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圍觀】上海一群老人眾籌購買的慈舟養老院,真的適合你們嗎?

如果年老時,不住養老院,不靠子女,應該怎麼養老?

近日大家肯定都看到了這個新聞“上海市嘉定區外岡鎮葛隆村住著這麼一群老人: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他們眾籌購買了一棟樓“抱團養老”十五年,如今他們毅然決定把這幢滿載記憶的“慈舟養老院”捐出去。”

但這樣的養老方式,真的可以大力推廣,適合我們大部分普通退休老人嗎?

今天就來聽聽一位“抱團養老”親歷者的心聲吧!或許能給大家一個參考。

抱團養老的另一重困境

把我們拆散的就是“錢”

傾訴者:薛阿姨 67歲 退休職工

1、錢讓這個團兒抱不緊

前些日子,看了一篇有關抱團養老的文章,好多同齡人也都在看。今天我決定也和你們說說,我的抱團養老經歷。

一般抱團沒抱成的原因,主要還是選擇的方式不太合適,還有一些感情糾葛。

給老年人提了醒。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能忽略:就算是居住方式合適,不摻雜感情,也會出問題,而最大問題,就是錢。

不是說有錢沒錢,而是說,在這個團體裡,大家對錢的看法和基本的經濟實力要相當。否則,這個團兒還是會被錢拆散。

我們有一個抱團兒養老的“小團體”,要算起來,有七八年了。

我們從三四個人發起,到後來最多時發展到20多人,可之後,又慢慢地減少。

現在,我在的這個“組”還有5個人,其他的人,有的回去“自己過”了,也有的成員另組了新的組。

大家熱鬧過,也確實從中獲得過快樂和幫助,但其中的煩惱真不少。

我們抱團養老的想法源於相關的新聞報道,據說在一些社群,早就有這種方式,有個“官宣”的說法,叫“互助式養老”,一個社群裡的老人彼此關照,年輕的照顧年老的,或是同齡的彼此幫助。

據說有的堅持了10多年,做得好的社群,還有社工在其中幫助。

我們住的是老小區,老年人口比較多,而且,都是住了二三十年的老鄰居,平時打頭碰臉的,關係挺好。

看到人家這種榜樣,大家也就慢慢說起這個話題。老鄰居們年齡越來越大,空巢和獨居的老人越來越多。

大家商量後,就學起了人家的樣子,漸漸形成了抱團兒養老的模式。

只是,決定這個團兒抱得緊不緊,得用現在小年輕兒找物件的一個流行語來說:應該“三觀”一致。

2、錢上不平衡心就不平衡

我們開始抱團兒的幾個人住在同一社群,離得近。都是女性,也都沒了老伴兒。

這個組合是我們考慮了很久定下的,之後再有人想加入,我們也是這個“標準”。

我們想的是,大家的生活境遇差不多,相互能理解,來往也方便。

我們有很長時間相處得還不錯,所以後來吸引了那麼多人來加盟。

我們這個團體,一開始年齡最大的六十七,小的剛退休不久。

身體也都還可以。我們每天早上準時到小花園集合,先晨練,之後一起去買菜,開始是各買各的,後來發現大家買的都差不多,因為你買這個,我看著不錯也買了,結果各家做的飯都差不離。

而且,這些人平時總是一個人在家,一個人的飯最不好做了,做多了就浪費。於是,大家就決定乾脆一起買,一起做,一起吃。

開始大夥兒都爭著掏錢,今兒你花,明兒我請。

可是,我覺得這樣不太好,每天花多花少不固定,多花的可能心裡就不舒服。

所以,我們改成每個月每人交400元伙食費(那是當時的物價啊,後來漲了幾次),我們之中有個姐姐原來是會計,就由她管賬,她挺細緻的,每筆開支都記得非常清楚。

我們固定在一個人家裡做飯,吃飯,因為她家房子比較大,住一樓有個小院兒,很方便。我們一般只做中午飯,因為老年了,晚飯吃得少,中午剩下的,大家分分,晚上就夠了。

後來我們這個方式讓好多人羨慕,就總有新人加入。

不過,由於空間有限,我們“搭夥”的人最多加到了9個,其他人實在加不進來了。

組裡的人,其實也是有變化的,有人退出,有人加入。退出,就是因為錢。

大家雖然說都交了伙食費,可有的人慢慢就不平衡了,覺得太貴,自己在家過,用不了這麼多錢。

也有人覺得組裡有人退休金多,一個月五六千,可自己只有兩千多,人家要吃好的,自己將就就行,每天做三四個菜都是“便宜”了那些愛享受的,他們想吃好的,應該多拿錢。

也有人開始計較,有人吃得多,帶得多,有人飯量小,或者這個月生病了,或是家裡有事沒在這裡吃多少,可伙食費為什麼不退呢?

大夥兒聚餐的那個姐姐家,每個月我們會買兩桶油,一些調料啥的,還添過一些餐具。

而且每個月我們會撥出一點兒錢給人家的煤氣費、水電費。

可就有人不樂意了,說那些東西根本用不了,認為那個姐姐佔了便宜。

後來又發生了,誰住院了,大家攤錢買東西,廚房裡灶具、油煙機壞了,大家攤錢換之類的事,有的人沒什麼抱怨,幾十塊錢也不在乎。

可是,有的人就不行,不僅抱怨,還在大夥兒之間挑唆,弄出很多不愉快。

搭夥的這個方式,人員變動特別大,最終在今年6月,就徹底不弄了。

不過,我們兩三個核心的人還是挺懷念那種方式,但一想起那些為錢發生的爭執,又覺得很彆扭。

3、攀比心成最大障礙

抱團養老,其實就是為了相互有個照應,這些年,大家也確實做到了。

比如定時集合,要是誰沒來,大家就過去看看,避免了很多意外。有誰病了,甚至住院了,大家輪流照顧,誰家有點什麼事,大家一起張羅。

雖然也有誰出力多,出力少的問題,但大家基本上都能接受。最終產生矛盾的,還是各自的經濟實力和攀比心。

團體裡每個人生活條件不一樣,確實有退休金特別高的,花錢大方,這個歲數了,還能開車,人家經常拉著群體裡的人去玩兒啊,或是辦事兒。

有的時候,我們去短途遊,就有兩個人開車帶著大夥兒。

我們平攤給人家油兒錢,可就有人不樂意拿,還說:“她又不缺這個錢。”

更有人讓人家拉著去接孫子,偶爾還行,後來一到週末就這樣,人家有車的也不樂意了。

可一旦拒絕,對方就不滿意,說人家:“有車了不起啊。”

群體裡有的姐姐愛美,經濟實力又達得到,就總去美容院、健身房什麼的,有時候也請別的姐妹去。

可有的被請過的,就當應該的了,老跟著人家去,而且,有時候根本不是為了美容或健身,就為了去洗澡,一洗兩個小時,弄得人家請客的很尷尬。

可一和對方提意見,對方背後就說人家:“不就是嫌佔她便宜了?她手裡那麼多卡,一個人用不了也浪費,她帶我去不也為顯擺她有錢嗎?”

群體裡有的人自己經濟實力一般,但孩子條件好,有時候帶媽媽去旅遊啊,給媽媽買高檔物品啊,後來知道有這個抱團養老,有時候也給其他阿姨捎東西。

這種事在有的人看來就是“嘚瑟”。還有的人比較自卑,覺得自己沒什麼可送的,怕別人笑話,之後就悄悄“退團”了。

而大多數情況下,因為衣著、首飾、業餘愛好等等,每個人的消費觀念和實力確實不同,就會有人心理不平衡。

甚至有人說過,我們應該有“團服”,省得大家攀比,可那都不現實。

總之,這個團隊,從人少到人多,後來又到人少,有人還能是朋友,也有人後來都不往來了。

這其中,最大的問題,還是經濟利益和攀比心。要是總覺得自己不平衡,養老這個團兒還真不好抱。

魏然:“謝謝您講的這些親身經歷,又給更多老人以借鑑。在社群裡,鄰居們互助式抱團兒,確實是個好創意。”

薛阿姨:“透過我們的嘗試,覺得這種方式要注意的,一是人不可以太多,三五個正好。再有家庭情況、退休前職業等,基本相似比較好。”

魏然:“就是各方面再一致,每個人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具體情況,心態平和很重要。”

薛阿姨:“是的,大家在一起,最好也不摻和錢。”

魏然:“老年人能彼此關照,是一件好事,都到了晚年,就不必有那麼強的好勝心。”

薛阿姨:“身邊有幾個朋友,是個伴兒,也是種安全感。只要都別太計較誰付出多少,都有熱心,就好了。”

養老,一直是我們退休人關注的話題,而這位阿姨給了我們又一個更簡便易行的抱團方式。

同一個社群的老鄰居,或者住得不遠的老同學,老同事,可以彼此互助。只是在這個過程中,用什麼樣的方式“搭夥”,真的要“三觀”相同的夥伴。

不讓錢物或是攀比心影響團體的凝聚力,需要的是大家有明確的目的,也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像一家人一樣相處,但有些事,特別是沾錢的事,要有界限。

抱團養老是老人們嚮往的好方式,為了享有夥伴的熱鬧和安全,也要付出彼此適應,相互包容的努力。