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乃是千古罪人,南明君臣為何對他稱頌不已

話說,甲申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禎皇帝魂斷煤山,自縊身亡。

五月初三日崇禎的堂兄、萬曆皇帝的孫子朱由崧在南京受監國之號。

僅僅過了十二天,即五月十五日,經群臣再三進箋,朱由崧登上了大位,是為弘光皇帝。

初登大位,朱由崧就發表了長篇宣言,把建國後的第一政治目標定位為報國仇、雪家恨。

報國仇、雪家恨,那麼是找誰報仇?找誰雪恨?

當然是李自成了!

李自成不但攻陷了大明國都、迫死了大明君王,毀隳了大明宗廟,三年前,其還攻破了洛陽,迫死了朱由崧的父親老福王朱常洵!朱由崧也因此家破人亡,過上了顛沛流離的艱苦生活。

殺父、殺君、滅家、滅國之恨不共戴天!

可是,要報此大仇,難度重重。

試想一下,李自成揮師北上,指掌之間,就陷帝都、坐龍庭,其勢何盛也?!

現在,南明小朝廷剛剛重建,民心尚待收拾,又沒有可以倚重的軍隊,要報仇雪恨,談何容易?!

可是,彷彿上蒼眷顧。朱由崧的立國宣佈發表不過三天,便有訊息傳來,大明王朝的關門總兵平西伯吳三桂開關門、迎清兵,終於在山海關前把李自成的大順軍打得落花流水,進而乘勝追擊。李自成無法在北京立足,於四月二十九日匆匆從北京撤出,望西而遁。

得到了這個訊息,弘光君臣彈冠相慶,交口稱讚吳三桂乃是大明王朝的中興良將。

朝臣們眾口一詞地把吳三桂比作中興唐朝名將郭子儀、李光弼,說他與郭、李“同功”。

老實說,吳三桂在這件事的表現,跟“安史之亂”中郭子儀從回紇借兵興唐的情景太象了。

弘光朝廷經過熱烈的慶祝和討論,五月二十八日,決策者決定封吳三桂為薊國公,子孫世襲。並加賜坐蟒滾紵絲八表裡、銀二百兩。戶部發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差官齎送,自海道運送給吳三桂。其他有功將士,由吳三桂開列名單,以便給予升賞。

於是,在這明清交替的特殊年份裡,就出現了最荒唐的一幕:大奸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不但沒有遭到南明君臣的譴責,還得到了豐厚的獎賞!

而更加離譜的是:南明君臣還想透過吳三桂和滿清交好,共同聯手對付李自成。

七月初五日,南明朝廷派出了由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左懋第領銜的北使團前往北京與滿清議和。

南明朝廷此舉,遭到了後世的猛烈抨擊和強烈吐槽。

因為,滿清正是借南明政府的錯誤舉措迅速定鼎北京、坐穩了龍庭,不但大破李自成的大順軍,還連線平滅南明弘光、隆武、永曆三朝,開始了近三百年的統治!

後世幾乎所有人都覺得,以當時的形勢論,南明朝廷在自己力量不逮的情況下,應該做的是和李自成共同聯手、一致對付滿清;而不是和滿清聯手來對付李自成。

因此,人們不但罵南明君臣腦袋進水,搞不清自己的真正的敵人是誰,還罵他們的頭腦裡有“寧與外人,不與家奴”的思想。

其實,這完全是事後諸葛亮。

《國榷》的編著者談遷,稱得上史學高才,不但精研歷朝歷代史事,其對有明一代的歷史更是瞭如指掌,對天啟朝之前的每一件史事的剖析精微細緻而又不乏真知灼見。可是,在到底應該選擇與李自成合作還是與滿清合作的緊要關頭,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與滿清合作。

當時,他在弘光朝閣臣高弘圖幕下擔任記室,聽說吳三桂帶清兵入關,他也是興奮不已,與友人熱烈慶賀的。在朝廷討論要不要與滿清協議合作時,他是支援“借師建州”的,他積極上書高弘圖,建議急命楚鎮左良玉出兵商、洛,江北四鎮分道進擊,會師潼關,配合吳三桂和滿清大軍,對李自成形成包圍之勢,以圖一舉殲滅。

談遷之外,儒林名宿、明季名臣、弘光朝的左都御史劉宗周也支付和滿清合作,要朝廷趕緊派人聯絡吳三桂,透過吳三桂和滿清結成聯盟。

被後世奉為大英雄的史可法更是上了一份洋洋灑灑的《為款虜滅寇廟算已周,乞敕速行,以雪國恥事》奏疏,其中稱:“只要東虜人(指清兵)能殺賊,便是為我國復仇。我們應該寬赦東虜人先前犯下的罪行,以報國仇家恨為重,給東虜人仗義之名,因勢利導,藉助他們強勁的兵力,盡殲李自成賊寇。”明確提出:“臣敬請陛下召集廷臣早日擬定文武兼備的人選,或直接拜會虜主(指順治帝),或先與九酋(指清攝政王多爾袞)溝通。一應所用敕書,從速撰擬,一應所用銀幣,從速置辦。”

所以說,在當時,若非有超世之材、超遠眼光和過人的勇略,是無法做到與李自成聯合以對付滿清的。(後來的隆武、永曆政府能聯合農民軍抗清,建立在是李自成、張獻忠已死,且南明力量已經非常弱小的情況下的)

憑心而論,雖說滿清從萬曆末年就一直與明廷作對,但其主要目的還是以寇掠侵略遼東土地、人民和財產為主;而李自成直接推翻了大明北京政府、迫死了崇禎皇帝,兩者相較,對南明君臣來說,李自成才是死對頭啊。

其實,早在崇禎年間,任兵部尚書的楊嗣昌就曾提出過“攘外必先安內”意見,建議和滿清議和,以得集中兵力掃除“流寇”。

借鑑以往的歷史也不難得出結論,秦、漢、隋、唐、元等朝可不都是滅亡於民變民亂?

所以說,在大家看業,滿清劫掠財物的行為不過是“癬疥之疾”罷了,李自成的造反作亂才是“腹心之疾”。

崇禎是贊同楊嗣昌的提議的,只是明廷眾臣均以南宋紹興年間的宋金議和為辱,眾口同聲地予以抗議和反對,此議不了了之。

現在,當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一戰而勝李自成,那麼,與滿清議和,並藉助他們的力量徹底消滅李自成,實在想當然的策略了。

於是也就出現了大家都在為吳三桂唱讚歌的奇怪一幕。

人們除了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行為“媲美”於郭子儀借回紇精兵興唐外,還高高興興地拿李自成與唐末起義的黃巢作比較(事實上,李自成與黃巢的相似點太多了,兩人都稱得上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牛氣的農民起義領袖,都曾定國都而稱帝),唐朝能平滅黃巢,不就是徵聘了李克用的沙陀兵入援嗎?

一時間,在南明朝堂內,稱吳三桂為“忠臣”、“純臣”、“戰神”的聲音不絕於耳,而“聯虜平寇”的呼聲,更是喧囂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