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目的

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既是揭露事實,又具補偏救弊的社會關懷,這是王陽明的立言宗旨。徐愛認為古人分開說知行可以知行的先後順序,比“知行合一”的提法指導學者下功夫更有效。愛曰“古人說知行做兩個,亦是要人見個分曉,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王陽明不認同徐愛的觀點,他認為古人講知行分開說是面對現實的因材施教。

因為現實中知行割裂的現象比比皆是,分為兩種情況:知而不行和行而不知。先生曰:“此卻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陪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維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摩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

王陽明認為行而不知是“冥行妄作”,針對這種人的功夫是知:他認為知而不行是“揣摸影響”,針對這種人的工夫是行。所以將知行分開說只不過是“補偏救弊”的說法,目的是始這兩種人從知行不一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王陽明認為今人誤解了古人的意思,只看到了古人說話的字面意思,沒有看到古人之立言宗旨,只按照字面意思去做,將知行分成兩件事下功夫,先去求知,等到獲取真知之後再去行。王陽明認為這樣做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因為真知必須在行動中獲得,不去行動則永遠無法獲取真知,假如沒有真知就不去行的話,則會造成終身不行的嚴重問題,終身不行同樣意味著終身不知。他認為這種將知行割裂的認知途徑,無法獲取真知,也無法實現真行。

“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只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只是閒說話。”。

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目的在於解開今人對於古人認識論的誤解,解決今人因知行割裂造成的問題。“周松柏先生則認為,王陽明‘知行合一’說的提出,是中國古代哲學史知行’範疇發展的一個必然環節,有其原因和理論基礎,而更主要的是應時代需要而產生;此說之所以能在明代中後期的社會實踐中發生重要作用,就是因為其在倫理道德領域具有不可移易的超時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