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韓信之死,劉邦的態度為什麼是“且喜且憐之”?他有沒有後悔過

對於韓信之死,劉邦既後悔又無奈。

劉邦劇照

韓信去世之後,劉邦又去打了英布,之後順路回了一趟家鄉沛縣,時間是公元前196年年底。昔日的泗水亭長,如今成了大漢皇帝,鄉親倍感榮光,所以熱情接待,好不熱鬧。劉邦生性豁達,忍著箭傷同眾鄉親暢飲月餘。期間有一日,他感傷懷憂,隨口高歌道: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歌叫《大風歌》,歷史上非常有名,氣勢磅礴間帶著傷感,是劉邦複雜心情的直接真照。幾個月後,劉邦就去世了,可見這首歌也算是他的臨終絕唱了。

韓信劇照

為什麼要提這首歌呢?因為第三句裡影射出了對韓信之死的無奈。“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是說,面對著遼闊的疆域,我劉邦去那裡找守護它的猛將呢?韓信死了,彭越死了,英布差不多也死了,那還有什麼猛將,看來只能給匈奴送“公主”了。劉邦的憂愁源自於此。

可是這些人活著,又都靠不住,沒有一個是跟劉邦一條心的,劉邦也不會相信他們。比如“偷懶”的彭越、起兵的英布,就連韓信最後還偷偷醞釀著造他的反。所以,這就是劉邦的矛盾之處,想用韓信,但對方不願意被用,或者他不知道該怎麼用,殺了又有些可惜,於是在得知他死之後,只能是“且喜且憐之”的表情了。

那麼韓信死了,劉邦後悔過嗎?答案是肯定的,但這樣的後悔只在某個轉瞬之間,沒有現實意義,比如在臨唱《大風歌》的時候,他的內心裡肯定閃現過韓信的片段。

韓信是劉邦的“苦海明燈”。劉邦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就是遇到了韓信。

前207年,項羽到關中主持分封,將劉邦封為漢王,並將他的10餘萬兵馬裁減掉一大半。所裁者全是精銳,留下的非老即弱。之後,劉邦懷著失落與憤懣的心情帶著這支“弱軍”到南鄭建都。

劉邦本來第一個入關,按“約王之約”就是關中王,坐擁原秦國故地,這下卻被驅趕到了一個閉塞的角落,咋能高興起來!這還不算,遭受項羽的第一輪打擊之後,在向南鄭開進的路上,關東出身的將士們陸續開溜。因此,到達南鄭之後,劉邦手下的那支“弱軍”就成了“稀軍”,寥寥可數。

面對此情此景,劉邦迷茫了,找不到人生的出口,所以當聽說蕭何也跑了的時候(實際上是去追韓信),徹底崩潰,感覺天塌了一般。蕭何回來後,向劉邦力薦韓信,並用威脅的口吻說,如果主公想老死南鄭,那就不要用韓信,如果主公不重用韓信,韓信還會跑。

劉邦做夢都想返回關中,但他不知道怎麼返,能不能回去,因為項羽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困在西南一隅。但是韓信給了他肯定的答案:不僅能回,而且還能打敗項羽,奪取天下。

結果證明韓信沒有說大話,先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打敗“三秦王”,成功殺回關中,之後一路向東開進西楚國都彭城。再後來,經歷三年多的反覆對峙、糾纏、拼殺,終於打敗項羽。

如果沒有韓信的出現,很難說劉邦能從南鄭走出來,即便走出來,也不一定能打敗項羽,所以史學家給韓信的定位是“四百年大漢江山的開創者”。但是,就劉邦而言,韓信更像是一座燈塔,引著漫無著落的他爬上岸。

可是,劉邦稱帝之後,韓信對於他來說就像一顆燙手山芋,因為韓信太厲害了,如果任其在楚國紮根下去,必然會形成一個尾大不掉局面,到時候想顛覆大漢江山,不過分分鐘的事情。所以,韓信的楚王只做了不到一年,劉邦就設計把他擒獲,然後貶為淮陰侯。

韓信的人生抱負是裂土分茅的諸侯王,不是享用食邑的萬戶侯,所以他對劉邦的這個操作非常不滿。但是,劉邦不可能給他任何做諸侯王的機會,就算他用自己的血寫“效忠書”都不行,因為劉邦只相信拔掉老虎的牙齒、斬斷雄鷹的翅膀才最安全。此刻的韓信自然也領悟到劉邦的用心,但他除了用鬧情緒來抗議,再沒有別辦法。

然而,對於劉邦來說,韓信並不是沒有了利用價值,相反處處用得著韓信,比如擊韓王信、徵匈奴、平陳豨、甚至滅英布等等。如果韓信能出手相助,劉邦就輕鬆了許多,可能也挨不了英布那一箭,還能多活幾年。

但是,韓信自從被像猴子一樣從楚國邊境擒到洛陽,就對劉邦徹底心寒了。在韓信看來,楚漢相爭關鍵時刻,他都沒有背叛劉邦,所以劉邦不能這樣對待他,他的忠誠不能一文不值。可見,韓信的邏輯與劉邦的邏輯根本融不到一塊兒。

這樣一來,韓信對於劉邦來說就很“雞肋”了。所以韓信的死,對於劉邦不能說一點兒都不後悔,只是這樣的“後悔”很複雜,其中雖夾雜著一絲感性,但這些東西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對於成熟的政治家來說,是不應該有的。因此,劉邦沒錯,韓信也沒有錯,錯的或許只是兩個人的相遇。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