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秦昭王聽聞了孟嘗君的賢能,想要見見此人

進取之心只是成功的一個小前提,要想成功,時機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當時齊國正值老謀深算的齊宣王主政,孟嘗君是他忠心的輔臣,齊國上下同心,並無可乘之機。反觀燕國,蘇秦雖然為燕國要回了城池,但燕國畢竟是剛剛又打了敗仗,無論是物力財力,還是民心軍心都無力對齊國發起大規模的武力進攻。所以,這時候燕國應該暗中發展、靜待時機。這一等便到了公元前300年,齊湣王新立。

燕國君臣也並非無所事事

蘇秦在公元前306年為甘茂說秦昭王和齊宣王的事情。甘茂因為勸秦王把武遂還給韓國,受到向壽、公孫奭排擠,被迫離開秦國前往齊國,恰好遇見了蘇秦。蘇秦被甘茂說服,於是替甘茂分別向秦昭王和齊宣王遊說,讓他們都重視甘茂,從而使甘茂在齊國位居“上卿”。儘管史書中類似記載並不多見,但“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說明蘇秦等人一直在暗地裡拉攏人馬、籌謀佈局,為謀齊之事做準備。

公元前301年,繼威王遺志、重開稷下學宮、籠絡各方人才讓齊國成為當時學術文化中心的田齊中興之主齊宣王逝世。他的兒子田地(又作田遂)即位,也就是齊湣王,他繼續任用齊宣王的舊相薛公田文,即孟嘗君為相。但孟嘗君不僅有食客三千、賢名在外,在齊宣王當政相期間還有“以齊兵為韓、魏攻楚,又與韓、魏攻秦”的功績,同時,他還有“封地六萬戶,東並薛地三十餘里,進而稱侯,蓋儼然一侯國矣”的權勢。

由此可見,孟嘗君對於初登大寶的齊湣王而言無疑是功高蓋主的存在。齊國新王初立,正值新舊政權更迭之際,孟嘗君與新王的抗衡造成了齊國的政治動盪。這正是一心想要“以弱燕謀強齊”的燕國一直等待的良機。於是,在公元前300年前後,蘇秦作為燕國的內應和燕國的使團一起前往齊國,趁機為燕國蒐集情報,希望達到之前與燕昭王商議的讓齊國“西勞於宋,南罷於楚”,藉以削弱齊國的實力。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並不想預想中的順利。首先,秦國介入了齊國的君臣之爭。

公元前299年

秦昭王聽聞了孟嘗君的賢能,讓到齊國做人質的涇陽君暗中與孟嘗君洽談入秦事宜。孟嘗君的門客聽聞之後都前去阻止,但都沒能成功。蘇秦94聽聞後也去勸阻孟嘗君入秦。孟嘗君在蘇秦勸說下明白了入秦的兇險,打消了主動入秦的念頭。 其次,孟嘗君主動緩和與楚國的關係。楚國在齊國率領的多國聯軍的攻打下國力日衰,楚懷王於公元前299年被欺騙入秦、身陷於秦國的囹圄之中,孟嘗君對楚國的態度也因此事發生了變化。

楚國為了斷絕秦國以懷王要挾楚國的念頭,於是假傳懷王已逝的訊息,試圖迎回在齊國做人質的楚太子橫。孟嘗君曾多次組織聯軍攻打楚國,楚國也為迎回太子橫曾組織軍隊進攻他的封地薛,在齊湣王的援助下方才解薛地之圍。在舊怨新仇交織下,孟嘗君答應楚國放回其太子的可能性是相當渺茫。然而孟嘗君卻以一句“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則是我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將楚太子橫送了回去。孟嘗君未必真的有“行大義於天下”的目的和決心,但他確實可能想要藉此機會緩和與楚國的關係。

結語:

他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一是,秦國拘留楚懷王,有趁機東進兼併楚國的態勢和野心,齊國不能真的讓楚國落入強秦之手,因為這樣會打破戰國局勢的微妙平衡,甚至威脅齊國的安危。二是,孟嘗君明白秦昭王和蘇秦為代表的其他勢力是希望齊楚繼續交惡,拖住齊國的兵力,消耗齊國的財力、物力,讓齊國自顧不暇,甚至可能會有讓他們可以趁虛而入的機會。三是,放楚太子回國可以緩和與楚國的關係,給齊國調整東境兵力的機會。在國內外形勢發生鉅變的情況下,孟嘗君無意再與楚國在兵力上有過多的糾纏,故而堅持放楚太子橫回國。楚太子橫歸國後繼位為楚頃襄王,讓因楚懷王被困秦國而動盪不安的楚國重新穩定下來,各國又重新回到微妙的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