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講好文物故事第三十二集:好汽柱[zeng]形器,青銅器,商晚

講好文物故事

第三十二集:

“好”汽柱甑[zèng]形器,青銅器,商晚期。柱高13。1釐米、口徑32。5釐米、通高15。5釐米,重4。7公斤。形制敞口,深腹,有汽柱,雙鋬[pàn]。型呈扁圓形中凹,方沿微外撇,沿上有一週凹槽,應為置蓋的接縫槽。下腹收成弧形,底心略向內凹,即中空向內,圓平底。1976年1月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北殷墟婦好墓,又稱小屯5號墓。歸屬於殷墟文化第二期武丁時代,約公元前1250~1192年。婦好墓是迄今唯一一座所出土青銅器銘文能與甲骨文記載相印證的商代王室墓葬。墓主人婦好應為殷墟文化第一期卜辭中所稱的“婦好”,即商王朝第二十三任君主武丁的配偶。商代晚期是中國青銅文化的極盛時期,鑄造青銅器的地域更為擴大。這一時期青銅冶煉技術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特別是殷墟出土的青銅器,器類多而繁雜,說明商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鑄銅手工業有了較大的進步。

“好”汽柱甑形器的器外壁紋飾共有兩大組,口下分別飾有鳥紋六組,鳥頭部兩兩相對,各有鳥冠,鉤啄圓眼,短翅,尾部羽毛長而向下彎,尾分二翎,上飾羽毛紋,由於鏽蝕過重,紋飾較模糊。腹部飾有六對大夔龍紋、三角形紋交叉六對。器壁紋飾分為上下兩層,圖案排列有序,上排鳥紋為二方連續式;下方大夔龍紋三角紋為並列連貫式。它造型大方且秀美,工藝技術獨具匠心,造型獨特。從器體的主體到各個部位附件看,比例勻稱,線條挺拔且流暢。“好”汽柱甑形器,出土時腹的一側有絲織品殘跡,器型殘缺,後經修復完整。器內壁的口下刻有銘文“好”字。“好”為“婦好”二字的省稱,可與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別二》第三頁卜辭相印證。

“好”汽柱甑形器造型獨特,有別於與其他甑的構造,在目前出土的銅甑器中只發現一件。文獻記載“此器之柱中空透底,頂部又有小孔,其結構與今之汽鍋相似,故暫名如此。使用時,可放置在鬲[lì]上,利用上升的蒸汽,以蒸熟食物。”鑑於該器物冠名所因,功用具有蒸煮加溫的功用,可與青銅甑、甗[yǎn]、盂、鼎和陶質盆、盤、蓋器物形制功用作以比較研究,對其功用尚可繼續寬泛研究。

“好”汽柱甑形器的鑄造工藝為分鑄法,就是將汽柱和鋬[pàn]分鑄出來。然後將汽柱(附件)嵌入器體範中,澆注銅液,使汽柱與器體合成一體。鋬同樣採用先塑成器體,再在器體的相應部位預先鑄造出凸起物或者預留鑄造出孔,然後將鋬部的陶範和泥芯附在器體上,最後鑄澆銅液,使鋬與器體合在一起,盂體由盂底立澆。

婦好墓中銅、錫、鉛型中的大多數器物在加工製作中,鉛的含量是有意加入的。證明了當時工藝技術已經掌握了冶鑄三元合金的新工藝。這個測試結果,對殷墟青銅器有害鏽蝕的防治提供了科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