王謀反,朝廷上下無不開心高興。

可是有一個人卻很納悶,他就是正德皇帝,一個喜歡打仗的“奇葩男子”。正德久居深宮非常無聊,剛得知寧王造反,便非常高興,馬上集結大軍御駕親征,可是大軍還未行程過半,前方傳來訊息,巡撫王陽明已經鎮壓了寧王。

正德得知訊息後強行裝作不知,繼續讓大軍南行,但整個行軍速度非常緩慢,明眼人看得出來,正德是打著御駕親征的名義,來江南遊玩了。正德他想了一個好主意,派人通知王陽明,讓其放了寧王,然後等自己到了江南,要親手活捉他。

於是錦衣衛接到了上級的命令,趕忙去往江西,給王陽明傳達命令。一般情況下,錦衣衛到了地方,就相當於欽差,地方官員要好酒好菜招待,而且有些“懂事”的官員要給點好處費。

可是這一次,錦衣衛到了江西后吃到了一個閉門羹,因為王陽明只讓一個部下出來跟錦衣衛交談。這名錦衣衛連王陽明都沒見到,更別說對王陽明敲竹槓。

王陽明的部下說道:您最好過去見一面,不然怕錦衣衛生氣,小心他在皇帝身邊講壞話。然而王陽明還是沒有過去,而是讓一名手下帶著5兩銀子去見錦衣衛。錦衣衛看到5兩銀子後大怒:真把我當叫花子了,欺人太甚。

第二天,錦衣衛終於有機會見到了王陽明,他板著臉跟王陽明告別,而王陽明卻說了3句話,結果讓他聽後愣住了,並啞口無言,絲毫不敢報復王陽明。

原來錦衣衛臨走那天,王陽明親切地拉著錦衣衛的手說了第一句話:想當年,我可是你們監獄的常客,經常去你們那裡做客,你們那些錦衣衛的領導我都很熟,他們人都很好,你也不錯,也是個大好人。

這名錦衣衛很納悶,王陽明怎麼還誇獎錦衣衛來了。接著他說了第二句:我拿了5兩銀子給你,想不到你非常廉潔,還把5兩銀子給扔了,對此,我非常敬佩你的行為。

王陽明的話讓錦衣衛羞紅了臉,而王陽明第3句是:我是個文人,只會寫寫文章,像閣下這麼高風亮節,我以後一定把你的行為寫進去,流芳百世。

錦衣衛聽完王陽明3句話,恍然大悟,原來王陽明這是給他戴高帽,所謂吃人嘴軟,拿人手短,而王陽明這麼誇自己,他回去不好給他使絆子。況且錦衣衛真的報復王陽明的話,那麼王陽明一定寫文章抹黑自己,到時候自己就遺臭萬年。

錦衣衛細想之下,感覺這樣划不來,於是只好忍下來,此後,他就對王陽明避而遠之了。

王陽明說,修心可以扭轉命運,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

“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在王陽明的影響下,成功進行了明治維新,而在中國,現在卻很少有人記得王陽明,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傳習錄》

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知行合一》

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