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堪稱周代霍去病,向北奪地兩千裡,司馬遷只記載了一句話

自夏商以來,北方民族不斷南下入侵,與中原文明開始了長達數千年的宿命對決。在這場對決中,中原文明湧現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外戰英雄,比如李牧、蒙恬、霍去病、竇憲、李靖、藍玉等,其中霍去病深入北方數千裡,“封狼居胥”而家喻戶曉。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深入北方數千裡的並非霍去病,而是荊軻刺秦王中秦舞陽的祖父,他指揮大軍一路向北挺近,擊敗了當時北方最強大的勢力,打得東胡後退1000多里,後來還奪取了2000多里的土地。可惜的是,司馬遷在撰寫這一段歷史時,卻沒有為他單獨立傳,只是在其他篇章中一句帶過,那麼司馬遷為何如此對待此人?

荊軻刺秦王中,燕國秦舞陽十三歲殺人,別人不敢跟他對視,是一個狠人,於是被太子丹找到,作為刺殺團隊的一員。見到秦始皇時,荊軻面不改色,秦舞陽卻色變振恐,差點提前暴露了刺殺行動,幸好荊軻糊弄了過去。從秦舞陽前後對比來說,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勇士,而是一個欺軟怕硬之人,根本不能與他的祖父秦開相提並論。

秦開出身於魯國秦氏,大約春秋晚期遷徙到了燕國,後來很快成為燕國大家族之一。燕昭王繼位之前,秦開在東胡做人質時,趁機瞭解東胡風土人情、軍事地理等情況。燕昭王繼位後,秦開(下圖,雕像,位於瀋陽)逃離了東胡,回國後被任命為大將軍。

燕昭王時代,燕國功績最大的兩位將軍,樂毅廣為人知,秦開就鮮為人知了,但秦開戰國卻不下於樂毅。

戰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趙北部,是當時北方最強的部族,擁有“控弦之士二十萬”,於是經常南下入侵燕趙,導致邊境百姓苦不堪言。燕昭王勵精圖治後,決定派秦開攻打東胡,而秦開不負眾望,連戰連捷大破東胡,最終打得東胡退到一千多里外的今西遼河上游,併成為瀋陽建城第一人。

秦開之前,還沒有華夏軍人做到這一點,至少沒有史書記載過,其實即便後來的李牧、蒙恬等人,殺敵數量或許超過了秦開,但深入北方的程度與打下的地盤卻不如秦開,因此可以說秦開是一位功勳卓著、光耀千古的外戰英雄,是“周代霍去病”,或者應該說霍去病是“秦開第二”。

然而,對於這樣一位外戰英雄,司馬遷卻非常吝嗇筆墨,只有寥寥一筆記載,即《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里。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

後來的《漢書》、《魏略》也略有記載,講述的是秦開擊敗東胡之後,又進攻了箕氏朝鮮政權,奪取兩千多里土地,即《魏略》記載:“(箕子朝鮮)後子孫稍驕虐,燕乃遣將秦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裡,至滿番汗為界,朝鮮遂弱。”

司馬遷是一位不畏強權的史學家,魯迅稱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那麼司馬遷隆重記載樂毅,卻一筆帶過的記載秦開,是不喜歡,還是有其他材料不足的客觀原因?

首先在周代眾多大諸侯中,司馬遷撰寫的燕國史最為簡單,簡單到讓人難以置信。燕召公建國後,《史記·燕召公世家》接著說“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燕惠侯當週厲王奔彘,共和之時”,一句話就省略了200餘年,以至於近代學者懷疑燕國是狄夷冒充的姬姓諸侯國。燕惠侯之後,燕國史除了略微講述燕王噲、燕昭王、燕惠王三個,其他的只是簡單地記載了君王姓名。

面對如此簡略的燕國史,近代學者分析認為不是司馬遷不想寫,而是燕國史料可能被秦始皇毀了,於是司馬遷無法寫得詳細。因此,司馬遷沒有詳細記載秦開的事蹟,或許也與秦開資料不多有關。

其次應該是司馬遷不喜歡秦開,或者說司馬遷不喜歡發動對外戰爭的將軍。秦匈戰爭中的蒙恬之死,司馬遷的評價是“不亦宜乎”,就是不是罪有應得嗎?漢匈戰爭中的英雄衛青與霍去病,被司馬遷兩人合成一篇文章,講述的事蹟稀少,而且還被說成“幸佞”之臣,《史記·佞幸列傳》中就有兩人姓名。漢朝另一位名將李廣,一生戰功一般,主要功績在於防禦匈奴,卻被司馬遷寫成了遠超衛霍的時代主角,《李將軍列傳》中文字量大、事蹟眾多且傳奇,非衛霍列傳可以相比。

可以說,從李牧、李廣、衛青霍去病等人的傳記來看,司馬遷似乎不喜歡發動外戰的將軍,喜歡抵禦外敵的將軍與平定叛亂的將軍等。至於司馬遷為何有此愛好,可能與他的教育經歷有關,因為他的老師是孔安國與董仲舒,都是名噪一時的大儒,可以說他是一個被儒家思想武裝起來的史官,而儒家追求仁義治國,希望君主行王道,不希望君主發動戰爭。

因此,司馬遷面對秦開時,可能不是真的無法找到資料,不是不能寫得詳細一些,而是單純的不喜歡發動外戰的將軍,於是就一筆帶過,否則為何會給秦開的同事樂毅一個很詳細的傳記?

儘管司馬遷沒有詳述秦開,但這並不妨礙秦開的偉大,正是因為有無數個如同秦開這樣的外戰英雄,才有今日的中華民族。今天,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可以對史書拾遺補缺,應該拋棄過去儒家的偏見,給那些被忽略的英雄人物一個公正,這是今人對先烈們的應盡義務。

參考資料:《史記》、《魏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