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孫權的低效率導致錯過黃金髮展期,最終將荊州拱手相讓!

作者:握中懸璧,授權讀史釋出。百年東吳連載22

在江東孫氏政權建立的過程中,為父報仇始終是一件大事,在當初孫策對張紘闡述自己的規劃時,報仇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東據吳會,報讎雪恥,為朝廷外藩。(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既然孫策沒能完成,接下來這一重任自然就要交給孫權了。

在法律制度比較健全的現代社會,復仇行為是不被支援的。但在傳統的儒家文化中,復仇卻是值得稱頌的,比如孔子就主張“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我們中國文化從來就不是主張忍氣吞聲的。

而為血親復仇則是復仇的最高境界,正所謂“父之仇不與共天下”,如果放任殺父仇人逍遙自在,在東漢時代的背景下簡直不配做人。

另一方面,復仇歸復仇,但也得分具體情況,孫堅死於黃祖之手不假,但戰場交兵,刀劍無眼,雙方各為其主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孫家若想復仇,也只能在戰場上討回來,如果派個刺客行刺的話,在道義上就站不住腳了。

正因為如此,孫策雖然一直心心念念復仇這件事,卻始終將戰場上決勝負作為唯一的解決途徑,而孫權也不例外。

況且對於江東孫氏來說,取荊州是早就設計好的既定國策,而江夏黃祖守衛著荊州的東大門,無論按照江都對還是榻上策,他都是首當其衝,因此消滅黃祖就成了一舉兩得的事了。

雖然到建安八年(203年)為止,孫堅已經陣亡十二年了,但《公羊傳》說得好:“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

血仇是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消散的,孫權繼位後發動第一次對外擴張戰爭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可此時孫權上位已經三年了,為什麼他之前沒有對黃祖動手呢?

原來孫權是在忌憚曹操。

孫權繼位之初,曹操就動了趁其喪而伐之的念頭,雖然由於袁紹的強大壓力,這件事不可能實施,但畢竟他動了這個念頭,而且這個想法還透過張紘傳達給了孫權,這自然會引起他的警惕。

雖然雙方維持著表面上的和睦關係,但孫權仍不敢冒險。

到了建安七年(202年),雙方關係進一步惡化,曹操為了徹底免除後顧之憂,讓孫權往許昌送人質。

這件事眾臣難以抉擇,唯有周瑜堅決反對,最後吳夫人拍板說:“公瑾跟你大哥同年,我視之如子,你也得以兄長相待,就聽他的!”

這也是吳夫人生前最後一次出現在史料中,這位偉大的母親為家族做了最後一次貢獻。

她的抉擇無比明智,為之後孫權可以採取靈活的外交政策打下了基礎,否則則將長期受制於曹操。

可是就在人質事件發生後沒多久,事情就出現了轉機,建安八年年初,曹操發動了對河北的進攻,一時無暇南顧,這給了孫權一次絕好的機會。

這一年,孫權正式發兵討伐黃祖,黃祖以水師迎戰,然而黃祖的水師主力在三年前已經被孫策殲滅,倉促組建的新軍哪裡是江東虎狼之師的對手,於是被一舉擊潰。

黃祖狼狽逃竄,而江東軍緊追不捨,領頭大將乃凌操,此人當年跟隨孫策東征西討,屢立大功,眼看就要擒住黃祖,可就在這時,一發冷箭襲來,凌操當場斃命。

僥倖脫險的黃祖這才鬆了一口氣,一看放箭的是自己手下的甘寧——這位後來為東吳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此時尚與孫權處於對立陣營中。

甘寧,益州巴郡人,在他二十多歲之前,一直過著聚嘯山林,殺人搶劫的日子。

可突然有一天,甘寧幡然醒悟讀起書來,從此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

甘寧先後在劉璋、劉表手下任職,但都沒能呆長,後來聽說江東少主孫權繼位,正在招納賢才,於是決定前往東吳。可令他沒想到的是,居然在夏口被黃祖截住了,無奈只好暫時侍奉黃祖。

黃祖既不放甘寧走,也不願重用,三年來甘寧碌碌無為,而這次立下大功,救了黃祖一命,卻依然得不到信任,這令甘寧極度鬱悶。

不過,此時的孫權比甘寧還要鬱悶,雖然大將凌操陣亡,但黃祖已經遭到痛擊,失去了野戰的能力,如今已經龜縮到老巢夏口城中,正是一鼓作氣拿下他的好機會。

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東吳內部卻連續出現問題——見孫權外出作戰,各種妖魔鬼怪一齊登場,先是境內山賊作亂,隨後又發生了更加嚴重的丹陽之亂。

為了平定內亂,孫權不得不撤兵,黃祖算是逃過一劫。

不過經此一戰,黃祖的實力被進一步削弱,反而江東越戰越強,黃祖的覆滅已經是時間問題了。

可就在這種不利的局面下,黃祖還在繼續作死。

建安十一年(206年),這一年由於賀齊正在進行會稽郡南部叛軍的討伐作戰,孫權選擇繼續休養生息,而沒有外出擴張。

而黃祖竟然在這個時候發起了主動進攻,令大將鄧龍率軍數千進攻柴桑,結果又被周瑜所敗,鄧龍也被生擒。

轉過年來,孫權發動了第二次西征,這一次的進展仍然極為順利,但是很可惜依舊未能克竟全功,孫權只是俘虜了一些黃祖治下的百姓就撤回江東了。

這就很不尋常了,本來黃祖已經只能苟延殘喘了,而這一年曹操正把精力放在征討烏桓上面,對孫權來說是個很好的機會。

但孫權卻不得不撤兵,因為吳夫人突然病逝,他要趕回去主持喪禮並守孝。

可能有人會對我這種觀點表示反對,因為無論孫權傳記還是吳夫人的本傳,都明確記載她早在建安七年(202年)就去世了。

建安七年,臨薨。(三國志吳書妃嬪傳第五)

七年,權母吳氏薨。(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

但是根據志林記載,建安十二年和建安十三年會稽郡都沒有舉貢士,理由就是時任會稽太守的孫權在家丁憂守喪,而建安八年和建安九年都有正常舉貢士。

我們知道,孫權的父親孫堅肯定是早就去世了,因此這次守喪只能跟他母親吳夫人有關。這樣一來,吳夫人去世於建安十二年的可能性最大。而這就能完美解釋孫權這次莫名其妙的撤軍行動。

另一方面,《資治通鑑》也採用了吳夫人去世於建安十二年的說法,可以算作另一個佐證。

這裡說句題外話,孫權的長子孫登出生於建安十四年(209年),這麼看來至少在建安十三年,心猿意馬的孫權並沒有誠心去守孝。

母親的意外去世讓孫權終止了作戰計劃,黃祖再次成功續命,但他不可能有第三次好運了,這次他唯一的希望也離他而去了。

甘寧因始終得不到重用,下決心離開黃祖,在周瑜和呂蒙的引薦下,孫權見到了甘寧,他對這名虎將異常器重。

終於得到重視的甘寧也非常感動,他決定投桃報李,將黃祖的情報和自己的計劃和盤托出。

甘寧同樣建議孫權趕快取荊州,因為如果不快點下手,就要被曹操搶先了,後來果如其所料。

而黃祖老邁昏聵,不僅糧秣不足,軍械不整,還剋扣軍餉,弄得怨聲載道,此時出征必勝無疑。等消滅黃祖,然後奪取荊州,之後圖謀益州,則霸業可成。

甘寧這個計劃就是榻上策的翻版,孫權聽後大喜,堅定了出兵的決心。

當時張昭在旁邊,故意刁難甘寧說:“江東本有危殆,一旦勞師遠征,恐怕國內生亂。”

甘寧反駁道:“主公讓足下鎮守後方,責任之重可比蕭何,可足下卻做無謂的擔憂,如何效仿古人呢?”

孫權出來打了個圓場,肯定了甘寧的計劃,如今進入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在即,時間已經不多了。

黃祖似乎已經預測到了自己的命運,他心知主動出戰絕不是江東精銳水師的對手,因此他決心死守到底,為此,他做了萬全的準備。

在那時,沔水匯入長江的河口非常狹窄,寬不過一里,因此極易封鎖。黃祖命人將兩艘艨艟鉅艦堵在這裡,用纜繩繫上巨石作為船錨將兩艘船固定住,如此一來,便如同水上堡壘一般。

在這兩艘船上,共有千名弓弩手,只要江東水師靠近,立刻箭如雨下。

為了突破這道防線,孫權令董襲與淩統為先鋒,各率一百人的敢死隊,他們身披雙層鎧甲,乘坐大船發起了衝鋒。

董襲一馬當先,衝上去就將兩船的纜繩砍斷了。兩船很快就順著水流飄走了,從而成功打開了一個缺口,黃祖苦心設定的防線土崩瓦解。事後,孫權在慶功宴上也宣佈董襲才是此戰的首功。

見江東水軍已經突破了沔口防線,黃祖焦急萬分,立刻命令陳就和張碩率水軍迎戰,試圖阻擋東吳軍隊接近夏口城,結果又遭到慘敗,陳就、張碩二人分別被呂蒙和淩統斬殺,這下黃祖徹底被困在夏口城中,成了甕中之鱉。

得知先鋒部隊進展順利,孫權大喜過望,立刻命主力部隊跟上,水陸並進包圍夏口城。

勝利近在眼前,全軍將士氣勢如虹,淩統先登奪城,在經過四次西征後,夏口城終於被攻陷了。

黃祖見局面已經不可收拾,殺出一條血路狼狽出逃,結果在城外被騎兵馮則追上斬首。

至此,盤踞江夏十幾年的黃祖集團徹底覆滅。

此戰江東收穫頗豐,不僅陣斬敵方主帥,還虜獲百姓數萬人,可以說是一次輝煌的勝利。

孫氏兄弟二人經過八年的奮鬥,不僅報了父親的血仇,還實現了榻上策的第一步,前途一片光明。

而孫權也隨著這次大勝成長了起來,經過戰火的洗禮,他已經是一個合格的統治者了。

江夏的戰事已經結束了,孫權消滅黃祖足足用了七八年,而這七八年間,曹操忙於北方戰事,無力南顧,是孫權發展的黃金期,他取得的戰果雖不能算小,但相對於瞬息萬變的局勢來說,進展還是稍微慢了一些。或許孫策還在的話,就不會花這麼久了。

此時劉表病重,再加上遭遇大敗,荊州集團陷入動盪,如果能再接再厲,一舉攻下荊州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然而曹操卻不會給孫權時間了,在平定河北和烏桓後,曹軍的鐵蹄即將踏上荊州的土地,赤壁風雲的新篇章即將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