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關羽憑什麼能夠力壓眾人,成為鎮守荊州的主將?要守荊州,水戰為上,關羽是水師統領

歷史背景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在攻打雒城(今四川廣漢)時,軍師龐統中流矢陣亡。劉備急召諸葛亮率張飛、趙雲入川支援,留下關羽鎮守荊州。

關於劉備的這項任命,在當時的劉備集團內部並沒有引起任何爭議,好像荊州在諸葛亮離開後,也只有關羽有資格、有能力來鎮守。

《三國演義》中倒是有個橋段,說是諸葛亮不放心,反覆叮嚀關羽一定要按照自己“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方針來辦,可保荊州無憂。可是關羽表面上答應,內心卻並不以為然。終於,關羽還是敗在了沒有忠實執行諸葛亮的八字方針上,荊州丟失,關羽喪命。

於是,後世人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熱烈的爭論,提出了一個又一個似乎更加合適的人選,如諸葛亮、張飛、趙雲、魏延等,似乎由這幾位來鎮守荊州,荊州就能力保不失,蜀漢“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就能夠得以實現。

這些爭論我們就姑妄聽之吧。

其實,劉備之所以留下關羽鎮守荊州,並不僅是因為關羽和他恩若兄弟,是他信任、看重的心腹大將,而是因為鎮守荊州重要的一支力量—水師掌握在關羽手中。

公元212年 (建安十七年),曹操南征劉表。劉備倉皇逃竄,大敗於長坂。劉備只得放棄南下江陵的計劃,率餘眾斜趣漢津。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

這是史書中初次出現關羽執掌水師的記載。劉備這次斜趣漢津的行動,也是很冒險的,如果不是正好碰上關羽水師,而是關羽水師已經過了漢津,劉備很有可能被曹操捉住,那麼,就不會有以後三國的出現了。這是關羽水師為蜀漢立下的大功。

隨後的一條記載更加說明了關羽在劉備蟄伏期間,就已經成為了劉備水師的主將,並且手中執掌有水師精甲不下萬人,已經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了,甚至成為了劉備和孫權談結盟時候重要的砝碼。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師精甲萬人。

東吳之所以能夠與劉備結盟,其中有一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關羽手中的水師精甲萬人和劉琦手下的萬餘人。因為,東吳在赤壁之戰時也不過出兵三萬,相比之下,劉備的勢力並不弱小。不然,僅憑諸葛亮那三寸不爛之舌還真的未必能夠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

此所謂有文事須有武備者也。這是關羽水師為蜀漢立下的第2功。

那麼,關羽手下的水師精甲萬人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呢?

荊州水

的產生

我國自春秋以來就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對降將和客軍的安置一般是要把他們放在戰爭的一線。如張繡,就是被安置在南陽郡替劉表抵禦曹操,劉表則負責提供客軍的糧草軍需。劉備投奔劉表後,自然也就被劉表安置在了抗曹的一線新野。

劉備在大敗之後,手下僅剩下為數不多的百戰殘餘,人數少、實力弱,兼之新野遠離漢水,劉備既沒有能力,也無必要來發展在當下對他毫無用處的水師。但是,發生在建安七年的一次戰事改變了劉備的生存狀態。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劉備主動出擊,攻擊被曹操佔領的葉縣一帶,擊敗了夏侯惇。這就是《三國演義》中描述的火燒博望故事的原型。其實,此時的諸葛亮還沒有被劉備請出山。

這次戰事戰果並不是太大,但是卻給了劉表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使他認識到了劉備的實力。為了進一步拉攏劉備,使劉備成為日後抵禦曹操的主力,劉表決定要擴大劉備所轄的疆域範圍,把包括樊城在內的漢水以北原屬於南陽郡的土地都劃歸劉備控制。關羽的水師應該是在此時開始組建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把關羽稱為荊州水師之父絲毫不為過。

《三國演義》中,劉備在徐庶的協助下擊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關羽趁機偷襲佔據樊城的橋段純屬小說家言,當不得真。試想,劉備控制的新野遠在樊城之北,曹仁怎麼會跑到劉備的後方來與襄陽隔江對峙呢?

東漢末年,荊州雖擁有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七郡,但是要害之地有三處,分別是南陽郡、江夏郡和南郡。

南陽郡在漢水以北,已被曹操佔去大部,剩餘的部分由劉備實際控制。按照劉表的戰略構想,南陽郡就是自己與曹操決戰的主戰場,只要是守住了漢水以北的樊城,自己就可以利用水師的優勢不斷為江北的劉備提供支援,從而保全荊州大部不受戰火波及。

而要想實現這個戰略,前提是要守住南陽郡,底線是守住樊城。這有點類似於守江須守淮,不然,漢水天險就會與敵共之,一旦樊城失陷,那麼曹操就可以隨時跨江出擊,把戰火推進到荊州的核心區域南郡。

為了確保自己的戰略構想的實現,就要給予劉備足夠的支援,所以,劉表才把漢水以北的疆域交由劉備控制,同時,為了統一指揮,又把荊州襄樊水師一部交由劉備統帥。劉備自然不會親身統帥水師,這一重任自然就落在了深受劉備信任的關羽頭上。

南郡是荊州一個重要的郡。從地理形勢來看,南郡被漢水和長江環繞,北部的襄陽,南部的江陵都是軍事重鎮,駐紮著荊州水師的大部,只要是自己保持住水師的優勢,把漢水和長江水路控制在自己手裡,北方遠來且不習水戰的曹軍是攻不破漢水防線的。

江夏郡位於漢水和長江交匯之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荊州防禦東吳的主要陣地,只要是控制住了夏口,沿長江西進的東吳水師就進入不了長江中段和漢水,因此,劉表才派遣自己的長子劉琦鎮守。

由此可以看出,荊州的要害就是是否有強大的水師能夠控制漢水和長江,只要有了強大的水師,就會力保樊城不失。樊城不失,則荊州安枕無憂矣!

據《後漢書·劉表》傳記載,劉表到了荊州之後,全盛之時,帶有甲兵十餘萬,以筆者揣測,這十餘萬甲兵中,水師至少能佔一半。

筆者揣測,荊州水師應該是根據各自的防禦分成了三部,共五萬人。

一是襄樊水師。這支水師的作戰任務尤為艱鉅,既要承擔與曹軍直接抗衡,確保漢水防線不失的重任,又要承擔為江北劉備部運輸物資的重任,因此實力尤為強大,所以戰船數量也應該很多的,估計數量應該在2。5萬人。

襄樊水師的防禦區域應該是漢水的襄樊地區直至漢水匯入長江之處。關羽所率水師精甲萬人應該都屬於襄樊水師,這其中既包括了當初劉表分給劉備那一部荊襄水師,還應有在劉琮投降曹操後,對其失望後主動投奔劉備的水師將士。

二是江夏水師。這支水師數量應該在萬人左右,因為要控制長江與漢水交匯之處,隨時面對東吳的進犯,其戰鬥力應該是很強的。其防禦區域應該是漢水與長江交匯之處,也就是今武漢地區。這隻水師隨著劉琦死去,也歸入到了關羽水師序列之中。

三是江陵水師。其數量應該在1。5萬人左右,其防禦區域應該是以江陵為核心的長江流域。這支水師後來落入了曹操手中,是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所能依靠的僅有的一支水師。

從力量對比來看,劉備擁有水師兩萬,東吳出兵三萬,以五萬對一萬五,而且孫劉聯軍的水師訓練有素,江陵水師在投降曹操後軍心不穩,因此,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的失敗是必然的。後世人說赤壁之戰是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此何言耶?以多勝少還差不多!這是關羽水師為蜀漢立下的第三功。

鎮守荊州的三大條件

建安十三年,劉備挾赤壁之勝的餘威,又利用劉琦是劉表長子的身份,順利攻取了南四郡。緊接著,孫權在魯肅的勸說下,把荊州借給了劉備。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劉備借荊州也就是借了剛被周瑜打下的南郡江陵一線,南郡北部的襄陽等地仍然被曹仁控制。從此,劉備終於把江夏郡、南郡連成了一線,長江、漢水水路打通。隨即,劉備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襄陽此時仍在曹仁控制之下,關羽駐地放在了江陵),負責北部戰事。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在攻打雒城(今四川廣漢)時,軍師龐統中流矢陣亡。劉備急召諸葛亮率張飛、趙雲入川支援。

留守荊州的將領無論是誰,那就是要同時滿足三個硬性條件,那就是:忠誠劉備、大將之才、精通水戰,並且能夠統帥得了荊州水師。而在劉備陣營中,除了前兩個條件之外,關羽不僅是荊州水師的創始人,而且還率領荊州水師為劉備的基業開創立下過三次大功,並把荊州水師打造成了後漢三國時期僅有的一支能夠與東吳水師抗衡的水師。因此,劉備留下關羽鎮守荊州是必然的,而且是僅有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