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正月十五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年的尾聲,也是年的尾聲。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唐代詩人張祜在此詩中將唐朝正月十五家家出門,萬人盡興鬧上元夜,整個京城燈火通明,歌舞聲直衝雲霄的空前盛況描繪得淋漓至盡,彷彿讓我們置身於那個璀璨夜空,鑼鼓喧天,歌舞昇平熱鬧非凡的場景中。

正月十五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年”的尾聲,所以人們在一天,會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傳統民間活動來慶祝。正月十五之所以稱為“元宵節”,是因為過去古人將“夜”稱為“宵”,正月又是農曆的元月,元宵有“上元節的晚上”意思,又為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再加上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節可以說是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民間老傳統有“3吃3忌5做”習俗,寓意團圓吉祥,福運長相伴。

1吃:吃元宵

元宵是正月十五最具代表的傳統食物,在中國無論過去還是現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吃元宵的習俗,陝西的元宵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北方人叫“元宵”,而南方人稱“湯圓,不管南北方如何稱謂,元和圓都有一個諧音“圓’,因此象徵團圓美滿,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嚮往。

據史書記載,吃元宵的習俗最早見於唐五代,那時候一種叫“面繭”或“圓不落角”的糯米皮夾糖餡的食物,就是現在的元宵最早原形,因為後來成為了在元宵節吃的特定食品,從而改名叫“元宵”。

元宵的做法

【食材和配料】:糯米粉、黑芝麻、花生米、核桃仁、白糖、熟豬油、幹桂花

1、糯米粉加入適量的清水,搓揉成光滑面,團,黑芝麻、花生米、核桃仁分別炒熟炒香,放入料理機中打成碎末,加入白糖,再加入熟豬油,攪拌均勻,放入冰箱中冷藏一個小時;

2、麵糰揪成一個個30克左右的小劑子,搓成小圓團,用手壓扁成厚圓餅,將冰箱中冷藏的黑芝麻花生核桃餡料拿出來,戴上一次性手套,將餡料搓成20克左右的小圓球;

3、將餡料圓球放入麵餅中央包裹起來,然後將口子收攏再搓成圓形,一個個放入沸騰的水中大火煮沸,並用湯勺背面輕輕不斷地向一個方向推動元宵,防止其粘連在一起;

4、等到元宵浮在水面,轉小火也不再需要用勺推了,水沸騰加入適量的冷水,等到再沸騰的時候又加一次冷水,記住,煮元宵的時候水要多,加2次冷水後再沸騰元宵就煮熟了,撒入幹桂花即可裝入碗中食用。若是用紅心火龍果汁、黃瓜皮汁、橙子汁等和糯米粉,則成了五顏六色的麵皮,包出來的元宵好看又香糯,還有水果的清香。

2吃:玉粱糕

玉粱糕就是用玉米麵和白粱米做的年糕,屬於年糕的一種,年糕的起源,最晚可以追溯到周代。但是在唐代盛行,據《雲仙雜記》記載,唐代的洛陽人家,正月十五“食玉粱糕”。由此可見,正月十五吃玉粱糕是洛陽人流傳的習俗,傳說盛唐時期,洛陽是聞名四海的國際都市,常有朝鮮人來這裡深造留學,年糕的吃法或許是那個時候傳入了朝鮮半島。因其玉粱糕的“糕”諧音“高”,寓意年年吃糕年年高,此高為升高發財,日子越過越好的意思。

紫薯玉粱糕做法

【食材和配料】:糯米粉、玉米麵、紫薯、澱粉、白糖、植物油

1、首先將米粉、玉米麵、澱粉、白糖、植物油加入清水,攪拌成均勻的麵糊,放入鍋中隔水蒸制20分鐘;

2、紫薯洗淨去皮,切成兩半,放入鍋內隔水蒸熟,然後拿出來,用勺子壓碎,冷卻後搓成小圓團;

3、將蒸熟的麵皮放涼揉均勻,再搓成比紫薯大的圓團,然後用手壓扁成圓餅,再將紫薯包入其中,收攏口子,放入月餅模具中壓模,最後得到漂亮的玉粱糕,放入冰箱冷凍一小時後口感更佳。

3吃:吃茶糊塗

所謂茶糊塗,實質上一種多種食材混合在一起的麵糊。很早以前,洛陽正月十五有吃茶糊塗的習俗,現為洛陽特色小吃。民諺雲:“喝了茶糊塗,渾身熱乎乎;外出辦啥事,心裡都清楚。”。過完正月十五,正值“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天大好時光,是時候抖擻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幹了!

茶糊塗做法

【食材和配料】:粉條、胡蘿蔔、五花肉、丸子、白豆腐、油豆腐、菠菜、花生、香蔥、五香粉、食鹽

1、首先將小米麵粉用小火炒熟,再用適量溫水浸泡10分鐘後,攪拌均勻,邊攪邊倒入煮沸的水中;

2、五花肉切薄片,菠菜洗淨切大段,胡蘿蔔洗淨切絲,豆腐、油豆腐切丁,粉絲浸泡1小時切大段,香蔥切小段;

3、熱鍋加入適量植物油,油熱加入五花肉大火翻炒,再依次加粉條、胡蘿絲、丸子、白豆腐、油豆腐大火繼續翻炒片刻,再加入清水煮沸;

4、倒入麵糊拌均勻煮沸,加入汆燙後的菠菜,再加入五香粉、食鹽拌勻,最後撒上熟的花生碎,即可關火出鍋裝入盆中,成熱騰騰、香噴噴、稠乎乎的茶“糊塗”完成。

1忌:忌丟東西

正月十五這一天,古代人出門不帶錢財,因為這一天特別忌諱丟東西,如果丟了東西,那麼就意味著連起碼的自己口袋都不能照看好,來年一事無成,或許還會有一些災難找上門來,因比即使這一天有非要買的東西,只好找商家賒賬,第二日再歸還。

2忌:忌留燈籠第2年使用

正月十五之後,人們紛紛將自家掛的燈籠摘下來,舊時有人見燈籠完好,捨不得丟棄,想留作第2年再用,舊時,儘管老百姓不富裕,但民間流傳著“碰燈“的習俗,燈籠摘下後,需要把兩個燈籠相互撞一下,然後再扔掉,撞一下的目的是為了讓蠟燭把燈籠引燃,從而銷燬燈籠,燈籠非常忌諱第2年再接著使用。

3忌:忌弄破衣裳洗頭髮

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會穿新衣新鞋,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老傳統正月十這一天衣服不能被弄破,因為這一天是天宮大帝的生辰,以喜慶為主,傳說若是衣服弄破了,黴運便會找上門。另外,這一天也不能洗頭髮,因為民間認為頭髮的“發”,就如同發財的“發”,洗頭就等於將一年的財運給洗掉了,這一年會留不住錢。

1做:賞燈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張燈結綵鬧元宵,火樹銀花不夜天”,正月十五全國各地都會舉辦燈展、燈會,供老百姓觀賞,並且在一些燈籠上懸掛謎語,猜對了還可以兌換獎品,此舉一則增添了節日的濃厚氣氛,二則號召大家開動腦筋,形成讀書學習的好氛圍。燈謎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富有規戒、譏諫、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活動。將謎語懸掛在燈籠上,讓人猜想,則是從南宋開始。

《武林舊事·燈品》中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猜燈謎同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元宵佳節燈會,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這樣的‘’燈謎‘’確實讓人著迷。

2做:耍龍燈、舞獅子

耍龍燈又稱舞龍燈或龍舞,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龍燈舞到哪裡,哪裡就有煙花爆竹的響聲,引來人們前來觀賞。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就有要龍的雛形,大型歌舞《清角》中,曾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而且後面還跟著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然而有文字記載的龍舞,卻是來自漢代張衡的《西京賦》對龍舞的描繪十分生動。

舞獅子往往是與耍龍同時進行,為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民間一直有以獅舞來助興的習俗。傳說舞獅子起源於魏晉時期,流行於唐朝,迄今為止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舞獅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另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第三人當引獅人,三人必須配合默契,舞法上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而武獅則表現獅子的兇猛的一面,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高難動作。

3做:劃旱船

劃旱船,一般是由年輕漂亮的姑娘來表演,身上腰間套一艘由兩片薄板和竹木紮成的船架,再蒙以彩布的旱船,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時而邊做划行的姿勢,一邊跑,一邊唱些地方小調,時而邊歌邊舞,此為“劃旱船”,後面還跟著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的隊伍。

4做:逐鼠

逐鼠實際上是喂鼠,這項習俗主要流行於養蠶農戶,因為正月十五正是春蠶開始長大的時候,因為被老鼠作為口中美味而盯上了,常常一個夜晚就將白嫩嫩的蠶寶寶大片大片地吃掉,傳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老鼠便會放棄對蠶寶寶的吞噬,這樣蠶寶寶就安全了,於是,蠶農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放到老鼠常出沒的頂棚、牆角等地餵飽老鼠。

5做:送孩兒燈

“送孩兒燈”又稱“送花燈”,這裡的“孩兒燈”寓意生兒子,主要是指孃家送花燈給嫁出去的女兒家的行為。正月十五,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出的女兒家,也有親朋好友送給新婚不育者的家裡,以祈求添丁吉兆。在陝西西安一帶從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都為送燈日,而且送什麼燈均有講究,如果是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則是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年“中最後一天,對於民間來說意義非凡,因此受到老百姓的高度重視,不僅場面盛大,而且充分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雖然過去複雜的元宵節俗已經逐漸被現代快節奏生活簡化,但元宵節的濃郁“年味”早已烙印在廣大民眾的心底,餘韻縈繞,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