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新民藝評|《宅茲中國》,讓我們對中華文化敬仰不已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原大地是其中至關重要的淵藪,歷史積澱巍巍壯觀。

夏商周上古三代文明,是華夏文明的第一個高峰。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意思是:周代的禮儀制度是參照夏朝和商朝制定的,多麼豐富多彩,我主張接受周代的。由此看來,尤其到了周朝,國家體系更臻於完善,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本“體格”特徵,文字、思想、政治制度等核心價值均在那個階段得到定型健全,成為後世效仿的典範。可以說,今天我們的許多家國理念、思想傳統,追根溯源,都可以從三代文明中找到根據和出處。

日前,上海博物館推出“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特別薈萃了中原地區夏商周三代的文物精品,用實物說話,呈現中華文明上古時期的燦爛輝煌和旺盛活力。縱觀大展,犖犖大端,令人不禁有如下啟迪。展覽為夏王朝的落實和找到具體“物證”,凝聚了我國幾代考古工作者的無數心血,將中華文明探源又上溯了一大步。展廳裡的夏代文物,特別是二里頭出土的束腰爵、素面斝網格紋鼎、乳釘紋斝和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青銅牌飾,珍稀難得;還有玉刀、玉璋以及象鼻陶盉、鴨形陶壺等器物也豐富多彩。夏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早期國家形態初露端倪,距今近四千年。雖然各種資料缺乏,許多史實依然成謎,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不斷髮掘,以及中原地區其他夏代遺蹟的發現,目前基本證明了夏王朝在中原建都的事實。

去年夏天,筆者有幸去偃師實地參觀二里頭夏都遺址,並飽覽文物。站在博物館觀景平臺上鳥瞰整個遺址,雖然實際發掘還只是冰山一角,但宮殿、都城的樣貌輪廓清晰可見,這裡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盡得天時地利。古代城市建制、政治制度、青銅冶煉鑄造、官營作坊等國家文明特徵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淵源。學者許宏認為“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東亞大陸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現在得到學界公認。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中華文明最重視文字和歷史,夏代雖然只發現不少刻畫符號,尚未擁有完備的文字體系。但從商代開始,甲骨文已經相當成熟規範,代表了這個國家多元複雜的運作體系。文字的發明,是傳遞思想和資訊的“原始碼”,其意義比今天電腦的誕生還要偉大,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標誌。

商王朝神奇詭譎,崇尚宗教和禮儀,等級制度森嚴,青銅禮器繁複多樣,青銅鑄造技術已相當成熟。商代青銅器恢宏大氣、璀璨奪目,玉器製作更是鬼斧神工、精美絕倫,另外原始瓷器的曙光初現。展廳裡70多件商代文物,在在顯示了當年的強盛。中原地區當時氣候溫暖,水草豐茂,有大象等多種生物出沒,這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這在許多器物中也有不同反映。

公元前13世紀,商王朝盤庚遷都於殷,即今天的安陽。殷墟都城遺址有40多平方公里,這裡有大量震驚世界的發現。1928年,甲骨學家董作賓在這裡主持了第一次發掘,發現了大量甲骨,因此他被譽為殷墟發掘第一人,他對甲骨的研究成就與羅振玉、王國維和郭沫若齊名,齊稱“四堂”。董作賓是河南人,一生從事甲骨文研究,對釐清殷商曆史厥功甚偉。1949年他捨不得幾萬片甲骨,隨史語所播遷臺灣,從此遙望家鄉,於1963年病歿。

女考古學家鄭振香一生從事考古事業,1976年她在殷墟發現婦好墓,出土青銅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還有海貝6800枚,轟動世界。此次展覽的司母辛大方鼎、司母辛觥和婦好鴞尊、婦好方鬥,以及多件精美玉器均出自婦好墓,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國家實力。

周代800餘年,分西周和東周兩期,文明達到一個嶄新高度,此次展覽近150件文物充分展示周代的繁榮興盛。周人提倡“德治”,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礎上,從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兩個方面構建了一整套完備的禮樂制度,成為整個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倫理的核心,成為後人頂禮膜拜的國家樣板。

西周時期,青銅器製作更為成熟多樣,出現許多重器,雍容典雅。銘文越加豐富規整,形成了獨特的金文的系統,更加接近日後的小篆等漢字體系,金文記錄祭祀、賜名、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內容,成為重要歷史文獻。

周代東遷洛陽以後,周王室衰微,失去控制力,從而進入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逐鹿中原,諸子百家,各領風騷。期間思想和技術活躍繁榮,文化和民族相互融合,交流頻繁多樣,為日後秦漢時期大一統帝國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展廳陳列的王子午鼎、鑲嵌綠松石青銅方鑑、鑲嵌綠松石青銅神獸等簡直爭奇鬥豔,如漫天繁星,尤其洛陽博物館的戰國晚期鑲嵌金銀團花紋帶流鼎,是一件鎮館之寶,筆者以前在洛陽曾多次寓目。

夏商周文明的輝煌強盛,離不開“融匯”和“輻射”的雙重格局。學者嚴文明先生曾提出,三代文明依託中原腹地優勢,身處周邊諸多邦國圍攏之中,如同花瓣的中心,能博採周圍文化成就而加以融合發展,從而形成自己充滿凝聚力的核心文化。這種核心文化又反向輻射到周邊區域,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推動周圍地區一起發展的同時,又增強了文化向心力和認同感,形成文化上的“重瓣花朵式”結構。這一文化結構具有超穩定性,既充滿了多樣性,又保持了自身活力。三代文明多元一體的特色,這樣重瓣花朵式的文化結構,彼此融匯與輻射,迴圈往復,是中華文明所以幾千年綿延不斷、百折不撓、發展壯大的活力源泉。它甚至傳播到日本、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構成東亞文明的基石。今天,面對這些三代重器,仍令我們對先民的智慧和文化敬仰不已。(石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