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根本性的變革,為什麼最後會落到被滅族的下場?

秦始皇能夠橫掃六合,統一中國,是奮六世餘烈的結果。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世也是決定性的一世就是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根本性的變革。變革的核心是獎耕戰,即獎勵農業和軍功,軍功爵制度應運而生。

秦國的20等軍功爵制度可以說是當時戰國舞臺上最徹底的一次變革,這次變革徹底打破了世卿世祿制,讓以世族為代表的奴隸主貴族利益嚴重受損,普通人可以透過軍功擁有爵位,獲得土地,成為大大小小的地主。地主階級作為主導階級主導著秦國的發展,並在與列國競爭中脫穎而出,最終幹掉所有競爭者,實現天下一統。這背後,軍功爵制度就是最大的動能。

讓敵人聞風喪膽的軍功爵制

但秦國統一僅僅十幾年,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就在農民起義的暴風驟雨中土崩瓦解,在歷史發展中走過重要推動作用的軍功爵制度為什麼在秦朝滅亡時沒有發揮定海神珍的作用呢?箇中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軍功爵制度適合外戰,不適用內戰。

商鞅設計的軍功爵制度,其實是一種國家績效管理制度,透過軍功績效來激勵秦人為國殺敵,是一種戰時績效制度。既然是戰時績效制度,當然針對的是敵人,適合於外戰。

商鞅變法時,當時的中華大地正是戰國時代,大爭之世,除了韓、趙、魏、楚、燕、齊、秦七雄外,還有宋國、魯國、巴國、蜀國等二、三流諸侯國,秦國的北方還有義渠等少數民族政權。

秦國由於長期與戎狄雜處,一直在與戎狄作戰中成長,是標準的“戰鬥民族”。秦國的祖先因為養馬有功,一直是作為周王室的附庸存在的。直到周平王東遷,秦襄王護駕平王到洛陽,秦國才得被封諸侯,但封地卻是戎狄佔領的歧豐地區,秦國要想獲得封地,必須從戎人手裡奪取,於是秦國自秦襄公開始,進行了長期的驅戎活動,秦襄公也在驅戎活動中戰死。

秦穆公獨霸西戎

秦國一直到秦穆公時代,由於採取了百里奚的西進戰略,最終並國十二,拓地千里,成為真正的西戎霸主。秦穆公有心問鼎中原,奈何為強大的晉國所阻,始終出不了崤函。

戰國初期,由於魏文侯率先變法,魏國風頭一時無兩,秦國不僅失去了河西之地,而且被魏國打得節節敗退。當時在魏國“留學”的秦獻公目睹了魏國變法的巨大變化,回國後也想變法。但是不得人,只是小編而已,沒傷筋動骨。

戰國初期,魏國稱霸,主要精力是在攻打修理秦國,秦國積貧積弱,國家命運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秦孝公上臺後大膽啟用商鞅,進行深刻變法,秦國開始脫胎換骨。

二十等軍功爵制度激勵秦人腳不旋踵

二十等軍功爵制度,不僅有軍功爵位榮譽激勵,還有豐富的物質激勵。因此,對秦人參軍的積極性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但因為軍功只針對對外戰爭,也只有對外戰爭才有激勵效果,內部動亂其實是不適用軍功爵制度的。

秦末農民起義,各路義軍打出反秦旗號,但是總體屬於內戰,軍功爵制度也難以用上。秦國派軍隊鎮壓反叛,是正常履職行為,不屬於軍功範疇。

相反,秦國統一後,對匈奴和百越的作戰,才屬於對外戰爭。由於外戰有軍功激勵,所以秦軍主力都集中在南北邊境,而農民起義發展又迅速,南北邊境的秦軍主力根本沒時間回來勤王。最後只能依靠章邯組織驪山刑徒來匆忙對抗起義大軍。

其次,軍功爵制度原來只激勵老秦人,但苛政傷害了老秦人的利益,所以劉邦約法三章才深得人心。

在秦國統一以前,秦軍主力是老秦人組成的大秦銳士,因此,軍功爵激勵的物件主要就是老秦人。

隨著秦國統一六國後,六國之人都成為秦人,這些人對秦國並不認同,身份上是新情人,心裡還是六國之人。所以秦國統一後,表面上是大一統,但是民眾心理上依然四分五裂。這為秦國覆亡埋下了隱患。

強大的秦軍

但是秦始皇並沒有認識到這種隱患,或者對這種隱患的爆發不以為然,覺得憑著秦國的嚴刑峻法,完全可以彈壓得住。因此,秦始皇開始大規模地搞基建,那個時候的秦朝,是不折不扣的基建狂魔。幾個大型工程,放到今天,都會讓人咋舌不止。

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輛格式、統一馳道,這種今天看來都是巨大工程,對秦始皇來說都是小兒科,更大的工程隨即上馬:驪山始皇陵、長城、阿房宮,哪個都是巨大無比。

為了完成這些形象工程,秦朝對全國進行了動員,不僅六國的民眾要服勞役、謠役,就連老秦人也要服役。大量的青壯年都去做工程了,土地沒人耕種,必然帶來農業減產,但是徵稅並不減少,因而造成民不聊生。

而這些受傷害的群體,其實是全國全覆蓋,幾無倖免之人。受軍功爵制度激勵的老秦人,現在同樣是秦朝苛政的受害者,真是“天下苦秦久矣”!

約法三章

因為秦軍是受害者,老秦人也反對秦朝,因此,以老秦人為班底的秦軍,軍功爵制度根本就失去了激勵作用。

相反,當劉邦的義軍打到咸陽,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時,劉邦得到了老秦人的熱烈擁護,秦人唯恐劉邦不做關中王。

其三,軍功爵針對的是敵人,而農民起義一直被認為是盜賊。

軍功軍功,軍人的戰功!軍人的戰功只能是在對外戰場上去獲得!

秦末農民起義屬於什麼?從後來的歷史走向來看,當然屬於造反或者革命,起義軍應該算作敵人。

但在當時,由於秦二世耽於玩樂,趙高把持朝政。各地起義軍的軍報報到咸陽時,根本很難送到秦二世手上,即使送到了秦二世也不信。還會徵求眾大臣的意見。

大澤鄉起義引了燎原大火,但秦二世認為這只是“盜賊”

當時就有東方的官吏派人到京城送信,說有人造反,秦二世不信,還把報信的人下獄。其它大臣包括叔孫通在內的,就不願意再說真話了,就對二世說,這些人是盜賊,不是造反。

既然是盜賊,就屬於社會治安問題,派當地的治安維持人員去彈壓就行了。這種彈壓盜賊的行為,屬於份內本職工作,不屬於軍功,軍功爵制度不適用於他們。

《史記。秦始皇本紀》:謁者使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二世怒,下吏。後使者至,上問,對曰:“群盜,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上悅。

秦二世自欺欺人、掩耳盜鈴,最後結果是聽任盜賊勢力做大。同時也失去了彈壓起義軍的最佳時機,第三,也傷了秦軍的心。

其四,軍功爵制度在漢朝同樣大放異彩。

漢承秦制,劉邦建立漢朝後,對秦朝的法律進行了批判性繼承。廢除了爭議最大的連坐法,由蕭何主筆,重新完善了漢律,併成為治國的法律。

軍功爵制度也得儲存下來,並且在後來的開疆拓土的行動中大放異彩。依據軍功封侯成為漢朝軍人們的夢想。從漢武帝開始,就大規模對匈奴用兵,這個動作一直持續到東漢末年,曹操北征烏桓。因為軍功而封侯的名將星若星辰:衛青、霍去病、班超、傅介子等。而空有飛將之名的李廣,因為沒有戰功,最終落得“李廣難封”的千古遺憾。

漢代軍功封侯

綜上分析,軍功爵制度以績效管理為理念,自誕生以來,在歷代王朝的興替中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秦朝末年,面對洶湧的農民起義,軍功爵制度之所以失去激勵作用,有其深刻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軍功爵是對外的,一旦外敵消失,軍功爵很難發揮其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